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 诉肺腑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三语文电子课本  
编辑点评: 影视中,87版靠近原意,10版完全依照通行版。由研究此书的思想文化、作者原意等,而形成“红学”,以脂砚斋批注为重要依据。此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根据家族的兴衰的艺术升华,对封建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一日,晚饭后黛玉去看宝玉,几个丫头没听出她的声音,没给她开门,使她悲泣呜咽,哭得连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也不忍听,“忒楞楞飞起远避”。天人感应,悲得如此浪漫,如此美。黛玉对宝玉这一段情,也太脆弱了!爱得越深、越专一、越成为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与唯一奉献,就越发要求着、期待着对方的全部注意、全部感情、全身心的契合的欢欣,这样的要求和期待既执着又敏锐,既强烈又脆弱,也许可以说这种感情是浪漫的,这种要求是不现实的,结果,这种感情要求必然变得十分挑剔、十分多心,不能容忍不能冷静对待哪怕是最微小的一刹冷淡和疏失。这固然是黛玉处境的脆弱所造成的,却也是少女的痴情所注定了的。所以,情是冤孽,也是“债”啊!

第二十八回,宝玉对黛玉一番掏心窝子的表白,十分感人,读之令人泪下。宝玉先叹“既有今日,何必当初?”黛玉一听,不由站住,问“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这段对话很有戏曲舞台风格。底下宝玉的话,一直说到“……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儿……就是死了,也是个屈死鬼……”宝玉是哭着说的,读起来每次都令人下泪。男女之情,深挚若此,艰难若此,是至情也!宝玉也有偷鸡摸狗之类的勾当,不仅对袭人对秦钟,就是宝钗、鸳鸯的“雪白的膀子”之类也吸引过他的目光。唯独在黛玉面前,宝玉换了另一个人,这真是爱情的净化力量!

爱情是净化的力量,也是毁灭的力量!宝玉痛哭着挣扎着激动着说出这么一大套话,黛玉一听,这才把“昨晚”的受阻门外的不愉快忘到了“九霄云外”。每次黛玉为宝玉要死要活,终于为宝玉而死。每次宝玉被黛玉之爱折磨个死去活来,两个人的心灵也才有所相通相知;这样的爱情是不能成功的,上帝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的,因为这样的爱情比上帝还有力量,比生命还有力量;林黛玉泪尽而逝,泪,就是这种至情的最美的花朵了。难道能够设想好一些的结局?

……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宝玉与黛玉的情感差距。请看宝玉进大观园后“心满意足……倒也十分快意”,写出了四时即景诗。诗中虽有“盈盈烛泪因谁泣”“松影一庭唯见鹤”之类的略显伤感和孤独的句子,但更多地是“自是小鬟娇懒惯”“金笼鹦鹉唤茶汤”“抱衾婢至舒金凤”“公子金貂酒力轻”之类的充满富贵气、纨绔气又有些潇洒游戏的才子气的句子。

再看一看林黛玉的《葬花诗》吧,她悲哀得那样彻底,那样严肃,“独把花枝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她的诗是泣血之作,与那个安富尊荣的怡红快绿的公子哥儿是不同的。公子哥儿不可能深刻地体验她的悲哀。她也无法宽容地对待谅解公子哥儿的富贵气、纨绔气、游戏气。把林黛玉的悲哀仅仅说成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不善处世等的结果是不够的。林黛玉的悲哀更多地是一种超验的、原生的人的悲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脍炙人口的两句诗,传达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无常的慨叹,是用一种陈子昂式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的女性化、少女化。“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这两句写得更好,深情,悲哀而又无可奈何!人生的悲哀,不就在这无可奈何四字上吗?不但诸种人事难如人意,甚至春天的来去,自我的生命的来去,也是至也无言无闻,去也无言无闻,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六合中一芥子,夫何言哉!

单纯从诗的角度,《葬花》平平。与林黛玉的一生遭遇联系起来读,就令人泪下了。《葬花》之诗,绛珠之泪也。

更严重的矛盾还在金玉之论。不知不觉,薛宝钗的地位日趋牢固,悄悄地将黛玉压倒了,虽然宝玉讲了一回“疏不间亲”的理论,论述他与黛玉的姑舅表亲远胜与宝钗的两姨表亲,又讲了一回先来后到论资排辈──黛玉来贾府在先而宝钗在后,更不消说,早早地宝玉就讲到了自己的“心”。但此书不动声色地、逐步升级地泄露出钗长黛消的趋向。先是二十二回,凤姐假惺惺地向贾琏请示宝钗过生日的庆祝活动规格,贾琏不假思索地提出“那林妹妹便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做的,如今也照样给薛妹妹做就是了”,被凤姐一声冷笑驳道,“……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老太太说要替他做生日”,这样,确定了更高的规格。底下,关于薛宝钗的祝寿活动,并无多少下文。却原来这一段只为突出寿日规格问题上的钗盛黛衰,而且抬出了“老太太”的大旗,就有点领导意图在里头起作用了。凤姐请示是假,向贾琏吹风是真,可惜贾琏未在意,作者也不想用重彩,只想轻描。轻描淡写的一点消息,有时候并不比大吹大擂、连篇累牍的宣言更不重要。底下就更严重了,元妃送礼品,独宝玉宝钗是一个规格,而黛玉和二、三、四姑娘一样,低一格。天真的宝玉笑道:“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从小处说,确实令人不解。元妃深宫之中,怎么掌握的信息?怎么认同了老太太的意图?怎么如此明白无误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外交姿态?她要介入和引导弟弟宝玉的婚姻大事吗?她急匆匆地一次会面就得出了取钗弃黛的结论吗?涉及这些问题,甚至于令读者觉得是作者故意造成的疏漏,是作者用唯心论的先验论代替因果论与逻辑论。但也恰恰是这些费解或不可解的疏漏,强化了钗长黛消的形势发展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验性质。

当然,黛玉的情绪反应是强烈的。宝玉把自己从元妃处得的礼物拿给黛玉,叫黛玉捡挑,好傻的宝玉,这不是更刺激,更伤害黛玉的脸面吗?黛玉“没这么大福气”,又何必要二手货,带着宝玉的怜悯之意的转手货呢?好可怜的黛玉,这时候再说不满的话,只不过更凸现出自己处境的不妙而已!

黛玉的牢骚不敢指向元妃,只得指向不会说话而又主宰着他们的命运的金和玉。逼得宝玉指天画地地起誓。紧接着黛玉直攻金锁的主人宝钗。在清虚观,当宝钗谈到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时,黛玉率先挑衅,冷笑道“他(指宝钗)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是留心呢”。宝钗正因为已经有了优势,便能表现出高姿态来,“回头装没听见”,对金玉良缘之类的暗示避退三舍,无为而胜,以无声胜有声。

最新2024高三语文电子课本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