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百年孤独(节选)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三语文电子课本  
编辑点评: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建议本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自读为主。阅读前可先给学生讲述一下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故事梗概,提几个问题,做一些提示,以便学生在阅读时更有针对性。这些问题可以如下:

1.将以往学过的现实主义作品与本课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2.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3.品味课文的开头句。

阅读完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师来总结: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奇幻与现实的交织;魔幻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课文的开头句所体现出来的叙述角度与内涵。

学生阅读和教师讲授时,不需要抠得很细,只要学生能够形成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特征的大体了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有关资料

一、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父亲原来学医,后来成了当地邮电所报务员。外祖父马尔克斯·伊瓜兰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党人。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1928年,也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迁,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独、萧条的地方。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经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外祖母更是一位讲故事能手,对他讲了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她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继续存在,为了不让亡灵们感到孤独,她特地为亡灵们安排了两间空房,经常与他们谈话。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姨妈也笃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将要死亡,便坦然地躲进自己的房间,成天在里面织尸衣。孤独而带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独有的审美情趣。

12岁时,作家来到首都波哥大教会学校读书。18岁后在波哥大大学读法律,参加了自由党。1948年内战爆发时,他中途辍学,不久进报界工作。1954年任《观察家报》记者兼电影专栏负责人。此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他曾到过意、法、英、苏、波、捷、匈等国。1959年回国,担任古巴“拉丁社”驻哥伦比亚办事处的负责人。1961年任该社驻联合国记者,后迁居墨西哥,至1976年才返回哥伦比亚。为了抗议军人政权,他曾于是年举行“文学罢工”。1981年,受军政府迫害而流亡墨西哥。1982年,哥伦比亚新政府成立,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从事文学创作。当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担任法国—西班牙语国家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从1947年到50年代初期,是他的学习创作阶段。此时,他在《观察家报》上先后发表过14篇短篇小说,摹仿海明威、福克纳、卡夫卡的手法进行写作,主要内容是写个人对死亡的忧虑。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1947)写一个已死的儿童的孤寂感。那已死的孩子继续得到母亲的关怀,而且仍继续生长,但不久又第二次死亡,被人活埋,无可奈何地忍受死后生活的孤寂。他幻想在第三次死亡时能获得再生。然而,老鼠已经在贪婪地将他啃咬,他将化为乌有。这篇作品说明他在摹仿前辈的同时,在选材和手法上,已经表现出自己的某些特色。

1955年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1955)、《枯枝败叶》(1955)、《周末后的一天》(1962)等。这些作品以奇特的想像、新颖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表现了处于深重灾难之中的拉美人民的独特感受。神奇的土地,恶劣多变的气候,接连不断的灾难,与处在落后、保守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孤独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图景。这些作品已经表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从《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开始,作家把神奇的“马贡多”镇作为自己描写的主要地点。小说描写马贡多久旱之后突然天降暴雨,马贡多人丧失了行动自由。伊莎白尔感到腹痛。她预知灾祸将要来临。果然,暴雨来势凶猛,三天不止。伊莎白尔又感到腹中有异物蠕动。她大声呼救,无人听见,结果,庞大的植物从腹中萌芽,毒蘑在她的腋下生长,苔藓在周身蔓延。她却全无自救的能力。“马贡多”本是阿拉卡塔卡附近一个庄园的名称,作家用它来取代阿拉卡塔卡,并赋予它神奇的色彩。小说以象征的手法写灾难的降临。《枯枝败叶》则是写出孤独的马贡多人所遭受的数不尽的人为的灾难,包括党派争端、帝国主义侵略等等。

进入60年代,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趋于成熟。1961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恶时辰》,获美国埃索石油公司在波哥大举办的埃索文学奖。同年,他发表了自认为是“写得最好的小说”──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退伍的上校,他在内战中出生入死,在选举中为自由党尽了力。战争结束时,政府答应给他退伍金。15年来,他一直在等待这笔钱。他穷困潦倒,孤独而无人过问。老妻病饿在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已变卖,但是他还要强装笑颜,维持自己的荣誉。上校的形象中融进了作家外祖父的经历和作家自己在《观察家报》被封后生活艰难时的切身体验,因而这一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作家用幽默诙谐的笔法来写他忧郁沉重的心情,使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196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发表了短篇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描写马贡多一个权势显赫的女族长活了92岁,终于病死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不少离奇的故事。她的家族统治马贡多达两个世纪之久。谁也不知道她的祖产有多少。政府要员都必须尊重她的意志。她死后,总统、教皇、政府各部长都来奔丧。她占有一切,连雨水也不能幸免,她的遗嘱中竟然包括地下资源、领海和国家主权、自由选举等。格兰德大妈实际是美国势力的化身。马贡多则影射着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小说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影射美国对于拉丁美洲的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掠夺和统治。格兰德大妈的死,暗示这种控制的衰亡。

1967年,作家发表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达到了他的创作的辉煌时期,而且也奠定了他在拉美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70年代以后,作家的创作虽然没有离开魔幻现实主义的轨道,然而现实主义成分显着增加。1975年发表的《家长的没落》是他用八年的时间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1976年就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这是一部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反独裁统治的小说。主人公尼卡诺是拉丁美洲许多独裁者的艺术概括。他的暴政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他派出大批特务。这些人到处横行,残杀无辜。不久,军队哗变,尼卡诺下令全国戒严,封锁港口,实行大屠杀。结果陈尸遍野,酿成一场可怕的瘟疫。外国占领军不敢居留,纷纷撤走。临走时把房屋割碎装成箱,把草原卷起来,把大海切成块,都运了回去,这个国家成了茫茫荒原。尼卡诺也耳聋眼瞎,倒在污地上孤独地死去。作品就这样运用象征、寓意和高度夸张的手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一切都服从于揭露专制统治的创作目的,不受任何陈规的束缚。

198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结束了“文学罢工”,重新开始文学创作。这一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描写青年人圣地亚哥·纳赛尔无辜被杀的故事。小说以采访式的纪实手法,深刻分析了产生这种悲剧的原因,揭露哥伦比亚的落后现实,批判封建观念和仇杀行为。

最新2025高三语文电子课本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