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三语文电子课本  
编辑点评: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课文说明

一、课文内容

对学生来说,修辞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每个学生并不一定对它都有明确的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修辞的理解,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将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文章一共讲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什么是修辞。常常有人误解,以为修辞是一种技巧,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漂亮一些,制造一些花样翻新的说法;我们的学生,在接触了一些修辞格以后,又往往以为修辞就是些比喻、夸张之类,在使用时还常常觉得很为难,不知道怎样才能用上这些东西。本文作者开宗明义,提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他认为:“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二)修辞选择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一个是修辞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在论述第一个标准时,首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进而说明怎样的语言才是准确的、富有表现力的,才能产生最佳的表达效果;然后用一段论述对象和场合问题,提出要适合对象、适应场合,说话真实、亲切、得体。在论述第二个标准时,作者认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习惯,使用语言也往往带有自己的时代色彩和社会色彩。在这里,作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今天社会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要反对假话、大话、空话,提倡准确、实事求是的文风,并适应时代的要求,讲究速度和效率。

(三)修辞选择的条件──丰富的语言积累。作者强调积累语言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要把语言的积累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起来,不要满足于孤立地记住某些语言材料。

二、学习重点

自读本课的重点是,把握观点,迁移运用。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自读本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学过的一些修辞现象,深入理解本文作者的观点。文中提到对象和场合问题,时代性和社会性问题,论述了现代社会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这些对实际运用语言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应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

●解题指导

一、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修辞的两个标准,并运用这一知识解释一定的语言现象。

修辞的两个标准:准确、富有表现力;有时代性和社会性。

1.作者感到困难,主要是受阿Q这个对象制约: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他很普通,名不见经传。所以,作者从名目、姓氏、名称、籍贯四个方面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并由此揭示出阿Q的普通、平凡、鲜为人知、没有地位等等。

2.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涉及场合,学生可结合有关知识说明自己的理解。下边摘引的评论可供参考:

小时候读到过《世说新语》中一则涉及“比喻”的小故事。在回答谢安“大雪纷纷何所似”这个问题时,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当时觉得后一个比喻的确比前一个好。好在哪里?无非是比喻恰当。“柳絮纷飞”的确比“空中撒盐”更像飞雪。但这是从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比喻来评价的。

现代修辞学要求把修辞现象放在语境中来研究。离开语境无所谓修辞效果,当然也谈不上比喻恰当。上例的语境,只能从问话中略知一二:当时是大雪纷纷。“空中撒盐”无纷纷之貌,比喻固不恰当;“风吹柳絮”,纷纷有矣,但“大”则未必。所以,它只比“撒盐”的比喻略胜一筹。究竟好多少,因缺少语言环境,难以评价。

客观世界有各式各样的雪,也有各式各样的下法。如果是微雪轻飞,上下飘忽,当然“撒盐空中”“未若柳絮因风起”。如果是冰雹雪,直线下落,则用“撒盐空中”比喻,也未尝不可,甚至在这特定情况下比柳絮轻飞的比喻更为恰当。

(摘自《修辞和语境》,作者王德春)

3.这道题可作为开放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一般认为“轻风扶细柳”的“扶”字,写出了“风”的情谊,“淡月隐梅花”的“隐”字,写出了“月”的有意,用得比较好。但这不是标准答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说得有道理即可。

4.一般认为②句用得好。因为①句的“德”字落得太实,而②句的“风”既有“德”的意思,又与前后的语境──“山”“水”很和谐。

二、本题旨在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谈认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真实,实在,不能说大话、空话。

最新2024高三语文电子课本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