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标准》能提高学生体质吗?【熊丙奇博文精选】

所属专题: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  来源:    要点:熊丙奇博文精选  
编辑点评: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他对教育的看法深刻且客观,沪江高考资源网转载了熊丙奇博士的一些优秀博文和大家分享!

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大学体育《标准》能提高学生体质吗?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16日就《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准》规定,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测试成绩管理制度,学生毕业时,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中国新闻网5月17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标准”。看《标准》本身,就可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执行。《标准》一边说,学生毕业时,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同时又称,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另外,还给测试成绩差者留下了光明的尾巴——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这一条款虽然可以理解,但更多时候会被利用。

当一项行政标准牵涉到学校的荣誉时——学生体育及格率要达95%,很可能成为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办学的指标,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就很难避免,到时学校会放水帮助学生通过,再加上毕业影响学生的求职,在另一个高悬的就业率数据面前,学校会用体育测试不合格来拖学生的“后腿”吗?到时,恐怕连政府部门也主动做工作,要求学校不要那么严格对待学生,否则,一个学校一大批学生体育不合格,谁的脸面都挂不住。

我不认为《标准》能能大学体育教学带来多大转变。我国大学体育本就是必修课,学校如果严格要求,认真对待,根本就不需要再有什么《标准》,从这个角度看,教育部制定《标准》,就是想表一个态而已——我们是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学校再不重视就是学校的事了。而高度重视的表态实在太多了。

如果真正高度重视学生体质,那么,教育部门不是制定《标准》,细致入微地要求学校怎样开展体育教学——诸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等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少于30%;要将检验学生心肺功能的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分数权重不少于30%等等——而应该把教育教学的自主权交给大学,让大学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组织体育教学,在国外大学,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通常是通过俱乐部、运动会方式进行的,学生选择参加一个或者两个校队,在校队的活动中既学到体育技能,又培养兴趣。而按照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学完全可能变为针对达标项目的反复训练,这只会让体育课变得索然无味,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审视我国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育,不难发现,其基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体育教学的个性被淹没在统一的标准要求之中。

其实,大学体育之所以不被学校重视,体育课在没有应试压力之下也被边缘化,是因当前大学极度功利化,对于学校来说,更关注教师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经费、专利,这引导教师们把精力投向学术研究,普遍不重视人才培养,包括体育教师,要评职称,也得搞体育科研,发表体育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在就业的压力下,学生们只想在大学里学到能派上就业用场的技能,除工具课程之外,其余的课程多是能应付则应付,体育课也在被应付之列。另外,与国外大学有各种社团,包括体育社团,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不同,我国大学学生社团日益萎缩,仅存的社团,也趋向功利,以体育为主题的社团虽然还有,可参与者数量并不多。

因此,要让大学出现生机勃勃的运动景象,教育部门所应该做的是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回归教育本位,不再功利办学。这就需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要遏制自己发文要求学校办学的冲动,而应在自身的权限范围内监督学校依法办学,为学校个性办学服务。可以说,现在制定《标准》,发文要求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并不符合改革的要求,而是与改革方向背离。

>>点击查看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熊丙奇博文精选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