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上海科技大学获教育部正式批准,于2014年招收本科生,面向全国部分省市共招生200名,全部安排在提前批次,其中在上海招生约100名。对于本科招生,上科大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多元选择”的招生选拔模式。综合评价涵盖学生的高中阶段整体情况、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校园开放日综合表现等。(人民日报2月20日)
这是继上海纽约大学之后,上海又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而由于其公办的属性,其办学探索同样引起社会的关注。很显然,如果上科大就是一所采取传统公办学校模式举办的大学,其举办并没有多大价值,只是新增一所公办大学而已。这所学校要体现其价值,必须探索创新学校模式。
上海科大称,学校已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在中国高校里是先行者,包括转变政府直接发文管理的方式,通过校务委员会共同决策;改革教授一年一考核的方式,采用长周期、国际检验的办法保证教师的质量;借鉴美国的Tenure制度,以6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而且将教师的学术业绩放到国际上去评审,通过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来予以评估;推进书院制建设,重视通识教育本科入学后将面临两个归属,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负责培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书院里,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都配备了导师等等。
可以说,上海科大在建设现代治理模式方面,已开始积极探索,而其很多探索与此前的南科大颇为相似,为此,也有舆论担心,上科大的改革会否步南科大改革的后尘,很多设想很好的改革,最后却没有得到实质性推进。
拿校务委员会来说,上海科大校方称,建立了一个发挥实质功能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决策行政事务,市政府和中科院不会直接发文给学校,而都是作为校务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决策。学校通过校务委员会来管理每年的财政预算、人事任命和其它重大决定。
上海科大的校务委员会,虽没有称为理事会,但听上去与国外大学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很类似——政府对公办大学的管理,不是直接介入,而是通过理事会决策,理事会通常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共同组成——但也有所创新,这种决策模式,一方面保障了举办者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种决策模式能否真正扭转行政治校的问题,必须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校务委员会成员的构成应淡化行政色彩,如果校务委员会的成员全部由行政部门委派,且多是官员身份,其决策性质就可能还是行政决策,而非民主决策。南方科技大学曾在2012年成立大学理事会,也是希望打破传统的行政治理模式,改为理事会治理,可由于理事均由政府委派,且官员比例过高,而遭到社会舆论质疑,而从实际运行效果看,也不理想。
另一方面,要明确校务委员会的权责,包括其与校长的关系、学校内部教授会、学术委员会的关系等等,如果校务委员会的校长、学术委员会、教授会的权责关系模糊,将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南科大的理事会就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影响了作用发挥。
上海科大也提出书院制,这也和南科大类似,这一设想很好,但要落实好,同样面临挑战。首先,导师是否真正起到导师作用,国外大学的寄宿制(书院制),最大的特点是导师和学生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学生在和导师共同生活中成长,虽然学校对导师的书院工作也要进行考核,但如果整体的考核评价重视学术研究,书院的考核就可能很次要,这就和其他大学中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一样。其次,是否推进学生自治,现代大学中,学生自治是十分重要的组成,既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也维护学生的权利,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还对学校的办学进行监督、评价,如果大学缺乏学生自治的空间,书院制和通识教育,都只是看上去很美。
从上科大的改革探索中,有一点值得欣喜,就是对于改革的追求,并没有因改革遇到挫折而停下脚步,还是有大学在继续探索。我们期待这种探索能修正成果,不是在探索中走调变性或消失得无影无踪,要突破南科大遭遇的困境,在中国高校中真正建立起现代治理模式,只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新建的上科大才前景光口,同时,对于我国大学来说,才有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