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她是常帅,一位成绩优异、舞姿优美的女孩,她活泼开朗、求知欲强,15岁赴美交流、17岁考入哈佛大学,现任“哈佛大学中美交流协作机构”(HAUSCR)主席,致力于在哈佛与中国间搭一座“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的留学经验、成长感悟。
【本期嘉宾】
常帅
哈佛大学 心理专业本科生
“哈佛大学中美交流协作机构”(HAUSCR)主席
说服父母,高中赴美作交流
回忆起出国留学前的经历,常帅做了个夸张又孩子气的表情,“那时候风险和阻力都很大,父母还有老师都不想我去交流的!”
当时,常帅在上海重点高中七宝中学读高一,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想以交流生的身份去美国求学。但是由于美国的接待家庭和学校无法确定,而且可能因为高二一年的交流而影响高三的高考成绩,父母和老师很不赞成她的想法。为了说服父母,常帅邀请了通过交流项目赴美留学、并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的学姐和家人们一起吃饭,展示“交流的经验有利于被优秀美国大学录取”这一事实,最终得到家人的支持,实现了自己赴美交流学习的心愿。
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说服父母,其实并不是常帅的“精心策划”。她只是认真思考了自己由何萌生出国留学的想法,并最终下定决心的过程,将它自然地代入到父母身上。 在她看来,这是年轻时的一场冒险, 而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你怎么样都不会输,所以何必把未来的人生计划得那么具体,况且你也计划不来。长辈们能给你的最好的建议是基于他们的人生经历,而他们的经历未必是适用你的。只要我自己明白,我能够独立地生活和成长,就应该不害怕地去闯。同时,我也得到了走过相似道路的学姐的支持,她的成功先例和鼓励都坚定了我独自出国的决心。”
决定出国留学并不意味着想要“逃开中国”,相反,常帅非常珍惜在国内读高中的回忆。“虽然当时压力很大,但是每天醒来,想到要去学校都是开心的。现在也想不明白那时候为什么那么开心,只是每天想到要跟同学们在一起,要去领读英语,要去读书考试就觉得很有动力。”
至于坚持出国留学的想法,常帅说一是源于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探险欲,“从小到大在国内外演出旅行的经历让我看到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即定模式里有多局限。人生这么短暂,如果只能体验一种生活状态是太大的浪费。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和机会去体验外面的世界是极其幸运的,所以我必须去冒险。”二是自己处在逆反的青春期,“父母越是不同意,我好像就越想去,我是从理智地思考‘我为什么想去’到‘我非去不可了’。”
高中生活,国内国外大不同
在国内,公立学校和私立的学校从教材到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在美国并非如此,私立高中要缴纳相对昂贵的学费,其课程和师资力量更符合于想要申请“名牌大学”的学生的需求,而公立学校则全部免费,大多数普通美国家庭会把孩子送到就近的公立学校读书,它们的师力资源不像私立高中那么集中,学生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群体。
交流这一年,常帅就读于美国西雅图的一所公立学校。在学校里,她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平民化”的生活状态。常帅说:“国内许多家长担心美国的学校乱,并不是没有依据,但这也要看你在什么样的学生群体。我记得有一天上英语课时听说某同学早上吸毒,上课上到一半就昏过去入院了,这样的故事也曾有耳闻。但是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很努力地读书、参加课外活动,想要考取最棒的大学。”
美国高中在学术、课外活动、社交等方面,也有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氛围。不同于国内种类繁多的必修课,美国高中生们可以选择专攻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文理科均是如此,“多数高中的毕业要求是学生在每项大的学术范围里精修一至两门,而不硬性要求学生精通所有。”
(右一为常帅)
由于课时较短,每天除早上7:05分到下午01:40分的课程时间之外,时间安排全部是由学生灵活支配的,这也使得学术上的自由性延续到了课外活动。“如果你想自己开展一个社团,或者发展什么样的项目,你有完全的主动性和自由权。要被最棒的大学录取,你即需要展现自己不带功利心的、真心对于某项活动的热爱,也需要有多元化的经历证明你是个全面发展的人。”
