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雅杯获奖作品节选:解读梁遇春的“存在编码”

所属专题: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  来源:    要点:复旦博雅杯  
编辑点评: 今年复旦大学博雅杯人文学科体验营首次增加了封闭式写作考核,下文为博雅杯的获奖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征文类别:文学类经典著作

作者:邬梦茜

梁遇春自言“生平从不喝酒”,而挥毫泼墨时却一醉方休——倒真是应了那句 “酒不醉人人自醉”,醉中做梦仍不休止,直至梦话连篇,酿成这杯“春醪”才罢休,愿与知己者共酌。 《春醪集》是他在现实与理想的挣扎中构筑的象牙塔,是其灵魂寄居的栖息地,古往今来,似乎再也找不出第二杯春醪醇厚如斯。

钱理群曾在其《名作重读》一书中提出这样一种对鲁迅散文名篇的读法:“我们注意到在《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都有一些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是鲁迅高频率地使用的,成为鲁迅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而每一个(或每一组)‘关键词语’(‘单位观念’‘单位意象’)又是揭示着人的某种生存境遇、困惑,可以称之为 ‘存在的编码’。”解读梁遇春的散文,我们或许也可以从“单位观念”着手。因梁遇春其散文的独特性,为了得到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我们对钱理群文中的 “单位观念”的概念再加以分类细化——按成因分为外源类和内源类。

对比内源类与外源类,我们又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冷与火,笑与泪……外源与内源形成了相对应的矛盾。他不满世人麻木之笑,为弦断无人听而感到凄凉,然而现状却是以其微薄之力无法改变的——于是乎,他为灵魂构筑了通往理想世界的象牙塔,在这方与世隔绝的净土中,他热爱生活,自由栖息,自由行走——而“单位观念”的矛盾性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迸发的火花。《文学与人生》阐述文学与其人生观的关系,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进一步解释矛盾性的出口。“她由镜里看人生,虽然是影像分明,总有些雾里看花,一定要离开镜子,走到窗旁,才尝出人生真正的味道。文学最完美时候不过象这面镜子,可是人生到底是要我们自己到窗子向外一望才能明白的。 ”梁遇春追求着“最完美的文学”,却只能从镜中窥探人生的原貌——由文学折射人生,从象牙塔中看世界,体现其游走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也造就了梁遇春独特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正是这份矛盾挣扎将内源外源联系了起来,揭示着梁遇春的“某种生存境遇、困惑”,是其散文中不变的“关键词语”——而这就是统领其散文的 “存在编码”。现实与理想相依相生,将静态的“单位观念”赋予了动态的融合与碰撞,这份动态之美更是为梁遇春的散文增加了值得反读咀嚼的深度与厚度,增强了其散文独有的震撼力与张力,每每读罢,总是回味无穷。

梁遇春在文坛史上是惊鸿一瞥,几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仍激情澎湃。或许是因为他永远是从青春里走来的翩翩少年,或许是他身上有我们这代年轻人没有的独立与热诚。尽管他亦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着,迷茫过,失意过——谁的青春不亦如此呢,他仍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这似乎是他不变的基调,哀伤是浸透到骨子里的,热爱生活却是浸透生命的。

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仍在文字的象牙塔里呢?——倒不是赞扬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只是这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气魄却散落在历史的长河里,再也寻不回了。抄袭化,快餐化,现今的文坛鲜有呐喊时代精神之人,鲜有让人热血沸腾之思想——我们需要一方净土平静浮躁的灵魂。谁人能像梁遇春一般,以对文学之爱雕琢生命呢?若他泉下有知这杯于象牙塔酿就的春醪,而今成了世间难觅的精神栖息地,该是有几多感慨啊。

也只有废名的挽联能祭奠他:

“此人只好彩笔成梦,为君应是昙花招魂。 ”

故人已逝,秋心难觅。

■参考文献

1.《中华散文珍藏本:梁遇春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

2.《春醪集·泪与笑》江苏文艺出版社

3.冯至《谈梁遇春》选自《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期

4.钱理群《名作重读·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P54

>>点击查看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复旦博雅杯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