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五一假日一结束,我就感觉高考(Q吧)转眼就会到面前。每天白天在单位上班我的心也揪着。天气一有点小变化我就紧张,总感觉早上出门孩子穿少了,怕他冻感冒。”“我发现自己最近都快不会说话了,想和儿子开个玩笑活跃一下家里沉闷的气氛,谁知自己表情语气都挺古怪,全家人谁也笑不出来”,“我每天都会为买什么菜、做什么饭发愁,既要保证营养丰富,还得创新不能让我家那挑食的女儿吃腻”……
分析:
其实,上述“症状”都属于当下最典型的考生家长恐“高”症。对这个高考后将不治而愈的问题不必过分紧张,但适度的调整减轻家长症状的同时,也是对孩子的帮助与支持。因为,在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影响孩子的心态。因此,高考前不仅孩子要调整好心态,家长也要调整好心态。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高三一线教师和心理专家,并将大家提出的建议总结为现阶段家长行为的“五不要”和“五要”。
支招:
不要———全家进入“准戒严”状态
一位考生给记者发来邮件,其信件主题是“SOS”,他在信中说,五一过后,为了使他精力充沛迎接高考,全家人对他从伙食、起居到健身娱乐都进入“戒严”状态,尤其是妈妈,每天只围着他一个人转。每当这时候,他就烦躁得很,但看着辛苦忙碌的家人,他又把想要爆发的脾气忍了又忍。
心理咨询师马宏伟表示,这种做法,无异于加剧紧张气氛,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融洽的亲子关系才是考生成功的关键,考前家庭氛围一定要自然、和谐、轻松,拒绝“戒严”。
不要———向孩子传播小道消息
在高考前,家长要尽量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益的。高考前,家长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有些家长更是不甘心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勇担“情报员”的角色,四处搜罗各种信息。对此,李林敬老师表示,要冷静对待,要有分析地对待,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不要———小题大做制造紧张空气
临近高考前,或因为紧张或因为天气炎热,考生在家复习期间或许身体上会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胃肠不适等。其实,只要家里准备一个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什么身体上的不适,服点药可以解决的就没有必要有一点点头疼脑热就往医院里跑。当然,也不能过分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贻误了治疗,更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不要———成为考生的另一个影子
有些家长尤其是母亲,随着高考临近,越来越像孩子的影子。让孩子觉得无论做什么背后都有关切的目光。与这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同到来的是压力。
舒缓压力首先从家长做起。这段时间,家长要使自己完全放松下来,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心情,这样孩子也会随之轻松起来。即便紧张,也要尽量掩饰,绝不能让孩子看出父母心神不宁。不上班在家陪孩子;向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打听情况;孩子复习时频频进去送牛奶水果、半夜到孩子的房间帮忙掖被角等都是不可取的。
不要———电话“轰炸”加频繁探班
一位住校的高三女生告诉记者,她所在学校规定,每天中午、晚上各有一个时段寝室的电话是开通的。最近,一到通话时间,寝室的电话都快成热线电话了。妈妈要拨好多遍才有可能把电话挤进来,但每次电话说的内容差不多,除了吃好就是睡好,还要全身心投入学习,最后一搏等,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还有一些父母不但打电话还频繁到学校“探班”。这些行为产生的效果有时会和父母的初衷适得其反。
要———保持愉悦心情和睦关系
高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就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高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父母害怕,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其实,在高考前最应告诉孩子的话是:“只要尽力就行了”。在这个时候,孩子不会不尽力的,这句话会减少孩子不少心理压力,有助于从容应对高考。
要———创造安静温馨的复习环境
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复习效果。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不要在家里进行。
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尤其是晚上,更要好好休息。
要———督促孩子运动、娱乐助放松
高考前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整个上午、整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有时搞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确保孩子健康。专家建议家长在高考前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帮助孩子调节心理。
要———安抚孩子情绪必要时可请外援
对有些过分焦虑的考生来说,家长的信任是最好的良方。同时家长应让孩子在这个阶段轻松一下,让学习速度放慢。如果家长实在放心不下,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复习的方法和重点,检查一下他们复习的方向是否正确,共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适当让孩子做做家务也未尝不可。还可以安排孩子和“过来人”聊聊天,交流经验,或者找有经验的高三老师、心理医生来对孩子进行点拨,既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安抚、稳定考生的情绪。
要———积极看待模拟考试成绩
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无论考的怎样,不管是前几次差不多或者万一没考好都不要紧张。李林敬老师表示,家长最忌怀疑试卷的难度,并用怀疑的态度审视孩子;考好了,家长要给孩子鼓励和表扬,与前几次大考保持一致是正常现象,此时应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如果失利,家长则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鼓励孩子树立信心。考生则要清楚缺漏知识点在哪里,引起重视,努力复习。总之,每次的考试都是一次历练。经验比结果更重要。错题不怕,此时暴露出知识漏洞,还有时间弥补,总比高考后才发现要强百倍。