美国高中生的社交意识很强,这也是与国内大不相同的,“班级不再是像国内一样既定的四五十个人在一起,大家彼此了解的状况不复存在。你每上一节课,都要去新的教室,遇到的朋友都是全新的,交朋友不再是自然而然而是要主动。”
圆梦哈佛,录取并非方程式
每一年哈佛大学仅从整个中国地区招收7—8位新生,最多不超过10位,且全球范围的招生率随着申请者的增加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2年的录取率已经下降到6%以下。
然而,即使是这样低的录取率,也丝毫未能让向往着这所全球知名学府的人们畏而却步。常帅进入哈佛之后,每次回国就会身处各机构、媒体的关注下,很多中国的孩子、家长们向她“取经”,想了解她进入名校的秘诀。而在常帅看来,在众人瞩目下保持谦逊是最重要的一课。她觉得自己和哈佛校园里的大部分同学一样,之所以能被名校选中,除了自己的个性、天分、努力之外,还有一份不可忽略的幸运。每一天行走在古老的校园中,她都意识到有上千个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这所学府中求知,“如果在中国排行,看谁最应该、最有资格去哈佛,未必一定是我,或是我们,我们只是很幸运地在对的时机下做好了准备的一群人。”
在哈佛大学的面试环节,常帅很庆幸遇到了一位投缘的面试官:“面试的时候,她找到了我身上的闪光点,然后通过这个闪光点看到了我的潜力和追求。对申请者来说,每个人身上都要有一个独特而耀眼的闪光点,要证明你和其他最优秀的申请者不同,招生官才会最终选择你,其中并无方程式可循。”
网络学习,从深感质疑到辨证接受
常帅本人并没有太多互联网实际的学习经验,最初朋友们跟她说起网络学习,她甚至是秉持着怀疑态度的,“我觉得如果老师并没有以一种‘人和人’、‘面对面’的沟通与学生接触,没有交流互动,就不能确知他们的状态,他怎么能保证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自己这里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帅意识到互联网学习的热潮已然在全球掀起。就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她选修了一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基础编程,这门在学校里至多不过八九百人可以参与的课程,在被作为哈佛大学首批公开课程之一后,通过网络的传播,让全球范围内上万的学习者们参与到了其中。“我知道,现在互联网学习模式几乎是全球教育者都在努力推动的项目,这是教育普及化很有效的道路。我们学校也和麻省理工联合推出了学校最风靡的课程,上传到网络上,让全球的学习者们都可以收看学习,这是一件跨校推动的大事,包括斯坦福、伯克利这些知名学府也已经开始在做了。”
种类繁多、质量上乘的名校公开课数量频增、倍受官方重视,在常帅看来,是国外乃至全球教学资源分享普及化的大势所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可能不是没有弊病,但是利大于弊,不管它跟‘一对一’模式的效果有何差别,在不能保障‘一对一’的情况下,这个模式的存在必然是好的。”
名校学习,压力源于对自己的要求
在哈佛,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很大压力。常帅说:“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抓紧每一秒钟赶下一个 deadline ,赶一个又一个的offer ,赶这个科目一定要拿A ,这个作业一定要做完…… 你同全世界最强的人在同一个环境里,当大家都忙碌着很厉害的事情,你是不可能给自己放松的。在一群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身边,你不可能不觉得自己必须有所成就。”
美国大学的成绩不是按照绝对的ABCDE分级,有的课程里只有前10%的人可以拿A,前30%的人可以拿B,“这样的课里,学科成绩是相对而并非绝对的。即使你的成绩很好,但是你没有能够像班里前10%的同学那么好,你依然是拿不到A的。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然而压力不是来自于相互竞争,而是更多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要求。”
曾经一度在网上被疯传的“哈佛大学凌晨四点的图书馆”照片,她回国后也被反复问及。常帅很肯定不是每天凌晨四点都如此,但是这种景象如果出现在复习考试的时候,是完全可能的,“可能复习考试那一周你每天早上八点钟去图书馆就已经座无虚席 。”
成绩优异,不是外在要求而是内在动力
