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作文题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解】C类,新供料作文题型。该文题限制得很死:不论你想不想“拒绝平庸”,尽管大部分的人实际上都是平庸之人,都得要假惺惺地“拒绝平庸”。——高考作文命题本不该如此强加观点的啊。不仅如此,命题者还不依不饶地试图将观点的具体内容一一塞给考生。题目中的提示有三点,一是如何对待平庸:“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二是何谓平庸或平庸的结果:“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三是如何才能不平庸:“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其实,只要将上述“二”和“一”调一下顺序,这三部分就可以成为一篇议论文的提纲。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命题者,一定程度上已将作文的题目、观点、主要内容及思路都说给考生听了,考生可以按图索骥写成一篇雷同化的平庸作文,命题者的做法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当然,按照题目的提示写比较省事,也比较保险,但也不是说只能这么写,一切都要唯命是从,考生也有考生的主体性、自主权。命题者告诉我们的只是一般人的平庸,实际上各种人在不同情况下,平庸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在“拒绝平庸”的题目下,不甘平庸的考生如果敢于别出心裁的话,还是可以有无数的写法的。例如,我们可以具体地写什么是平庸的中学生、平庸的考生、平庸的作文,或平庸的士兵、运动员、歌手、演员、教师、律师等等,讨论如何才能拒绝某种平庸。具体讲其中的一种,将其讲得比较深入、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写可能会比较有真情实感,比起按照题目的提示写出的千篇一律的文章更好。
可形成的相关角度或观点:平庸不等于平凡(普通、平淡、淡定、无为、懒惰);做平凡人,做不平庸事;拒绝平庸,不拒绝平凡;为人(处世、做事)不可平庸;甘于平庸与拒绝平庸;做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有创造、有发展、有上进、有信念、有志向、有理想、有信仰)之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拒绝平庸,路在脚下;燕雀岂知鸿鹄之志哉;拒绝平庸,先要拒绝急功近利(要超越功利);拒绝平庸,需要胆识(远见);拒绝平庸,不拒绝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拒绝平庸,从小事做起。
【写作策略】该文题写作思路供参考:
开头部分,必须先解释何谓“平庸”。(“百度百科”解释:平凡、普通、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也可视为寻常而不高明。——可能解作“平凡”“普通”等,不太合适。)议论文写作,对基本概念进行解释或重新界定很重要。如果对什么是“平庸”都认识不清,把平庸当做平凡、普通、平淡、无为、懒惰,谈何“拒绝平庸”呢?读者会有兴趣往下读吗?
进一步阐明“平庸”所造成的不良结果或危害,即“拒绝平庸”的理由:甘于平庸势必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创造,使人生颓唐、荒芜、沉沦,耽于安逸、享受,使生命无建树、无目标、无价值,从而顺理成章地阐明中心论点:“拒绝平庸。”这是承上启下的部分。
论述如何才能“拒绝平庸”。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重点,应有两到三个层次的展开论述,一个层次就是一个分论点。例如,可以有这样三个分论点:人要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要能抵制眼前功利的诱惑,要付诸持之以恒的辛劳。将这三个分论点进行适当展开的说明与论证,说理就比较充分了。
结语:拒绝平庸,但甘于平凡。做不平庸事,做平凡人。
天津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C类,半话题作文题型。话题虽由命题者提供,但须由考生选定。话题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这似乎对考生比较有利,值得肯定。其实不然,如果选一种来写,还不算太难,是可取的;但题目要求“任选两种”来写,这就有相当大的审题与写作的难度。对于考生来说,要找到两种有内在联系的含义实在不是很容易,而且考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这种形式的写作,即使在审题上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也有可能劳而无功。
从审题来看,考生首先要弄清楚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的功能。哈哈镜:使物像产生变形、奇异效果或幻象;望远镜:放大远处物体;显微镜:放大微小物体,使之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三棱镜:白色光通过三棱镜会将各单色光分开,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即色散;反光镜:可以看到正常视野之外的情况。
了解了这些功能,就会知道它们之间可能形成怎样的联系。
可以尝试作这样的“求同”联系:望远镜与显微镜都是放大物像;哈哈镜与三棱镜都是使对象发生(形态上或颜色上的)变化;显微镜与反光镜都是使看不见的物像变得看得见。当然也可以有“求异”的联系,比如,望远镜与显微镜,前者放大远的物像,后者放大近的物像。望远镜(或显微镜)与哈哈镜,前者看物像不变形,后者变形。哈哈镜与三棱镜,前者使物像变得难看(滑稽),后者使对象变得好看。当然还可以有别的联系方式。
搞清楚这些联系的意义,就可以藉此阐释与其对应的生活哲理。这样,就要接着考虑选择其中哪两种镜子可以作为自己写作的角度。
比如,显微镜与哈哈镜视物,类同于看待他人优点的相反的态度:显微镜使我们容易看到别人的不易察觉的小优点,并使之变得很显著,使我们能特别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以哈哈镜看别人的优点,非但优点没有了,而且优点会变成缺点。不能正确对待别人,自然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看别人的缺点多了,就会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选择这个角度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形成中心论点:看别人的优点,要用显微镜,而不应用哈哈镜。
可形成的题目或观点:望远镜与显微镜;望远镜(或显微镜)与哈哈镜;哈哈镜与三棱镜;望远镜与反光镜;优点与缺点;变丑与变美;望长远与看眼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放大与变形;向前看还是往后看。【写作策略】这是二元对立命题,应着眼于分析二者的差异(矛盾),说清楚二者的关系。
