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重视传统文化礼仪

 来源:    要点:高考语文试题  
编辑点评: 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本文作者透过对大陆高考语文和台湾学测国文试题的比较,给手握命题大权的大陆诸公改善试题的启示。

中华文化的复兴须从礼仪的重建开始,而重建的起点便是国民教育,包括国文(语文)教育

台湾学测国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类试题中,有一类试题是大陆试卷中付诸阙如的——传统礼仪文化常识。这类试题几乎年年出现,所占分值只有两分,但似花圃中的奇花异卉,引起笔者极大兴趣。如2012年单选题:

下列□□中的词语,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

甲、近自海外旅游归来,特选购当地名产乙盒,敬希□□

乙、来访未晤,因有要事相商,明早十时再趋拜,务请□□为幸

丙、兹订于元月十七日下午六时,敬备□□,恭候光临

(A)哂纳/赐见/菲酌

(B)拜收/稍待/嘉礼

(C)笑纳/曲留/华筵

(D)惠存/恭候/贺仪

笔者刚一看到这道题时有些茫然——这些文绉绉的敬语谦词太陌生了,陌生得好像属于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但又似曾相识,它们存在于民国时期,即笔者的祖父或比祖父辈更早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今天的大陆人来说,它们已经消失了至少有半个多世纪,一如进了博物馆里的“化石”。此题答案为“A”。

并且,此类题目常有所“出新”。如2001年单选题:

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这道试题将考生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又带有几分游戏性质,显得亲切而有趣。试题不单考查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还有对联的鉴赏能力,其中也包含了语文应用能力。并且,试题本身既体现了汉语言文辞之美,也散发着中国文化人情之美,生动地诠释了美善合一之特征。如果用北京教育考试院《考试说明》来表达,这样的试题正属于“蕴含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此题答案为“A”。

历年学测国文中,像这样生动鲜活的试题还有不少,涉及的常识性内容也相当之广,有婚娶的请柬写法,有讣告的写法,有谢启的写法,有竖式信封格式的写法,还有书信提称语和祝词的用法,等等。在命题形式上,充分呈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又顾及其日用功能,即儒家所谓“道不远人”。如2010年单选题:

请依下列各组人物的关系,选出正确的书信“提称语”的用法:

(A)苏轼写信给苏洵,可使用“左右”

(B)李白写信给杜甫,可使用“大鉴”

(C)曾巩写信给欧阳修,可使用“知悉”

(D)左光斗写信给史可法,可使用“钧鉴”

此题的答案是“B”。题目巧妙地将中国历史常识、文学史常识和传统礼仪文化常识熔于一炉。不过,这些试题恐怕连一些大陆语文教师也未必答得出来,包括笔者在内。因为,近数十年我们基本上缺失了传统礼仪文化方面的教育。平日给对方写信,无论长幼尊卑,亲疏远近,提称语大概多是“你好”,信末的祝词常为“此致 敬礼”。至于社会人际交往的称谓更是混乱不堪。笔者也只是近年与台湾朋友邮件往还时,才第一次看到“大鉴、钧鉴”一类文绉绉的书信用语——才发现这些在文革中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在台湾居然还好好地“活”着!

笔者每每看到这类试题时,脑海中便会出现汉语中那些古老而美好的词句:“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而为君子曰”、“发乎情止乎礼”,等等。并且,也会想起网上近年流行的一个段子,名曰“这些年被我们毁掉的词”,其中有“小姐”“美女”“老板”“教授”等;想起在国际航班上大打出手的大陆同胞;想起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社会大讨论;当然,也想起汉语之谓“斯文扫地”……

中华文明的基础是礼乐文化。早在战国至秦汉年间,便有了完整记载社会典章制度、后被宋朝理学家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礼记•曲礼上》有这样的阐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这句话表明:礼即是人和禽兽的分野,也是文明的分野。孔子将“礼”视为一个人安身立命、处世做人之根本,进一步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一思想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2005年度台湾学测国文多选题第19题,对此即有所诠释: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外在行止不唯与其内在修养相符相应、相生相成,抑且是礼义之道的开端,所以儒家极重视外在行止的讲求。下列文句表现儒家此种观点的选项是:

(A)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B)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C)学有所得,不必在谈经论道间,当于行事动容周旋中礼者得之

(D)临民之时,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语言和谨,处事安详,则不失其礼体矣

(E)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题目出处为《礼记》、《论语》等,答案是“ABCDE”。像这样的题目此不一一引录。可以看出,命题者旨在通过这些试题,引导年轻学子重视礼仪规范,提高自身修养,做儒雅君子。

在笔者看来,这些题目还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亲爱和敬意,需要一种外在的表达形式;而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即彼此有所节制。唯如此,社会人伦方能和谐,文明方能不断向前。因此,一个社会的礼仪规范相当于“软件系统”,起了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看不见的作用。并且,这个系统的功能是法律和法制无法代替的。一旦这套“系统”被打碎,社会便会分崩离析,文革十年的惨痛教训,中国人当记忆犹深。

上世纪60年代,台湾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制定并颁布了《国民生活须知》。当时在台湾的街头巷尾到处可以看见张贴的“须知"。后经过不断修订,1990年又颁布了《国民礼仪范例》,涵盖各种政府庆典及婚丧嫁娶的礼仪,以及日常衣着、饮食、走路、交谈、进食、乘车、休闲和教养儿童,可谓面面俱到。其内容以古老的《礼记》为本,同时吸收了现代西方的一些礼仪。在台湾小学课程中,有《生活和伦理》一门课,中学有《公民与道德》课,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表现中华民族道德文化”,成为“堂堂正正中国人”。

今天,去过台湾的多数大陆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笔者近年曾两度赴台公干,对此感受尤深。笔者理解,这个“美”从表面而言,是指台湾民众待人接物的友善谦恭,言谈举止的文雅得体;深层而言,是指体现在台湾民众身上的中国文化的人文之美,亦即《易经》所谓“情深而文明”。

学测国文中这类试题,为此提供了生动的注脚,也给我们以启示:中华文化的复兴须从社会礼仪的重建开始,而重建的起点便是国民教育,包括国文(语文)教育。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 高能勿入:台湾2015“高考”语文题及答案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开始了,其实要说高考这种形式并不是大陆独有,台湾也有高考,不过在形式上,与大陆有所不同。目前台湾普通高中生的大学入学有两种考试,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指考)。

最新2025高考语文试题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