在学习方式上,常帅坦言自己很多习惯都是受父母的影响而来,“我爸爸妈妈都很爱看书,他们有时会专门给我看,或者不经意地放在某个地方,我就自己拿起来看,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小时候他们会适时地提醒我作业要赶紧做、做事情不要拖,后来我就内化了这个习惯变得很自律,习惯在心里督促自己‘事情要赶紧做,不要拖在后面’”。从小到大,常帅都是一个要强的孩子,对她而言,学习成绩好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父母也几乎没有对她的学习有过干预,“爸爸妈妈只是希望我在固定的时间里能把事情做完而已,具体‘这件事要怎么样做’没有唯一的方式……动力不源于长辈要求你成绩好,而是你自己成绩不好,自己会很自责。”
凭着这种对学习本身的喜爱之情,进入哈佛大学至今,常帅的GPA高达3.91分(满分4分),并且获得了学校的荣誉奖学金。她不喜欢以“应试”为目的来学习,但她懂得换一种思考方式。例如备考SAT时,同样是背单词、读阅读材料,常帅却时刻感受着学习英语的乐趣,“通过做题和背单词,你接触了新的语法和思维方式,从最初的生疏熟练到能够应用自如。驾驭一门语言的过程给我带来很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坚持跳舞,向往去到不同的地方
常帅从5岁开始跳舞,如今已经跳了15年有余,进入哈佛后,即使时间紧张,她仍坚持,并成为学校现代舞团和芭蕾舞团的演员,最忙碌时曾在两个星期里连演十二场演出。“我挺喜欢跳舞的,小时候跳是出于惯性,在‘小伙伴艺术团’里面,觉得好玩;进了大学之后意识到跳舞是训练了这么多年来,自己拥有的一笔财富,是已经拥有的天赋加上后天的锻炼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荒废会很可惜。现在能够跳舞和编舞的时间,我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从小习舞的经历曾把我带去朝鲜为金正日演出,去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和美国为世界各地的人演出,在我年纪小小的时候打开了很多扇通向世界的窗户。我性格很开朗、求知欲很强,很想要去体验新鲜的生活状态。而我的内心,是希望可以不停地去到新地方的。”大一的暑假,常帅曾经一个人背包去欧洲漫游旅行了一个月。每当有人问她毕业后想要留在美国还是中国,她会回答:“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局限在这样的二选一呢,每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我还有更多的选择。”
离家多年的经历,不仅令常帅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令她看起来比同龄的中国同学更加独立、成熟,“在国外,你要开始一个人面对生活,照料自己的一切。什么事情都要在脑子里完整地过一遍,不是说周末回家衣服给妈妈洗、吃饭只要坐在那里等就可以了。而比生活琐事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独立思考,我到底想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之后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什么对我来说最有意义。因为有了很多经验作为资源,我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然后才慢慢筛选最合适的选择。”
担任主席,致力于搭一座哈佛与中国的“桥”
大学期间,常帅还担任了“哈佛大学中美交流协作机构”(HAUSCR)主席,负责“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HSYLC) 等活动。
据常帅介绍,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自创立以来便致力于积极推动哈佛学生和中国各地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机会的分享,旨在通过一系列相互促进的教育机会和文化对话,在两国学生中发掘并培养领袖才能、学术气质、公民意识和创业精神。
机构的旗舰项目包括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哈佛校园行”、以及“明日行动计划创业大赛”。这些活动邀请近千名申请者中选拔出的佼佼者们来到哈佛校园,接受哈佛大学以及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的一对一指导,并与哈佛学子们共同生活、深度交流,历年获得中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国学生对哈佛有很多的好奇,哈佛学生也对中国有很多的好奇,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两地最优秀的学生中搭一座桥。”常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