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香菱在不知不觉中替作者解释了她自己性格上的特点,是一股清香,须得在静日静夜,清早半夜,细细领略的清香,得了风露后那一股香味却又是令人心神爽快的,说这话时,香菱是带着惯有天真的语气,并且是越说越带劲。就在这个当头,不小心触犯了金桂的禁忌,对于金桂无理的改名,香菱是“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她这样微笑地接受了毫无理性的剥削,却没料到这种残害逐渐加深加剧,她失去了生命里的风露,薛蟠对她的动粗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景象,欠缺深思熟虑性格的薛蟠果真被金桂挑唆,顺手抓起一根门闩,劈头劈脸浑身打起香菱来,香菱叫屈,这是她痛苦的最高潮。最后终于忍不住百般的虐待折磨,“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自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这是传统文学里习见闺怨的情怀,因为曹雪芹采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交待,因而表现不够委婉深刻,若是像前面几回以一种戏剧动作描摹,应当更可加重她的悲剧性。
关于香菱的结局,根据“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谶语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而实际上后四十回里是金桂反遭天谴,自己落入自己设计的阴谋里毒毙了,然后香菱扶为正室,最后难产而死。探讨这两种结局的戏剧效果,实际是难产而死更富一波三折的悲剧情味。而且并没有背离作者当初安排的预轨图谋,前面已经提示香菱因金桂而“气怒伤肝,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这种妇病与难产还是可以相关的,可以说金桂是使她致死的远因,而非谶语那么明显直接的导火线,要之,金桂致其死则一。因为“扶为正室”又是生命里一次的转机,就正像最前面她可能嫁给冯渊一样是黑暗生命里一线曙光的照映,然而就在这样生机显现时又难产而死,这更肯定了命定的威力与造化的不仁。同时难产而死的形象与香菱当时婴孩的造型成为强烈的对比,一个是受尽折磨在血汗床房挣扎离世的母亲,一个则是“粉装玉琢,乖觉可喜”的宁馨儿,其间的差野,让人恍悟《红楼梦》何其匆匆苍凉。“难产”又强调了“生”的苦楚与辛酸,毕竟香菱是逃脱不出命运的劫数,她捐弃了自己的生命,换取薛家最后骨血,继续了祖先的香火命脉,而实际却是另一出悲剧的延续,因为,既然为人,就不能避免悲苦的人生。可惜的是香菱难产而死的结局只是经由甄士隐三言两语的带出,轻描淡写得全无戏剧性的张力,读者只能凭联想勾勒出这一幅“生死病死”的血淋淋痛苦画面,至于仰赖于写作技巧的渲染力是少之又少。然而毕竟在这一生一死之间,香菱还是焚烧了自己,完成她一生馨香的祭礼。
(原载台湾《幼狮月刊》第三十四卷第三期,一九七一年九月)
三、浅谈香菱的咏月诗(田秋英)
从诗词来看,《红楼梦》里的诗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各式各样,而且能与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所咏之物相暗合,使之适合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一看便知出自谁人之手。
第四十八回中,“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别具一格的艺术创新。他借具有独特身份和处境的香菱之口,把自己论诗、写诗的体会故事化,描写了初学写诗者在不同阶段中的写作真貌,更流露了作者对香菱的满腔同情。因此,细读香菱的咏月诗,别有一番意趣。
命运不济、身世悲惨的香菱,原为乡宦小姐,后沦为奴隶,做了薛蟠之侍妾。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头。她渴望过贵族阶级的精神生活,因此“慕雅女雅集”,偶遇进园的机会,就一心一意跟黛玉学起诗来。对黛玉给她出的咏月之题,她如痴如呆地琢磨,“苦吟”以求佳句。好不容易作出一首,却措词不雅,一看便知出自初学者之手。这是由于香菱初学写诗,看的诗又少,打不开思路,只注意追求词句的华丽,而忘了黛玉说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香菱是初学写诗者,还不懂得咏物诗的特点是“情附物上,意在言外”。咏物诗若不能寄情寓兴,就没有什么意思了。香菱的咏月诗,说来说去只表达了“月亮很亮”这个意思,当然不是首好诗了。
然而香菱作诗失败后并不气馁,再苦索佳句,写出第二首。这首诗不像第一首那样笨拙了,能以花香、夜露来烘托,诗意也放开了些,但又显得过于穿凿、比附,落得正统派的宝钗说她的诗“句句是月色”。曹雪芹安排香菱学诗至此,还让诗意停留在表皮上,人物的思想境界还没有进入角色,以此来烘托第三首诗的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扫兴之后,仍不肯丢手,“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过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作诗的门径,“苦吟”成功。第三首诗别开生面,情景并茂,耐人寻味。首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第二句“影自娟娟魄自寒”,就像是她自己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香菱精神上的寂寞,令人不由掩卷遐思她的身世、命运与前途,叹为观止!真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出内心的幽怨,笔法似很老练,达到“曲笔达意”的效果。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拓展了全诗的境界,情与景交融并观,为末联作好了铺垫。“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诗意曲折,匠心独运,联想绵远,又紧扣咏月诗题。感叹本是香菱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发,却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特别是“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真是“诗贵含蓄”,难怪那些“雅女”们也要赞她“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了”。
香菱作诗取得了成功,曹雪芹着意塑造的香菱的形象也获得成功。我认为,作者刻意安排香菱学写咏月诗,其意很深,而且又是跟黛玉学,也是用心奇巧。香菱身世孤苦、寂寞,黛玉又好睹物思情,从这里的“三咏月”,反复突出咏物诗要有寓意,到第七十六回中秋咏月中的“寒塘”“冷月”,可见曹雪芹借月所寓的深意。一般衡量咏物诗的高下,主要看寓意之深浅,要做到“寄情深,寓托宜新”是不容易的,要使诗词能表达出弦外音、诗外味,就更非寻常了。我们通过分析这几首诗的成败,反复玩味,既懂得了一点写诗的要领,又从艺术手法、创作风格、审美思想上都收益不浅。我想,曹雪芹设计这几首诗的苦心也许还在于此。
-
第六册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因当时社会环境和手抄流传,使仅保存80回,现版本很多,通行本后40回高鹗续(或无名氏),对作者原意篡改极大且对古本进行过修改,特别是结局,贾家毋庸置疑会走向衰亡,而不会像续本那样复兴。
- 第六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第六册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 第六册 语言的演变
- 第六册 语言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