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困倦】曾有一个传说:晚自习上,某同学在最后一排睡觉。突然,他醒了,然后把教室灯关掉,接着睡。全班同学坐在一片漆黑里,目瞪口呆。晚自习时睡觉,不是因为困,而是在“困”与晚自习之间,已经建立了某种伟大的条件反射。
“正面人物”变“反面教材”
谢立贵
传说大多夸张,真实性难以考究。不过,许多高三生在晚自习时得跟瞌睡虫作战,是不争的事实。阿贵——谢立贵是个精力过人的人。刚上高三时,班主任让全班同学轮流上台发表高三宣言,大家或是羞涩地简洁明了,或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唯有阿贵不拘一格,放言要榨干高三的每分每秒,3个月一小步半年一大步,一年后要位列年级前20名。阿贵的豪言壮语很是激励了同学们。
阿贵的确精力充沛。你能坚持每天早上6点准点起床,绕操场跑10圈吗?你能坚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吗?你能做枯燥的数学题做到凌晨两点吗?阿贵能——至少高三的前两个月能。两个月后,他崩溃了,精力的堤坝在晚自习时出现裂缝。
第一节晚自习是老师的讲课时间,从19:40开始,到20:30结束。老师在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能起到提神的作用。可一到第二节晚自习,老师退居二线的时候,阿贵就撑不住了。他呵欠连连,眼里噙着泪,课本上的文字在阿贵眼中变得模糊,常常从A段跳到B段也浑然不知,脑袋俨然被灌进水泥,运转不灵。同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阿贵“倒下”过程:“月黑风高,阿贵右手写字,靠左手撑着头颅,但很快就独木难支,开始‘小鸡啄米’。最后,他像一座年久失修的铁塔,缓慢又坚定地倒下。北京时间21:20,全班同学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从“正面人物”变成“反面教材”,阿贵很尴尬。随着高三进程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在晚自习上提不起精神。“此困绵绵无绝期”,高三的兴奋感渐渐退却,重复和枯燥的练习让人烦躁,困倦像病毒般四处传播,一片同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陆续倒下。晚自习本是巩固一天学习成果的最好机会,现在却变成部分同学巩固睡眠质量的“良机”,也成了他们的心理、生理上痛苦的煎熬。
现在,晚自习结束的铃声一响,就像有人往教室扔进了手榴弹,大家都速速逃离。“我不想再在教室里睡了,影响不好。”阿贵很不好意思。他宁可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然后按照正常时间作息。阿贵希望短暂的休整能让自己的宣言不至于沦为苍白的口号。
【那些神游】一旦元神出窍,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一条短信一条微博几页杂志几句闲聊就能把晚自习切割得支离破碎。看看时间,只能悻悻骂一句:今晚又浪费掉了!
不玩微博也走神
任秋婧
“唉,只有看着班上帅哥的侧脸,才有继续晚自习的动力哦……”任秋婧发了一条微博。“他哪里吸引你啦?很一般嘛!”很快就有人回复道。“你又知道我说哪个哦?你是不是也觉得他帅咧?”任秋婧在微博上回了一句,侧过头,瞅着同桌坏笑。
跟她一唱一和的,正是她的同桌。有话不直说,而是通过微博或QQ传达,这种“迂回”的沟通方式已经成为了她俩的最爱。10分钟内,任秋婧已经回复了6条微博,还转发了7条。
“你们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玩手机,”班主任孙老师没点名,“没有几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对着自己的裤裆笑。”
任秋婧只好不动声色地收起手机,眼光又重回到习题上。
高三原本是相对封闭的,微博的出现仿佛在高三生与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不管他们身在何处,都能通过微博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坏处:他们时不时就想看看世界。任秋婧承认微博的吸引力,但她也说:“班长也是‘微博控’,但他从来就没在晚自习玩过,我就算不玩微博吧,一样会忍不住看闲书、发呆、和同学瞎聊。”
孙老师曾总结过学生的几种状态:“气态,特别活跃,思维紧跟老师,老师提问时十有八九都是他们回答。固态,习惯默默地听,静静地想,嘴巴就是不动,但很专心。液态,容易受外界影响,波澜起伏。最后是游离态,有谁知道他们在脑子想什么,告诉我。”晚自习如果没有老师讲课,就会有很多人处于“液态”和“游离态”。
“我们又不是小孩子,当然知道这是不对的。”那为什么就是没法静下心来学习呢?“也许是学习太辛苦吧,又或者是因为我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任秋婧翻阅过不少介绍高考状元学习经验的文章,她发现到状元们的共性:“他们都很享受学习的过程,因为享受,所以很投入。”这是一种她难以理解,但很渴望达到的境界。
任秋婧:“不是说‘成功就是一种习惯’吗?万丈高楼平地起,先从专注学习10分钟开始吧,培养‘全神贯注’的习惯。”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天能‘死’几个小时,不问世事,好好休息。不过,我会死而复生的,做人要面对现实!”
【那些喧闹】政治老师和物理老师都说,运动是绝对的,所以就是很想动,很想动,于是有了喧哗与躁动。
要安静,“不要”哥们
周末
“你们能不能别吵了?现在是晚自习时间!”周末忍不住大声喝道。
22:00,正常的晚自习已经结束,教室里还坐着二十多个内宿生。从现在到教室熄灯,没有老师,一切全凭自觉。晚自习是不存在绝对安静的,即使有老师坐镇,后排也还是有同学在讨论题目,声音不大,偶尔挤出一点笑声,也是压低了的。各种和学习无关的杂音像颗种子,一开始只是耳语,后来就开枝散叶,成了大声热议。就像今晚,李吟波和韦波从英语阅读题聊到了最近闹停摆风波的NBA,声音越来越大。
“双波”的嬉笑声让周末静不下心。他相信有人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他不行,他更习惯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有时实在太吵,他就戴上耳机。耳机里没有音乐,但能把他和周围的嘈杂隔绝起来。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他希望别人能注意到。
这时,有同学给周末使了使眼色,“叫他们别吵啊。”周末成绩排班上第一名,仿佛学习成绩好,说的话也更有威慑力。
被呵斥后,李吟波和韦波住了声,韦波脸上有些挂不住,虽自知理亏,仍小声反击道:“你晚自习也别吵着我们。”他知道这话有些苍白——周末晚自习时基本上是不出声的——但就是忍不住。“谁让他态度那么嚣张,教室又不是他一个人的。”韦波嘟囔道。
周末脸有些灼热,他只能当做没听见。的确,严格来说,现在早过了晚自习时间,教室又是公共空间,同学做什么说什么,是他们的自由。他不知道叫他们“别吵”,算不算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对方身上,算不算自私、霸道。当各自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晚自习不知不觉变成了人际关系的彩排。不过,空气中的火药味很快就被稀释了,特殊时期,谁也不会把几句拌嘴太当回事。
周末听朋友说重点班的学习氛围更好,更清静,“以后我跟你一起去重点班晚自习吧。”他对朋友说。他拿不准重点班的人会不会把他当“外来人员”,也不确定同班同学会怎么看他的“叛逃”。他并没有太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能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高效地利用睡前的一个半小时。
周末:“为自己争取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应该没有错吧?我的态度可能差了些,对不起哦,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