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免费师范教育遭遇尴尬 不能没有“适度淘汰”

 来源:    要点:高考招生,师范学校  
编辑点评: 教师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人生中最早接触的职业之一。教师教书育人,神圣纯洁。为了给教师队伍增添新鲜的、有活力的血液,师范教育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实行免学费制。可尽管如此,师范教育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处于尴尬的两难局面。

不能没有“适度淘汰”

尽管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核心部分被一些人解读为每名师范生入学后可得到每年约1万元的资助,可是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供求关系看,并没有如有些网友概括的“国家用4万元买断师范生10年青春”那么简单。

城市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一向优于农村教师的现实,导致了近年竞聘城市教师岗位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小升初”择校。竞聘者中既有大量名校学士、硕士、博士,也不乏来自县城的特级教师,而多数乡镇学校在迈进21世纪后甚至没有过1名大本毕业生光顾。全国1043.8万名中小学教师中的农村教师占到八成,通过适宜的政策引导把合格教师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对于解决城乡教师结构性失衡以及建设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现实中,一方面,“我想上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到城市去脱贫致富”,已成为年复一年在各县勤奋备考的大量高中生们“逃离家乡奔小康”的座右铭;另一方面,上述6所部属的师范大学也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向非师范专业转移的步伐,其办学目标已与农村亟待补充合格教师的需求渐行渐远。 此外,许多省属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数以及师范类毕业生服务于中小学教育的人数也呈现出“双减少”态势。比如东部某省属师范大学的非师范类专业已增至68个,即使在已减少到区区18个的师范类专业中,毕业生从教比例也仅为2/3。据校方解释:为中小学输送大批新教师的师范教育已经走完了数量扩张的历程,而进入了一个质量提高的阶段,其最大特点就是培养教师的高学历、高品质。有分析认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合格教师断层危机,是多年来的师范教育改革如此“转身”所致。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要经历一个周期。有些高考(论坛)时表现优秀的学生,读免费师范4年后非但不再优秀,反而由于人格缺陷、心理疾病等原因变得不适宜从教,因此没有“适度淘汰”势必使“免费”政策打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可借鉴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来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即不要‘扶贫’,而是‘扶优’和‘激励’。确保师范生学得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成长为农村教育的骨干力量。

“恋乡教育”的成功

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夏中全的名字被列上了“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榜。26年前,他主动要求到国家级贫困县武隆县任教,从此扎根山区。在随后的岁月里,一个个扎根在贫困山区的优秀教师,被请回母校讲述各自从教的人生感悟。他们发展经历中的一件件鲜活事例,都在师弟师妹中产生精神共鸣。这个在乡村基础教育领域有好口碑的优秀教师群体,多数人出自同一所师范院校——长江师范学院。

位于重庆涪陵区的长江师范学院主要生源地和服务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的12个区县(简称“三区”)。在这样的区位劣势中,这所市属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坚持20多年“恋乡教育”,为欠发达乡村的中小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毕业生。自2006年重庆市设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以来,该学院连续多年报名人数和通过考核人数均居全市高校第一;而在渝东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的中学教师中,毕业于该学院的已占55%。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市一样,更多体现的是精英选拔取向。几乎所有在“跳出龙门”情结主导下的教师和家长,无不用“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来激励孩子,这种“离乡”的氛围,也无形中给农村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添加了心理压力,进而使其中的优秀者纷纷流失,导致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数量不足、质量偏低。仅以学历达标率为例,农村中学教师就比城市低30个百分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考生对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的选择日趋多元化和利益化的今天,免费师范生政策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大学生活不是静水深流,经历过4年躁动中一个个难以预料的成长变数,大学生毕业时如果改变当初18岁的择业志向也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朝三暮四”很难完全纳入诚信范畴。因此,建立退出机制在“免费”政策中不可或缺。

吸引愿意到农村执教的人才

对于免费师范生政策,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松涛认为,它只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不能根本解决中西部农村教育对教师的需求。那里最缺的是能安心在农村任教的中师学校毕业生。首先满足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可能更切合实际。因为让高师院校毕业生从城市到农村任教是困难的,他们中即使有的下到农村也待不住,最后能留在农村教书的都是家在当地的毕业生。

最新2024高考招生,师范学校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