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近日,北理工大一新生周明(化名)在寝室使用电脑时,被辅导员收走。在签署“十一把电脑带回家”的保证书后,才被允许取回。该校学工部表示,此举是希望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新京报9月28日)
虽然记者的调查显示,北京大部分高校对新生使用电脑都持“放宽政策”,但不得不承认,北理工的做法,并非个例,包括清华大学,从2002年起,就建议新生大学第一学期不买电脑。
是否对新生实行“禁电脑令”,舆论和学校同样纠结。赞成者认为“禁电脑”是为学生好,很多新生无节制地上网,结果导致学习不过关,甚至退学,调查显示,有20%的大学生有网瘾,就是实行“放宽政策”的学校,学生们也承认有因此而退学的学生;反对禁电脑者则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学校还禁止已成人的大学生使用电脑,是落伍的,这如何能培养现代大学生?
这样的争议已持续了10多年了。在笔者看来,不论是目前实行“放宽政策”的学校,还是禁用电脑的学校,其实都没有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上,交出合格的答卷——实行放宽政策的学校,基本的思路是让他们用去,由此出现因过度使用电脑而荒废学业者,这导致家长反对,也给禁用电脑以理由;但简单的禁用电脑,不顾学生的上网需求,只是把学生从宿舍上网,赶到了校外网吧上网,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而这背后暴露出学校指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不足。
让电脑、上网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相反,这需要对学生使用电脑、文明上网进行指导,不能放任,也不能禁止。学生上网获取信息、娱乐、聊天交流,是正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养成好的上网习惯,这属于生活教育的内容,要让生活教育起到好的效果,只有通过老师、家长与学生共同的生活实践获得。在国外,不论是学生学习上网,还是对出现网瘾的学生,基本的方法都是生活化的引导。这一过程,已经基本由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完成,家长会陪同孩子一起上网,并在上网过程中告诉哪些网站、网页不能浏览,在长期的日常生活熏陶中,孩子也就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不过度上网,学会甄别网络不良信息。
而我国,在学生中小学阶段,很多家长和中小学,是反对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耐人寻味的是,就是如此,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瘾现象还是十分严重,原因是,被禁网的学生,趁家长、学校老师不注意,到网吧上网,很快就染上网瘾,而针对学生的网瘾,家长、老师所采取的措施,仍旧是禁网,想各种办法让其与网隔绝。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小学期待今后大学来补上这一课——他们教育学生,你们上大学就可上网、就可做自己喜欢做的,但中小学却不能做;大学则抱怨中小学没有做好这方面的教育,让大学还补这方面的课。
从对学生成长负责出发,每个阶段都应该反思,于大学而言,面对没有良好上网习惯的学生,当然有自己的无奈,但必须针对学生的现实,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解决的办法,只有是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增加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校园生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学校可为学生(以宿舍或以班级为主体)配备大学导师,导师每周必须有一次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内容可涉及大学生活、学习规划、人生发展等方方面面,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给予指点,并组织各种报告、讨论、研讨活动,在这样的老师和学生交流的环境中,学生就会逐渐适合校园生活,同时懂得规划未来、自主管理。实行这样的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要求重视人才培养,完善育人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