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帮助孩子满状态迎接高考

所属专题: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  来源:    要点:高考家长心理  
编辑点评: 高考对于孩子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所以父母们尤为重视高考,但是考前的各种症状却困扰的考生的状态,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考生的考试状态,那么如何应对考前的这些紧张和压力呢?让我们来看看多方面的调整考生的生活,让孩子满状态迎接高考。

→起居调整篇←

【现象】 “考前失眠”较多

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精神抖擞;一上书桌就想睡,一上床又睡不着:临近大考了,考生的睡眠调整成了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心病。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发现考生在高考前有几种不正常的心态,即浮躁、忧愁、焦虑和紧张。因此在考生中便很容易出现“考前失眠”的现象,有的考生为了睡个好觉甚至求助于安眠药。

早睡早起,调整身心兴奋点

睡眠诊疗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李秋英教授提醒,对于习惯“开夜车”的考生,这种作息时间对于考场良好发挥很不利,应该赶快改变。在保证每天精力和精神的前提下,晚上早睡一点,早晨早起一点,让一天的兴奋点逐渐靠近考试时间。

如何避免在大考前和大考期间陷入失眠,营造健康睡眠,保证考试时的最佳状态,李秋英教授向考生提出如下建议:

1、做好每天的弹性计划,内容包括学习、休息、锻炼、吃饭和睡觉。尤其是睡前半小时至两小时的时间里,最好是让大脑充分放松,不要费脑费神,也不可兴奋过度。

2、不要熬夜。睡眠可以“压榨”的空间并不大,也不必刻意打破平时的生活规律,要适可而止。考试这一特殊阶段一结束,就要尽早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

3、不要随便使用提神饮品如茶、咖啡等,有睡意的时候应该尽快睡觉。也不宜使用安眠药,因为这样可能会将睡意残留到第二天,反而达不到考试时的最佳状态。

4、临考失眠可尝试自我催眠。仰卧在床后,“深呼吸+自我暗示”是很好的入睡诱导方法。

→运动调节篇←

【现象】 运动减压却怕受伤

中考高考对考生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对于考生来说,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储备体能,更主要的是在运动中能够平静心情,给自己减压,这比吃补品更能调整人的状态。但是,一想到运动可能带来的损伤,很多家长和考生又有些犯怵。考前怎么运动才能放松心情呢?怎么做才能避免运动损伤呢?

运动虽好,预防受伤

●别进行对抗性强的运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运动康复科喻传兵副教授提醒,考前、考中的运动不宜太剧烈,也不能选择对抗性太强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等,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疲劳过度和运动损伤。考前进行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比较合适的,这种运动对人体刺激温和,可调节大脑兴奋。像散步、慢跑、少量而有规律的骑车或爬楼梯以及乒乓球、游泳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柔韧性训练也不错

另外,柔韧性训练也不错,能保证身体处于一个比较好的舒服状态。具体做法是,站立、深呼吸,然后尽可能拉伸身体各个部位,直至产生酸溜溜的感觉。

●不要“突击运动”

至于运动量,喻传兵建议应因人而异。比如平时不怎么运动的同学,千万不要“突击运动”。平时活动较少,现在只需在课间多活动腿脚、腰背,否则,因为体能较差、锻炼不得法,很容易过度疲劳、肌肉酸痛,甚至造成运动损伤。

对于运动时间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先集中看书,再集中运动”的坏习惯,应该劳逸结合。比如课间十分钟,就应该伸个懒腰、转转脖子,同时向远处眺望一下,让眼睛、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为避免过度疲劳或兴奋,在复习前、睡前、考试前一小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心理调试篇←

【现象】 心慌意乱情绪不稳

考生参加大考前多数有这样的体验:记忆力下降,越想记住的东西越记不住;整天心慌意乱,易怒易哭,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茶饭不思,晚上睡不着,或饱受噩梦的困扰;老是想上厕所,手脚冰凉或是两眼发黑……

适当紧张不必忧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陈振华副教授说,这种考前的不正常现象,其实是一种“考前紧张综合征”的心理疾病。大多是因为考生过度焦虑,身体的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而造成的。

●给考生的建议

陈振华认为,保持适当的紧张能刺激大脑,使思维保持一定的活跃状态,这是十分正常的,对考试也是有利的。但若是过度紧张,则需要在考前做适度的调节。为此,他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心理调适的建议:

一是若出现紧张状态可尝试将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闭眼挺腰进行深呼吸,一般节奏为吸气5秒,呼气3-4秒,连做3次,可有效改善大脑缺氧状态。

二是保持平常心,学会自我减压。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千万不要和同学攀比而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和自卑。

三是如出现心跳、手抖、失眠、食欲不振等考前综合现象,如果自我调试没有效果,则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或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副作用小的药物。

●给家长的建议

陈振华特别提醒,相对考生来说,家长更应该保持平常心,要学做“暖水瓶”,不管内心多么着急,外表都要沉着、冷静,不妨对孩子“冷淡”点,距离拉远点。

在很多考生家庭中,会出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情况。一些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并极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备考期间,倾听、劝慰、服务等角色更适合于家长,越俎代庖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家长心理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