“五一假日一结束,我就感觉高考(Q吧)转眼就会到面前。每天白天在单位上班我的心也揪着。天气一有点小变化我就紧张,总感觉早上出门孩子穿少了,怕他冻感冒。”“我发现自己最近都快不会说话了,想和儿子开个玩笑活跃一下家里沉闷的气氛,谁知自己表情语气都挺古怪,全家人谁也笑不出来”,“我每天都会为买什么菜、做什么饭发愁,既要保证营养丰富,还得创新不能让我家那挑食的女儿吃腻”……
分析:
其实,上述“症状”都属于当下最典型的考生家长恐“高”症。对这个高考后将不治而愈的问题不必过分紧张,但适度的调整减轻家长症状的同时,也是对孩子的帮助与支持。因为,在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影响孩子的心态。因此,高考前不仅孩子要调整好心态,家长也要调整好心态。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高三一线教师和心理专家,并将大家提出的建议总结为现阶段家长行为的“五不要”和“五要”。
支招:
不要———全家进入“准戒严”状态
一位考生给记者发来邮件,其信件主题是“SOS”,他在信中说,五一过后,为了使他精力充沛迎接高考,全家人对他从伙食、起居到健身娱乐都进入“戒严”状态,尤其是妈妈,每天只围着他一个人转。每当这时候,他就烦躁得很,但看着辛苦忙碌的家人,他又把想要爆发的脾气忍了又忍。
心理咨询师马宏伟表示,这种做法,无异于加剧紧张气氛,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融洽的亲子关系才是考生成功的关键,考前家庭氛围一定要自然、和谐、轻松,拒绝“戒严”。
不要———向孩子传播小道消息
在高考前,家长要尽量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益的。高考前,家长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有些家长更是不甘心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勇担“情报员”的角色,四处搜罗各种信息。对此,李林敬老师表示,要冷静对待,要有分析地对待,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不要———小题大做制造紧张空气
临近高考前,或因为紧张或因为天气炎热,考生在家复习期间或许身体上会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胃肠不适等。其实,只要家里准备一个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什么身体上的不适,服点药可以解决的就没有必要有一点点头疼脑热就往医院里跑。当然,也不能过分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贻误了治疗,更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不要———成为考生的另一个影子
有些家长尤其是母亲,随着高考临近,越来越像孩子的影子。让孩子觉得无论做什么背后都有关切的目光。与这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同到来的是压力。
舒缓压力首先从家长做起。这段时间,家长要使自己完全放松下来,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心情,这样孩子也会随之轻松起来。即便紧张,也要尽量掩饰,绝不能让孩子看出父母心神不宁。不上班在家陪孩子;向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打听情况;孩子复习时频频进去送牛奶水果、半夜到孩子的房间帮忙掖被角等都是不可取的。
不要———电话“轰炸”加频繁探班
一位住校的高三女生告诉记者,她所在学校规定,每天中午、晚上各有一个时段寝室的电话是开通的。最近,一到通话时间,寝室的电话都快成热线电话了。妈妈要拨好多遍才有可能把电话挤进来,但每次电话说的内容差不多,除了吃好就是睡好,还要全身心投入学习,最后一搏等,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还有一些父母不但打电话还频繁到学校“探班”。这些行为产生的效果有时会和父母的初衷适得其反。
要———保持愉悦心情和睦关系
高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就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高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父母害怕,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其实,在高考前最应告诉孩子的话是:“只要尽力就行了”。在这个时候,孩子不会不尽力的,这句话会减少孩子不少心理压力,有助于从容应对高考。
要———创造安静温馨的复习环境
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复习效果。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不要在家里进行。
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尤其是晚上,更要好好休息。
要———督促孩子运动、娱乐助放松
高考前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整个上午、整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有时搞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确保孩子健康。专家建议家长在高考前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帮助孩子调节心理。
要———安抚孩子情绪必要时可请外援
对有些过分焦虑的考生来说,家长的信任是最好的良方。同时家长应让孩子在这个阶段轻松一下,让学习速度放慢。如果家长实在放心不下,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复习的方法和重点,检查一下他们复习的方向是否正确,共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适当让孩子做做家务也未尝不可。还可以安排孩子和“过来人”聊聊天,交流经验,或者找有经验的高三老师、心理医生来对孩子进行点拨,既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安抚、稳定考生的情绪。
要———积极看待模拟考试成绩
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无论考的怎样,不管是前几次差不多或者万一没考好都不要紧张。李林敬老师表示,家长最忌怀疑试卷的难度,并用怀疑的态度审视孩子;考好了,家长要给孩子鼓励和表扬,与前几次大考保持一致是正常现象,此时应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如果失利,家长则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鼓励孩子树立信心。考生则要清楚缺漏知识点在哪里,引起重视,努力复习。总之,每次的考试都是一次历练。经验比结果更重要。错题不怕,此时暴露出知识漏洞,还有时间弥补,总比高考后才发现要强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