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历史有绝招 北大师姐教你逆袭历史!【师兄师姐高考复习经验】

所属专题:2014年高考考后特别策划  来源:    要点:高考复习经验分享  
编辑点评: 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一轮复习之后,二轮复习也将纷至沓来,如何hold住最重要的语数英三门学科?赶快来听听师兄师姐智囊团的学姐的高考复习备考经验吧!来一起听听来自北京大学经济系的yuio9825师姐的历史经验分享吧!yuio9825师姐的分享条理清晰,非常有逻辑性,千万别错过哦!

沪江ID yuio9825 ,沪江高考师兄师姐智囊团成员,就读北京大学经济系。

我的口号:希望能够帮助正在迎战高考的同学!

本文由@yuio9825 原创,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查看师兄师姐智囊团队>>

鉴于最近几年文科考生人数递增的趋势,我个人认为很多孩子也很希望了解文科学习的一些经验~因为本人是上海考生,所以高考三加一选了历史。

我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逆袭的过程,从高一高二历史刚过及格线到高考人品爆发,经历了质的飞跃……

首先说一下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 熟背最基本 关键靠勤奋

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熟背知识点,只是花的精力不同,所以不要说你背不出,这只是借口!而且既然选择了文科就应该做好觉悟了不是么?文科最忌的就是偷懒了,智商不够神马的不要紧,文科主要还是靠勤奋!

二 清晰认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熟背的基础上要明确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比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造成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具有连贯性的,一环扣一环,几百年的某件事可能就是一场战争的起因,了解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化对它的理解。

三 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现在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去思考历史问题。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辩证地、多角度地看问题,一般来说主要分两种模式:

1.积极性与消极性,在研究某实践的影响或需要对它做出评价的时候会分这两方面。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角度入手。

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方法,并非一日练成,需要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

然后,针对(上海)高考,介绍一些技巧。

第一,选择题很注重细节问题的考察,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必须十分清楚,出题的时候通常有一下几种迷惑选项:

1、时间不符,比如选项中某名词明显与题干事件的发生时间不符

2、逻辑关系不对,比如因果关系倒置

3、主次混淆,所以要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分析的客观性,选项若出现“一定”、“不可能”之类的字眼必须慎重考虑。排除法在选择题中也是非常实用的!

第二,简答题一定记得要辩证、多角度分析

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清晰明了,如“从政治角度来看……;从经济角度来看……;……”注意答题的格式,在不同的角度之间用分号隔开。角度到底要分多少个根据题目的分值来确定,一般一个角度占1或2分,所以不要写太多,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写错,比如混淆了时间。

第三,根据题目材料回答问题

简答题一般都会给几段文字或图片材料然后要求回答问题,而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背过的知识点,但是仅仅把自己背的写上去是远远不够的!既然给了材料就要结合材料分析(而且几乎每道简答题题目都会写“结合材料”这四个字),材料中往往反映出一些你没有背过的东西。

第四,关于最后的solo题。

虽说是一个小作文,但是要想拿高分建议写800字左右。同样,辩证、多角度、结合材料是关键!一般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材料简要叙述,表明观点;第二部分多角度论述,论述过程中建议2-3个角度,每个角度单独一段,论述的时候要兼顾史实和议论,注意一定要引用材料(引用时记得加双引号);最后一部分简要总结,结合目前的现实状况深化主旨。总的来说其实和语文的议论文相似,注重对材料和史实的客观理解。

方法和技巧就这么简单,以下有几个小Tips:

1.答题时建议用笔在题干中划出重点词,比如年份、人名、地名等,因为在看题的过程中不免有遗漏,一旦遗漏很容易做错,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遗漏信息。

2.辩证、多角度、结合材料!

3.每个角度之间一定要用分号隔开,条理清晰。

4.建议做完卷子认真研究一下答案是怎么写的(答案通常也是多角度的,多看看就可以总结出经验)。

5.做过的solo题要记住,要总结归纳题型,往往solo题都是有关重要考点的问题。

6.不要偷懒,该背的必须记住(不光要背出来,还要能黙出来,默写一定要达到一看到问题就能马不停蹄一口气黙出来的程度)。

希望大家看到这些能有所受用~当然,最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努力,文科靠的是努力和勤奋,就算是零基础,高三一年完全追的回来!

祝大家学好,吃好,睡好~

>>点击查看2014年高考考后特别策划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高考复习经验分享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