首先要说清楚从“任选两种”的镜子中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从“望远镜与显微镜”中引申出“望长远与看眼前”这一对矛盾。望远镜可以把远处的事物看得很大,很清楚;显微镜可以把眼前看不见的事物放大,变得看得见,看得清。这类同于人是着重对待当下还是着重对待未来。
说清楚了二者的引申义,接着要注意分别分析重当下与重未来的利弊。
重当下,近的事物看得清清楚楚,而对远的事物漠不关心。孜孜以求现实的功利,锱铢必较,患得患失,唯恐失去眼前的任何机会。这可能使自己受益多多。然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胸中没有远大的抱负,没有深谋远虑,往往因小失大,断送了未来。
重未来,憧憬远的事物,而对近的事物不屑一顾。有梦想,有远见,有各种各样的远景规划,沉浸于虚幻的想象中,却不能从当下做起,明日复明日,老是寄希望于未来,缺乏实干精神,未能着眼于现实去努力奋斗,这也会使自己既坐失眼前的机会,也无益于未来。
因此,应该二者并重,既要计眼前,又要虑长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有远见卓识。既要有终极性的目的,又要有实现目的的阶段性目标。如此,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达成人生的理想与抱负。
辽宁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学生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A类,供料作文题型。这个材料好在没有提供现成的观点,必须靠考生去分析材料各部分的规定性,这虽然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在适当的范围内:
1.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权威者的误导,信用的效应,先入为主。
2.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先入之见的影响,思维定势的误导,轻率作出判断。
3.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眼见(鼻闻)并不为实,轻率与慎重,轻率断言与优柔寡断,沉默是金,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4.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眼见(鼻闻)为实,三思而后言,说真话就那么难吗?
5.另一个学生上前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圆滑世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诚信的丧失,套中人,巧言令色鲜矣仁。
7.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眼见为实,真相大白。
从材料的整体来看,还可以引出这样的规定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诚与虚伪;不可轻信、妄言等。
了解了材料的规定性,就有了许多的观点与角度。当然,审题不必面面俱到,穷尽材料中一切的规定性,因为这要花很多时间。只要在读题时发现了某个角度比较新颖,或有话可说,就可以当机立断,确定自己的写作角度与论点。
可形成的题目或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诚与虚伪;不可轻信(轻率);不可盲从;权威者的误导;信用(权威)的效应;先入之见不可取;思维定势的误导;眼见(鼻闻)并不为实;轻率与慎重;轻率断言与优柔寡断;沉默是金;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眼见(鼻闻)为实;三思而后言;说真话就那么难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圆滑世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诚信的丧失;套中人;巧言令色,鲜矣仁。
【写作策略】从上述角度中确定一个适合写作的角度或观点。这要从是否有新意,是否最恰当,是否平时有思考,是否有一定的资料准备等出发来考虑。例如,沉默是金;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这三个角度,既不能绝对地说“沉默是金”,也不能绝对地说“沉默不是金”,因此,以“沉默是金?”为标题可能是比较恰当的。从材料来看,对于抢着说闻到了的学生,与说感冒了的说假话的学生来说,显然“沉默是金”。说假话的那位学生,开头沉默,后来在哲学家催问下才不得不讷讷地说,他起先的沉默,可以认为“沉默不是金”。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中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对这两个开头沉默,了解之后不再沉默且说真话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沉默是“金”,不沉默也是“金”,即“沉默是金?”——“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与“沉默是金?”三者都有其恰当的语境,但比较而言,前两者作为观点,失之于片面与绝对;“沉默是金?”更有新意,而且较为辩证:沉默之所当沉默,言说之所当言说,不一概而论。
如以“沉默是金?”为题,首先可以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入手,指出哪几位学生“沉默不是金”,或“沉默是金”。说清对于贸然发言的与弄清楚后再发言的学生来说,“沉默是金”;对于试图逃避回答的学生来说,“沉默不是金”。
进而由现象到抽象,进一步辨析什么情况下该沉默,什么情况下该言说,即分析言说的条件:
1.要深入调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要认真思考研究,“三思而后言”;
3.要少言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大辩若讷”,“多言数穷”;
4.要说真话,要敢于言说,“修辞立其诚”;
5.惜言如金,才符合道义,“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言仞”,“巧言令色,鲜矣仁”。
——不一定要讲到这么多层次,但至少要分析上述言说条件中的两三条,论述就比较充实。
>>点击查看高考作文题目大全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现在考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的问题。那些不关心现实、阅读面狭窄的考生,只能“旧事重提”。
-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 2011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北京卷)分析点评
- 2011高考语文作文(北京卷:材料作文
- 2011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上海卷)分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