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大学校园“陪读”现象

 来源:    要点:高考心理辅导  
编辑点评: 大学校园进来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陪读。乍一看,还以为是父母跟到学校来陪孩子读书,其实,这个陪读指的是校园异性陪读。陪读这种新现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如何?

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裴秋宇老师从事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对于校园的“伴儿”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伴儿”或者“陪读”有“四利”和“三不利”:“四利”,利于试探。给陪读的男孩子规定了条条框框,如果他遵照执行,下一步是否钦定为男友可以考虑;利于学习爱情。许多女生对男生的心理并不了解,对自己也不了解,在陪读过程中可以慢慢揣摩对方的性格特点,从自己对异性的了解,反过来了解自己的情感癖好,做到知己知彼,这就是学习爱情;利于正名。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当然不能堂而皇之地告诉对方,我们仅仅为了“试爱”而爱。所以,“陪读”就成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恋人”的过渡名词。过渡不成,大家不过是个伴儿,过渡成了恋人,那就是水到渠成。而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有意,招之为“伴儿”,别人也不能说我就是始乱终弃,真可称得上是进退自如。
三不利:暗示性强。不许对方擅自与他人建立“伴儿”的关系,要求对方问寒问暖,给对方的暗示性如果太强,“伴儿”一开始就可能噤若寒蝉,敬而远之;变数大。“伴儿”的关系实质使双方很容易建立一种责任契约,当其他中意者出现时,“伴儿”的关系瓦解的速度往往快于恋人的关系。因为刚开始建立陪读关系的时候,往往已经为结束做好了准备,这种心理定势加快了这一进程。使“脚踏多船”合理化。“伴儿”的频繁瓦解和再生,使“一人多伴儿”或“一伴儿多人”的情形司空见惯。往往会对感情专一者情感上的打击。
裴秋宇老师认为,“伴儿”现象的产生从某种角度上讲,更是学生郁闷心理的一种补偿。
“任何人都有心理上的软肋!陪读者也一样!在大学里还有另一个名词尽人皆知——‘郁闷’。一些大学生时常感到很郁闷,各种郁闷情绪和陪读的产生是密切相关的: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工科院校。男女比例7:1是非常平常的数据。记得有一个煤炭院校,采矿系竟然是“男生班!”。所以,一位相貌平平的工科女孩子说过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我可能有点儿丑,但是我很抢手!”这句话已经不大可能找到出处,甚至无从考证他的演绎成分有多少。但是,种种“典故”的出现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如此庞大的男性军团,其情感欲求如何才能得到满足?2.盲目攀比和理性恋爱的冲撞。“爱情不是广告牌,不一定要弄成广而告之的东西!”在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爱情称之为“表演式爱情”,我的爱情不受任何环境的限制,我行我素,当众拥吻那是家常便饭,背着恋人招摇过市者也大有人在。因此受到刺激却很无奈的人却是大多数。这种无奈发展到了极端变成一种绝对论断:“大学期间如果你没有谈过恋爱,你就不可能成熟!”每年我在心理热线里都会有人在那边哭:“老师,我太幼稚了,到现在还没恋上?”一旦“恋上”了,一些人的“表演情绪”又上来了,一可以张扬个性,二可以敬告情敌,三则可以进行心理补偿,最后,爱情就变成了一块广告牌。
多宽容、巧疏导----关于“伴儿“的各界评说
王建超(在校大学生):现在学校里的同学找“伴儿”的不少,我觉得大家不要对此大惊小怪,不是已经有在校学生结婚的了吗?况且“伴儿”就是陪着读书,一起聊聊天,大家都是同学,也不会做出格的事情。我虽然没有“伴儿”,但我不反对找个“伴儿”,两人如果合得来就可以在一起,至于能不能成为恋人,那要看双方的了解和接纳程度。
李爽(在校学生):我总觉得“找伴儿”或者说谈恋爱是在浪费时间和感情,因为承担义务和享受关怀本身就需要成本。这种成本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价的。难道每个人在四年中都需要“伴儿”吗?这不利于我们培养独立的个性。
董欣(外企部门主管):我们都读过大学,那段日子几乎就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面,那是一种别样的单调。所以找个“伴儿”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可能很重要。“伴儿”如果能发展成纯粹的友情当然不错,这样也可以让你的以后生活中多一个“知己”;如果发展成恋人,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恐怕一时没有解决的方案。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学毕竟是人生的“黄金期”,我们的行为准则应该以储备知识和丰富头脑为目标,否则当毕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时,就会处于劣势。因此奉劝同学要有“战略眼光”。
卢东兴(大学教师):社会各界对此应该持理智的宽容态度,学校也要积极的疏导,完备以心理咨询和社团为架构的配套机构建设,让学生有地方倾诉心中的郁闷,表达情感。学校还可以适当开设“心理咨询课”等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让这种时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裴秋宇(心理咨询教师):青年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出现心理上的统合危机。也就是我们可能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可能暂时出现自我和角色的不统一,甚至角色混乱。比如,自己既是儿子、又是学生、还是别人的朋友、是同学的同学等等多种角色如何协调和统一的问题可能会困扰我们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会通过个人经验扩展和对角色的实验而重新进行自我的认定。而陪读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角色实验,同时也是角色实验的创见,这种创见来自于我们对于自己在青年期出现心理危机时自我调试的一种努力,而不能简单地扣上一个道德或价值的标签。无论出于学习爱情的目的,还是排遣郁闷的心理补偿,陪读并没有完全触及我们的心理底线,我们审慎地评价、慢慢地适应这些新的概念,新的行为,可能就会容易解读青年人的心理,乃至解读整个人类的心理世界。

最新2025高考心理辅导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