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旁的看客
与区位优劣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地区,考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相对更少,而这些地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学生,更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早在本轮教改启动之初,前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就在2009年初的一篇署名文章里,提到了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生源大学生减少很明显,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而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2006年1月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新教改以来,上述前一个问题有所好转,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0%-70%——或许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在发展中国家属于最好水平。
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情况却在进一步恶化,农村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相对下降了。诚然农村生源的绝对数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下降,但这尚不足以解释重点大学里农村生源的减少。
就欠发达地区农村自身的状况而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情况特别严重,在追逐升学率过程中形成的“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了地区的重点大学升学机会。比如西部某省,五所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了清华、北大两校在该省的全部招生名额。
而教育改革也往往使农村的学生进一步处于劣势。“我们的学生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只局限在学校里、课堂上,根本没有条件去开阔眼界,怎么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比拼素质教育?”四川省某中等城市下辖的一所农村中学校长对记者说。
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客观效果也是农村学生的机会相对减少,因为在知识面和视野上,农村学生普遍处于劣势;就算是考试大纲范围内的试题考查,农村学生由于平时所享有的师资和受到的训练稍逊一筹,在竞争中也难以占优。
甚至是增加考生命中机会的平行志愿填报改革,无形中也会使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机会减少。前述农村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农村的孩子本来就没有把握报考最顶尖的大学,一般会把本科线以上的第二批次重点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是平行志愿的实行,使得这些大学能够招录到考分相当高的考生,他们对农村考生形成了非常强烈的竞争,后者通过拉开档次填写志愿、从而被相对较好的第二梯队大学录取的希望变得渺茫。
面对这种局面,政府不断出手,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扶持的力度。2012年起,教育部规定“十二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度计划总增量中安排1万名左右本科招生计划,面向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实行定向招生。
今年上述专项计划的覆盖区域又有所扩大,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832个县,划拨的招生计划数也从1万名增加到3万名。
“我们留给这个专项计划的招生名额已从30个增加到了50个”,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源告诉本报。
>>点击查看2014异地高考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黑龙江自考舞弊:未进考场连过6科
黑龙江省一教育机构,承诺助考,不需本人参加考试却能保证通过自学考试,经央视曝光后,已经引发当地教育部门和国家教育部的关注。
- 取消加分 回归“裸考”就能实现高考公平吗
- 湖北荆门摧毁一条高考作弊产业链
- 解读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四大亮点
- 新一轮高考改革须兼顾效率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