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政策的“攻守”博弈

所属专题: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  来源:    要点:异地高考政策  
编辑点评: 8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正式下发有关异地高考的政策通知,但政策究竟如何制定?各地政策何时落地?仅仅出台异地高考政策能否解决现存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是否容易在此基础上造成新的利益冲突,这些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来看相应的报道。

利益!攻守!

事实上,已经落地的这只关于异地高考的“靴子”已然引起不少本地人的排斥与恐慌。

“天天躺在教育部纠缠,这下好了,他们如意了,异地高考快出台政策了,多少外地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格鲁(化名)并不掩饰自己的排斥心理。

他表示,作为北京人,自己强烈建议政府允许外地考生在北京参加高考,但录取分数要和原籍一致。否则,考试录取都和北京一致,会影响到北京本地考生的利益。

“如果允许外地考生在京录取的口子一开,甭管什么条件,他们也会挤破了脑袋进来的,”格鲁有些激动地说,“如果名额都让外地人占光了,过几年,我儿子长大了,难道要去外地读书?”

他在电话的一头对记者表示,“在京借考符合教育部的精神;回家排名录取,占家乡的指标,符合国家宪法。占用北京指标,不符合常理”。不过,与格鲁的观点不同,专家们多持有不同的意见。

“从法律上讲,他们(有北京户口的人)是所谓的‘既得利益群体’,当然会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高等教育制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千帆认为,从此次发布的《通知》中不难读出,异地考生不仅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而且可以按照与当地考生同样的标准来录取,而非在考完试以后把他们打回原籍去录取。 他表示,北大、清华两所大学同样是国家承办的大学,但是北京本地的录取生源远远超过外地生源的比例。如果让异地考生再去占用其他省份的名额,就进一步加剧了其他省份生源分配的不公平性。 “一线城市的招生名额已经够多了,加大一线城市的名额,只会维持目前全国范围内高考不公平的现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本地户籍人士的这种不满是在多年享受高考招生特权之后,对公平竞争的恐惧和排外表现。”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星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

他认为,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主要采取的是分省配额招生,即在考试之前就按省划定招生名额。高考本应根据成绩择优录取,现行制度却在高考之前就划分名额,这本身就有问题。

他表示,目前的部属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严重向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倾斜。如果再把异地考生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地,无异于“劫贫济富”,严重违反平等原则。

以清华大学2011年招生计划为例,该校北京招生配额为221名、山东75名、江苏56、河南67名、甘肃34名,分别占总招生人数(不含美院生)的15.7%、5.3%、4%、4.8%和2.4%。

《中国科学报》记者查询人民大学本科招生网发现,该校2011年在北京、山东、江苏、河南、甘肃的招生计划分别为200、80、70、85和31人。而后4省考生总人数分别是北京的7.2、6.4、11.6和3.9倍。

“现在的高考情况是在一省之内,考生能够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一旦超越省际的边界,考生升学机会就相差悬殊了。”任星辉表示,解决随迁子女高考不能只依靠各省市,而应该在全国层面废除分省配额招生,制定对全国考生来说基本一致的录取标准。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异地高考政策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