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之“道”,在于通过国文教育培养下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成为有文化自信的堂堂中国人
在大陆,语文教育一直是个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开头所引网友仿拟杜甫诗“网上忽闻语文贵,初闻涕泪满衣裳”可见一斑。上世纪末,曾有文化界人士痛斥“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此现象亦属“中国特色”。除了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之外,其背后也许有更深层的历史因由。笔者最近读到闻一多早年写的一首诗《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神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
诗中反复地铺陈、咏叹,又强烈地质疑、呼告,深刻地表达了五四那一代在西方文明冲击面前失落了文化自信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挣扎和迷惘。当时闻一多26岁,刚刚从美国留学归国。
2010年夏,笔者曾对任继愈先生做过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采访。在提到母语教育的价值时,任先生言简意赅地说:“语文课应该代表五千年文化。”笔者还记得他说话时那不容置疑的口气,但当时并不甚解。及至最近,看了台湾历年学测国文试卷之后,才有些省悟。
通观这些试题,感觉命题者旨在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浓缩于一卷,即“纳须弥于芥子”,教莘莘学子不仅领略到“国文”之源远流长、博大渊深,还有“国文”之美,“国文”之趣,“国文”之无穷魅力。并且,无论从试卷结构,抑或试题内容和试题形式,显得既雅正端方,又不失活泼灵动,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如果说,考试本身可以载“道”,那么,台湾学测国文的“道”,便是通过国文教育培养下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成为有文化自信的堂堂中国人。
相比之下,大陆高考语文虽然试卷总分、卷面字数和考试时长均超过前者,看上去似乎对语文学科更为重视,但从试卷结构的不甚合理,还有试题内容的相对贫乏、狭窄来看,显然与各界有识之士的期待尚有距离。尤其是古代文化方面的分值所占太少,试题形式呆板、单调,内容呈碎片化、平面化,缺乏在文化上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试题低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题目呈低水平重复,不能挖掘考生潜在的语文素养。
究其原因,这恐怕与命题者对汉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价值认识有关,也与命题者自身的学术素养有关。当然,归根结底,与数十年间的文化断层有关。
鉴于此,我们不能不警惕:如果仅仅满足于把高考语文总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而在试题质量上没有实质性提升的话,那么,这样的考试改革将会大打折扣,公众那种“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热望便会落空。
而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价值观的改变。
当然,台湾学测国文并非尽善尽美。笔者总体上感觉,古代文化类题目比语体文类试题要出得好,命题者似更得心应手,历年试题中常能看到“出新”“出彩”之处;而语体文类试题则比较一般,其中有些题目也不无可商榷之处。并且,近年来,台湾高中教师、学生家长皆反映学测国文成绩偏低,负责命题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压力不小。可见国文命题之不易。
笔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撰此长文以作比较评析,难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而手握命题大权的两岸诸公,能不自惕乎。
-
高能勿入:台湾2015“高考”语文题及答案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开始了,其实要说高考这种形式并不是大陆独有,台湾也有高考,不过在形式上,与大陆有所不同。目前台湾普通高中生的大学入学有两种考试,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