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十年教育部再念紧箍咒

所属专题: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  来源:    要点:自主招生  
编辑点评: 年末岁初,高校自主招生走过10个年头。从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破冰之作,到“掐尖儿”、“小高考”的质疑,再到自招试点的元老级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暂停自主招生一年。目前,自主招生尚属试点阶段,需在争议中不断调整、完善。

历程梳理

改革初心:不再埋没偏才怪才

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迎来一场巨变。为了突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路,教育部启动了自主招生。

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出于公正性的考虑,教育部明确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将不超过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因此当时又被称为“5%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投档。

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全国顶尖的22所重点大学成为了首批试点高校。当年招生不足两千人。

自此,我国高校招生也开始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在高考录取之外,拥有自主选拔录取、定向录取、保送录取等多种方式,考生有不同的升学渠道。

当时,教育部声明,这次改革是为了招收“偏才”、“怪才”。在2003年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自主招生是“为了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机制”。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办法(试行)》中再次明确,“自主招生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2011年11月,教育部称,自主招生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

但在此后数年,各校基本通过“笔试+面试”招收“综合素质型人才”,北大等名校甚至强调不招“偏才”、“怪才”。

百花齐放:各校争鸣招生绝招自主招生前期,各高校基本都是独立命题,能在某种程度上选拔出学校所需要特质的学生。

北大自主选拔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而是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在校表现等过程性评价,把考查重点转向对学生长远发展更为重要的潜能、兴趣、想象力、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要素上来。北大的“元培评价体系”由350名教授参与选拔,每一名学生都要接受8名以上专家的审核,重点考查学生的交叉学科创新潜质。而早在教育部提出“选拔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之前,清华大学自主选拔中已经开始展开学科专业面试,各学科专家都为学科专业面试设计了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考核形式,力求能够最准确地评价考生的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

复旦曾圈定三种学生,一种是参加复旦大学自行组织的“保送生暨优秀高中毕业生选拔测试”的学生中的优秀者,一种是部分中学校长推荐的优秀学生,一种是自荐的优秀生。上海交大则通过冬令营进行第一轮选拔,之后再经过面试或测试等方式确定自主招生对象,有资格入围的考生多是学科竞赛的优胜者。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这种被称为“预录取”的改革与“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最大区别在于,通过面试的学生即获得预录取资格,高考成绩仅作为参考。

2009年,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做法随即被清华、人大等校效仿,推出“领军计划”“校长直通车计划”。

合纵连横:三大联盟互不相让

2009年,各校各具特色的自主招生形式发生巨变。

当年10月,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学和西安交大协议结成“五校联考”,并在2010年1月16日进行了自主招生选拔的联合笔试,形成了最早的“华约”五校。此后,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加入了“华约”。

为了与“华约”对抗,北京大学在第二年联合了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六所高校同时在招生网上发布公告,宣称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不久之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六所高校又宣布加入“北约”联盟,高校总数增加至13所。

几乎是同时,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宣布将合作自主招生,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被称为“卓越联盟”。

到2011年,全国共80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包含了大多数211工程学校,同时重点高校形成了三大联盟。一批重点高校更获权突破5%的名额限制,比例可达10%。

不断调整:倾向农村不求掐尖

2011年,在高考公平的呼声中,教育部提出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地区中学或申请考生适当倾斜。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在自主招生中注入“农村”元素,各校以“燕园计划”、“自强计划”、“农村生圆梦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学生转投计划进行自主招生,和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一起为寒门学子拓宽成才通道。

2013年,面对社会上对自主招生是“小高考”的质疑,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自主招生时应注重以面试为主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确有必要进行相关学科笔试的高校,笔试科目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主要考查考生学科特长基础,“凡是通过高考能够实现考查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

同时,教育部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专业和规模作出规范,要求学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合理确定专业,且录取计划不超过年度本科计划的5%,入选考生不超过自主选拔录取计划的2倍。教育部要求高校一定要转变人才选拔观念,不要为了“掐尖儿”一味追求数量。

部委声音

自主招生尚属试点阶段

自主招生实行以来,赞赏与质疑从未间断。特别是人大招生出现问题以后,自主招生被推向了从未有过的风口浪尖。人们一度怀疑这项制度是否已忘初心。随后,教育部发出了严厉通知,除了重申自主招生的各项制度外,又更加细化了工作要求。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人大事件之后表示,自主招生运行了10年,目前还是属于试点阶段。她表示,这项政策无法一实施就做到各方面全都非常完善,教育部也在出现的各项问题中不断调整、纠正。她认为,这10年来,高校的确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教育部也不断重申“阳光招生”,并建立了试点退出机制。

>>点击查看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自主招生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