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研究现状

所属专题: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  来源:    要点: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编辑点评: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由于各种方法对地震预报3要素的贡献率不同,目前的做法是根据很多因素也就是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但成功率还相当低。近1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观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观测资料中剔除干扰、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发展新的观测技术。
 
她说,只有当地震前兆探测技术获得突破、地震监测能力提高后,才能实现科学、准确的地震预报。
 
致力于更严格的预报成功率的检验
 
中国地震局一位年轻的不愿透露姓名研究人员总结了国家地震预报研究现状。
 
他认为,在与地震预报直接相关的地震机理研究方面,国际上的专家近年来从应力测量、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的计算与强余震预测、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介质性质的变化,到地震断层的“性能”、用钻探方法进行地震断层直接“采样”、辐射地震波很少的 “静地震”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等,都有科学认识和方法技术上的显著进展。目前,有些关键科学问题仍不清楚、争议很大,例如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流体的作用、地震断层的“润滑”机制等。
一些新技术,如主动源探测、GPS、INSAR等,开始显现出值得注意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地震危险性”研究一般不涉及时间尺度,或者涉及的时间尺度很长。但近年来,科学界也开始考虑“与时间相关的”地震危险性,并开始和“中期—中尺度”地震预报“接轨”。
 
在地震短期预报方法和地震前兆研究方面,与30年前相比,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地震研究领域更加关注地震前兆和预报方法的严格检验。即使是关于被很多人误解的“地震能否预报”问题的辩论,辩论双方也都是在严肃地讨论地震预报的物理问题,其讨论的两个焦点是:地震具有什么意义上的“可预测性”,要用观测证据说话;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方法具有什么意义上的“有效性”,要用统计数据说话。
 
该研究人员最后表示,当前科学界并未放弃对地震预报问题的探索。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地理复习资料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最新文章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