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三语文电子课本  
编辑点评: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报任少卿书》在写作上有些什么值得我们注意之处呢?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论及的第四个问题。

凡是读过《报任少卿书》的人,无不为它所感动。这除了思想上的因素,还有写作技术上的因素。这样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叙事明白、说理透彻、语言生动。我想在这些方面用不着举例说明,读过《报任少卿书》的人都会承认。这里我只想就《报任少卿书》的写作特点,谈两点体会。

其一,我很同意钱钟书先生的看法,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他在《管锥编》第三册中论及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使用了“阶进法”的修辞方法时,认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如下一些话:“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是“每下愈况,循次九而至底,‘不辱’四、‘受辱’五,事归一致而词判正反,变化以避呆板,得不谓为有意为文耶?” (《管锥编》第三册,870—871页。)。即以整封书信的构思而论,从任安的来信及自己迟迟没有回信谈起,然后说到不能将任安来信中“推贤进士”的劝告付诸实施的理由,再说到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获罪的经过,从而归结到自己之所以受辱而不“引决自裁”是为了“发愤着书”,结尾处再次说到自己不能将任安来信中“推贤进士”的劝告付诸实施,以与书信的开头相呼应,无不经过精心的安排,充分表达了作者郁结在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刘勰用“志气桓”(《文心雕龙·书记》)来评论此文,清代李兆洛说它的写作特点是:“厚集其阵,郁怒奋势,成此奇观。”(《骈体文钞·卷十九》)这些都可以说是一语破的之论。

其二,我想谈一下这封信对于隐晦曲折的表达手法的使用。这一点,似乎为以前论到《报任少卿书》的人所未注意到。如前所说,就总的特点来看,司马迁在这封信中是运用比较显露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但在有些地方也使用了曲笔。我们读书信体的文章,常常会碰到一些令人难以索解之处。其中所说的一些事理,对于书信往还的双方说来,往往是不需要多说,或稍加暗示,即可了然于胸,而对局外人则有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有时写信者故意使用曲笔,摸不着头脑的话还可能触处皆是。在《报任少卿书》中,是不是也说了一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呢?我看这样的话是有的,主要是在开头的那一段。所谓“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究竟实际的用意是什么?“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这些话究竟何所指?也许这些地方对于书信往还的双方无需多说,是谁也都明白的;或者是作者在这些地方有意地用了曲笔,因为司马迁写给任安的这封信虽是私人信件,但司马迁不能不考虑到万一落到官家手中,很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新的祸害,这样他就只好在这些地方采取伊索寓言式的手法给自己的朋友写信了。再如《报任少卿书》中又有这样一些话:“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在这里,司马迁仿佛说的也是一些不明不白的含混话:究竟是谁“欲利”,是谁伤了司马迁的心、从而使司马迁的祖先受到污辱,又是谁使司马迁受到了宫刑?司马迁并没有明确说出来。像上述这些地方,司马迁使用隐晦曲折的表达手法,应该说是政治上的原因造成的。这样的手法的运用,很难说是《报任少卿书》的优点或缺点,但是注意到这一点,将会使我们比较切合实际地了解它的内容。

(五)

文章总要写得情真意切,才能够感动人。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指出的那样:“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指那些辞赋家──引者),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报任少卿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如此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那种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认真学习司马迁的这篇奇文,对改变我国文坛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那种“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情况,也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刘勰在上文中还指出:“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让我们吸取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文艺百花苑中产生出更多的情实并茂的奇葩而努力奋斗。

(选自《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三、名家评《报任安书》

孙执升

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昭明文选》)

孙月峰

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觉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卓为百代伟作。

凡文字贵净贵炼,此文全不练不净;《中庸》称“有余”“不敢尽”,此则既“无余”矣,犹哓哓不已,于文字宜不为佳,然风神横溢,读者多服其跌宕不群,反觉练净者之为琐小。(评注《昭明文选》)

 
最新2024高三语文电子课本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