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重视传统文化礼仪

 来源:    要点:高考语文试题  
编辑点评: 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本文作者透过对大陆高考语文和台湾学测国文试题的比较,给手握命题大权的大陆诸公改善试题的启示。

台湾学测国文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其试题涉及面之广、内容之深、考法之灵活,均值得借鉴

如果说试卷结构和题型的差异属于形式方面的话,那么,更深层的差异则体现在试题内容方面。概而言之,表现在文白比重上。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文言与白话之争一直是文化界争论不休的论题。在某种意义上,文言代表着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白话代表着自五四以来的现代新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两种文化的了解、认识及认同的程度,基本上是由其在中小学时期所接受的母语教育所决定的。

台湾学测国文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其试题涉及面之广、内容之深、考法之灵活,均远超大陆高考语文试卷。题目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先秦诸子思想)、古代文学流派、古诗文赏析、古代诗文理论、古代历史知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等等。此类试题占了全卷的50%,比大陆多出一倍余。请看下表:

 

 

总分

文言试题分值

大陆高考语文

150分

36分(占24%)

台湾学测国文

108分

54分(占50%)

 

并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出题方法方面,台湾学测国文不是简单机械地罗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称等,要求学生回答,而是继承中国古代文史哲融通的传统。如2011学年度学测国文多选题第23题:

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每一选项前后相同的是:

(A)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E)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在这道试题中,中国历史朝代常识、文学史常识以及古代诗歌欣赏三者均包含其中,有“一石三鸟”之妙。答案为A、C、E。

而更为高明的是,在此基础上,有的学测国文试题还将传统与现代相对接。如2004年度学测国文选择题第21题:

如果我们把古代五经博士或经学专家请到现代社会,以其专业知识提供协助,就经书内容与职务作最适切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适合的选项是:

(A)请“尚书”博士担任驻外大使

(B)请“春秋”博士担任国史馆馆长

(C)请“易经”博士担任法务部部长

(D)请“仪礼”专家担任警政署署长

(E)请“尔雅”专家担任国语辞典编纂顾问

这种“对接”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创造了奇妙的“时空”效果和“化学”效果,令人会心一笑又回味无穷。题中既有古代文化经典常识,又有古代职官制度常识,还有现代社会常识,三者相互贯通、激活,赋予传统以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这样的试题,几近艺术创作。于命题者而言,不光需要博古通今的学问,还须有灵感和创造性。此题答案为B、E。

国文教育还天然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北京教育考试院2014年《考试说明》中亦有这样的说明:“在命题原则上和工作目标上,注重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台湾学测国文在中国古代文化类试题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审美指向和道德伦理指向,即美善合一。如2012年单选题第9题:

下列文句所描写的景色,依一年时序的先后,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甲、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丙、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丁、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丙丁乙甲

题目本身富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情韵美、意境美和文辞美,蕴含了中国文学特有的审美意识。题目所选的角度也十分巧妙。这类试题,考生须有静观、感物的内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及良好的古诗词素养,方能做出合乎题意的判断,而非靠死记硬背来得分。此题答案为“B”。

相比之下,大陆高考语文的古诗文类试题则显得单调、生硬。如2013年的一道古诗文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姑且不论用“阅读”两字来命名“古代诗歌”欣赏类试题是否合适,首先这种出题方式本身就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规律。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在于有情趣、有意境、有韵味,以及文辞的精妙,音韵的流美。这些因素融合一起,产生含蓄蕴藉,回环婉转,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表达效果,故有“诗无达诂”之说,由此也形成以感悟、品味、吟咏为特点的欣赏方式。而“分析”本身意味着“理性”和“逻辑”。因此,8、9两题要求考生用“分析”其写作“手法”和“心情”来作为考查诗歌欣赏能力的着眼点,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像此类试题在自主命题的各省市试卷中比比皆是,并已成固定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年初,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4高考科目命题原则和调整重点,在语文学科的调整重点说明中,明确提到“改造古诗词阅读,采用多文本综合性的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至于如何做到“多文本综合性的方式”,笔者一时还无法领会,且当拭目以待。

台湾学测国文在注重试题的审美价值之同时,同样注重对于考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引导,尤其是儒家重德行、轻物质的价值观。如2005年单选题第5题:

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耽溺,下列《论语》引文中,并非陈述此种意旨的选项是:

(A)君子忧道不忧贫

(B)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此类试题在学测国文中几乎年年都有,且内容与角度灵活多变,鲜明地体现了“考”以载“道”和“美善合一”之趋向。此题答案为C。

并且,学测国文出题范围既注重知识的广博性,也有一定专业性,尤其是对古代文学史的考查,如古诗流变、古文运动、代际文学对比等,均有涉及。如2006年多选题第19题:

汉代与唐代同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可观的时期,下列关于汉唐文学的说明,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汉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记》,唐代散文的代表是传奇

(B)《古诗十九首》出现于汉末,代表五言诗的正式成熟

(C)汉代乐府诗富有写实精神,唐代新乐府运动亦关注社会现实

(D)近体诗完成于唐代,形式精整,表现古典诗的对称美、声律美

(E)高适、岑参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为自然诗的代表作家

此题答案为BCDE。在笔者看来,其深度恐怕要接近大陆中文本科专业水平。

透过上述一道道精心设计的试题,我们仿佛触摸到命题者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温情与敬意,以及希冀将这份温情与敬意传递给下一代的良苦用心。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 高能勿入:台湾2015“高考”语文题及答案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开始了,其实要说高考这种形式并不是大陆独有,台湾也有高考,不过在形式上,与大陆有所不同。目前台湾普通高中生的大学入学有两种考试,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指考)。

最新2024高考语文试题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