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使用《考试说明》常见的误区分析

所属专题:2014年高考考后特别策划  来源:    要点:考试说明误区分析  
编辑点评: 考生拿到《考试说明》(一下简称《说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很少有考生能用好《说明》的,当然在高考之前都有很多人强调考生要用好《说明》,到底怎么算真正的看懂了《说明》,希望本文可以帮你解惑一二。

三、考生应怎样使用《说明》才有效?

 这个问题是大问题,如果较真起来,简单的一篇文章恐怕很难写详细,因为《说明》包含了6科,先不说知识,仅仅从能力要求上,也够就一篇长文解读一下了,那么要想文章对考生有更好的指导或者启发作用,并且介绍的方法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就应该站在考生的角度上,不一定要讲解的全面,至少要让考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好,并且怎样去做才有效,哪怕是改变他们一点点对《说明》使用的认知,那么对考生帮助都很大。

考试说明的重要性:

(1)对政策的解释。例如说数学部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学科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那么通过这句话,可以让考生意识到,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每年都考,并且考到什么程度?今年考试怎样准备?

(2)方向性引导。例如说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抽象和概括,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考查时,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那么我们上次讲座中给大家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总结已经很全面给考生做一个总结:

A.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问题

函数与不等式的问题

函数与数列的问题

函数与圆锥曲线的问题

 函数与三角的问题

函数与几何的问题

B.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集合相关的问题

利用数轴解决集合之间的运算和关系问题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解的个数的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不等式的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根据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求最值、证明不等式

结合定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圆锥曲线中的最值相关的问题

C.分类讨论思想

由概念引起的分类

由运算引起的分类

由参数变化引起的分类

由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的限制条件引起的分类

D.转化与化归思想

E.建模思想

再如英语部分:

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不同文体语篇的能力。考生能:

1.理解归纳语篇的主旨要义

2.获取事实性信息

3.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

4.推断隐含意义

5.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

6.理解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7.理解语篇的基本结构

最近一直有考生抱怨,自己每天都做阅读完型结果成绩还是没有上来,那么这个学生即便是做完型和阅读,那么这个考生很难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哪些最有效。

那么考生通过以上内容,应该明确平时备考注重以下内容:

A.由“根据不同文体”那么要注重归纳平时阅读理解题文体有哪些,如人物传记、环保、广告、新闻等等,这些文体的结构特点。

B.通过上面内容可以明确平时备考的时候注重归纳一些题型和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例如主旨大意题、作者观点态度、词义猜测等等题型的常用的解题方法并且做专项训练。

再举一个详细点的例子:考生在平常的练习中可以这样归纳: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也是《说明》中要求的观点态度题:

(1)题型特点:

针对文中某人对某事物的态度提问,作为作者态度题的一种新形式,命题也开始注重考查文中某人对某事观点和态度。

(2)标志和关键词

题干中常有attitude opinion toneetc.选项可能不再单纯是态度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词,而改为带有程度限制的词语,比如:guarded(慎重)、qualified\reserved\tempered\etc.

(3)常见的命题模式

What is the mood of....

What is"....."opinion about?

 ......

(4)答题关键:

正常情况下,持有保留态度的观点比较客观,往往是正确答案。文章陈述的内容并非都是文章的态度和观点,要注意区分,这是命题者迷惑考生的惯用方法。有时候引用别人的观点,是将作为支持或者批评、否定的对象,别人的观点通常是为了证明作者论据来给出的。

(5)在做题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文章中某人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一致,在答题中一般带有绝对化的观点的选项是错误的,例如说strongly/completely/entirely/etc.

也许现实中很难有足够的条件,帮助考生把每一科内容都解读一遍,但是学生自己在备考的时候,要想更好的利用好《考试说明》,前提是“细”“思”“联”“用”。也就是:

对一些关键词作细致的归纳例如说上面“数学思想”四个字。

思考自己在备考中是否按照这个方向进行复习。

将相关的知识点和题型联系起来构建成一个体系。

 在考试中综合运用,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

>>点击查看2014年高考考后特别策划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考试说明误区分析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