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说课稿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边城  
编辑点评: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一、说教材: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故事讲的是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凸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课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异常情绪的描写反映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爷爷的依恋。第二章爷爷误以为晚上听到的歌声是天保“走马路的第一着”,他为孙女的幸福进城打探,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唱歌的是弟弟傩送,而哥哥却主动放弃追求,外出闯滩。第三章主要写爷爷和翠翠再也听不到夜晚的爱情放歌的不同心态,表现翠翠对真挚爱情的期盼和爷爷为翠翠爱情生活的担忧之情。所选三章虽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以怀春少女翠翠对爱情的期盼为主线,着重表现了祖孙两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她神往为爱情而性格强硬的母亲,幻想着能像她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这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不能忘记”;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辞的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她会把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决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的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

3、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游记散文式的写景方式,使得本文随情节推进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景物渲染了人物不同的内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课文开头通过对黄昏景象的描绘,勾勒了一幅颇具原始风味的江南小镇黄昏图。这里有绚丽的色彩,有江南农村特有的气味,有回归的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这些景物,都是作品中的人物翠翠眼见耳听的景物,它们生动地渲染了这位少女此时此景的“此情”。作者用“桃花色”来写她眼中所见的天空的薄云,让她去聆听乡生意人回归的杂乱的声音,尤其是让她谛听在中国文学中被当作“闲愁种子”的杜鹃的叫声,这不仅烘托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纷繁杂乱的情绪(思念有数面之缘的傩送),表现了怀春少女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且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联想又增添了小说优美、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对翠翠迷糊梦境的描写则颇具寓意:象征原始人性美的白塔与象征爱情的虎耳草交织出现,暗示了翠翠内心对亲情的真挚依恋与对爱情的朦胧追求。而且夜草莺的啼叫声,不仅渲染了翠翠对追求幸福爱情的母亲的神往,也暗示了当夜傩送会“走马路”,也预示了他会象这只草莺一样,“不久之间”便会“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三、说学法:

学习本文,要点有三:

一是认识小说所反映的另一种“人生的形式”——居住在乡野中普通人的纯朴的人性。

小说的标题“边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小说所讴歌的是一种乡风淳朴的“边地文明”,这种文明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对立面出现的。小说中的人物寄托了作家对理想的生存方式和完美人性的理解。因此,认识小说中所表现的纯朴的人性是本课学习的第一个重点。

二是认识小说中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小说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非常细腻。作家描写人物心理采用的方法是传统的手法,小说中大量采用了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小说中还采用了用景物环境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细腻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波澜。因此,认识小说中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三是了解作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的语言。

作家沈从文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文体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水边文学”的代表。小说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文中既大量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又夹杂了不少典雅的文言,这种语言有别于“五四”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欧化语言,显示出本土语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了解作家沈从文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的语言,是本课学习的第三个重点。

四、说教程

1.认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淳朴的民风

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完美的人性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2.引导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作家沈从文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据说是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作家说这一人物“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孩子脱胎出来。”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鲁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
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小说以几个端午节将几个生活片断联结起来,表现翠翠的爱情发展过程。十五岁的那个端午,龙舟下水预订的鼓声把翠翠带到了两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见了傩送。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优美,正如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发生在翠翠十五岁的那个夏天。

课文开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这既与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关,又与边城封闭的环境有关。日渐成熟的生命与长时间缺少变化的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惆怅与悲哀应当被视为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课文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这是一种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课文节选部分尽管篇幅有限(约占全书的七分之一),却比较细致地反映了主人公翠翠生活在爱情世界里的心灵轨迹。

3.运用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可以重点阅读P28——29祖父与翠翠关于有人在对溪高崖上唱情歌的一段对话,以及P30吹竹管引出的一段对话,从这两段对话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二人的内心世界。

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可以参照课后练习三。练习题较难,教师可对做题方法作一些点拔。

4、训练示例。

课文中大量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又夹杂了不少典雅的文言。阅读下面一些语段,说一说它们的语言特色

A.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 嘘”!啭着它的歌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B.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人一到黄昏就嗡嗡地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方把烟包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听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

C.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得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最新2025边城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