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 、马克思主义的美论逻辑起点及主要观点?
答:起点:立足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观点: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 、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答:我们在探求美的本质问题时,就要打破传统的那些形而上学的美的观念,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4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1
、人生的意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进一步延续自己的生存的同时,还创造着和欣赏着,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2
、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在立足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立足与人生应当美化和高尚化的观点,站在生活的外面对生活进行反思和反悔,从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3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美的价值的实现,就显现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不断发挥、提高和丰富。
5 、美是多层累的实创的基本含义?
答:含义是: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和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不及分析和推力,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6 、美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答: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不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 、审美中情感与想象的关系?
答: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它主要受着情感的影响。第一,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当一个人情感充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借助于想象力,通过虚伪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第二,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为了适应情感的需要,我们在审美欣赏的时候,常常把普通事物的形象加以改变或夸大。第三,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为无有。可见,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8 、掌握美感中理解的特征?
答: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钱钟书曾这样说诗中的理性内容:"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这同样是美感中理的特征,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对象的感性体验。美感中的理解,对某种特殊的事物加以抽象的处理,。使它以某种具体的形势呈现出来是抽象与具象统一。
9 、掌握崇高的特点?
答:崇高的对象常常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一种愉悦感。
10、掌握悲剧性的本质?
答:本质是:1 、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2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和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3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12、简答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首先,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即根植于现实生活,有是艺术家的创造。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其中的现实性因素是丑的,而创造性因素有是美的。其次,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加典型了。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的丑的真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他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再次,生活中的丑不仅常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而且作乖弄丑,把自己打扮的似乎很美。艺术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真实地揭露丑,就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产生美感。
13、简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一、物质是在层是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二、形式符号层是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向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如果说物质是在层是它的间接性物质存在,那么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它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三、意向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意向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意向世界层。四、意境超验层是意向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次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上述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14、简答意境与意向的区别(关系、区别)
答: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因为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其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表达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印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意象一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又普遍性。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向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15、简答为什么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一)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要是要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在座品种的意象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二)艺术的多元功能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艺术有许多非审美的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16、简答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
答:所谓的"道"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的本体,而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操作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他们进入"道"的自由境界。"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经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时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
17、美的问题性质?
答:美的问题性质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
18、从主观心意状态探讨美有何积极意义和不良后果?
答:积极意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良后果: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各人都会从个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1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⑴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⑵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承现于客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整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⑷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
20、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
答:⑴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现当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⑵现代艺术和美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艺术和美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21、对美的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必要性?
答: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面对这样一种问题,更需要做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尤其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更应当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的一面,而美正是人性高贵的一面的表现,因此,否定美的本质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22、理解美的本质界定的集体化的特征?(试以集合化的方式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
答:⑴我们不应以某种单一性的论断来界定美的本质,而应以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集或命题群来涵盖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界定上呈现出集体化的特征。⑵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⑶凡是美都是形象。⑷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之中……
23、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怎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转化?
答:⑴完形作用。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受对象时,要通过知觉对客观外物的"形"起到"组织"和"建构"作用。这种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知觉与表象在美感的活动中,就是要发挥"完形"的作用,创造充满了生命力的感觉形象。⑵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选择客观世界。人的知觉是随着对客观世界不同方面的选择,而构成不同的表象的。感受到千姿百态的美,产生无穷无尽的美感。⑶意向作用。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的意向的。这一意向,虽然与个人先天的气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常常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憎的情感,乃至特定情况的心情。总之,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人类的审美活动,是通过知觉和表象的桥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物质走向精神。然后又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沟通。
24、为什么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
答: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器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我们在欣赏美时,差不多所有的感官都调动了起来。其次,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器官的帮助和补充。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25、美感欣赏活动的表层心理特征?
答:⑴形象的直觉性。审美欣赏,不是从理智上的概念分析入手,而是直接面对形象,在直觉中去捕捉和玩赏形象。⑵注意的集中性。审美时注意的集中,自有他自已的特点,审美欣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不是审美的对象,要把我们的思想感情,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其次,审美欣赏时的注意集中,用不着任何勉强,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自由的享受,审美欣赏时,注意的集中,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形象的关照。⑶感受的完整性。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地的整体,才能欣赏到它的美。不仅这样,我们欣赏者是把我们整个的身心意志和感情,全部地融化到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中去。作为整体的主体与作为整体的对象,二者交融契合,就形成了审美欣赏活动中感受的完整性这一心理特征。⑷想象的生动性。欣赏美,事实上也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自然的物体,一旦加上了主观的想象,便忽然从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变成了有情有意的美的形象。丰富多彩而有生动活泼的审美欣赏,主要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
26、崇高的本质:
答: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理解不了它,控制不了它,掌握不了它。我们面对它,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这样,我们做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不受到压抑,遭到阻遏。但是,人不是自然的人,消极地匍匐在自然的面前,它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它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它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这时,外在世界对它来说,不再是可怕的,而成了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这个崇高世界,事实上也是人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7、掌握喜剧性的本质:
答: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28、理解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答:⑴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人是从动物发展起来的,他身上有许多动物的、也就是非理性的东西。恶并不完全来自于外界,人自身就自有恶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不一定都是美的,他有丑的一方面。⑵19世纪,20世纪都是人类遭灾遭难的时代。发动战争,人们不能不感到空虚、恐惧和荒唐,就是在这种价值观念转变的情况下,人们内心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毁,而且把丑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⑶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的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就宁愿追求丑。
29、作为中介,艺术品的特征:
答:⑴他律性。艺术品的意向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动,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因此,艺术品具有"他律性"。⑵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⑶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他的基本特质。从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
30、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答: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3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2、为什么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答:因为,⑴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⑵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⑶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⑷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特定时代的艺术是这一时代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
33、美育的特点:
答:①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②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的角度去打动人的;④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的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
34、美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途径,来转移我们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
答:第一,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第二,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第三,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