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借鉴
柿叶铺庭红颗秋
我家庭园正中偏东一口井的旁边,有一株年过花甲的柿树,高高的挺立着,虬枝粗壮,过于壮夫的臂膀,枝条特多,大叶四展,因此布荫很广。到了秋季,柿子由绿转黄,更由黄转为深红,一颗颗鲜艳夺目,真如苏东坡诗所谓“柿叶铺庭红颗秋”了。
柿是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每年春末发叶,作卵形,色淡绿,有毛,叶柄很短。夏初开黄花,花瓣作冠状,有雌性和雄性的区别。雌性的花落后结实,大型而作扁圆形的,叫做铜盆柿;较小而作深圆形的,叫做金钵柿。我家的那株柿树,就是结的铜盆柿,今秋产量共有五百多只。可惜未成熟时,就被大风吹落了不少,成熟以后,又被白头翁先来尝新,又损失了一部分;然而把剩余的采摘下来,除了分赠亲友外,也尽够我们一家大快朵颐了。在柿子未成熟的时候,皮色尚未转黄,而孩子们食指已动,那么我就先摘下一二十颗,浸在盛着鸳鸯水的钵子中(把沸水和冷水混合起来,叫做鸳鸯水),四面用棉絮包裹,过了十天至半月取出,扦了皮吃,甘美爽脆,十分可口。至于皮色转黄而尚未转红的柿子,味涩不堪入口,必须用楝树叶闇熟,或放在米桶里过几天,也会成熟。柿子成熟之后,又酥又甜,实在是果中俊物。
古人对于柿树有很高的评价,说是有七绝:一长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蛀,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这七点柿树确兼而有之,为他树所不及。只因落叶肥大,曾有人利用它来练字。据说唐代郑虔任广文博士,工诗善画,家贫,学书而苦于没有纸张,因慈恩寺有大柿树,树叶可布满几间房子,他就借了僧房住下,天天取柿叶来写字,一年间几乎把整株树上的叶片全都写遍了;他的书法终于大有成就,被夸为“郑虔三绝”的一绝。
成熟的柿子称为烘柿,晒干而皮上生霜的称为白柿。据李时珍说,烘柿并不是用火烘熟的,只须将青绿的柿子收放在容器中,自然烘熟,好像烘过一样,涩味尽去,其甜如蜜。白柿就是生霜的干柿,做法将大柿压扁,日晒夜露,等它干了之后,藏在陶瓮里,到得皮上生了白霜才取出来,这就是柿饼,那白霜称为柿霜。据说患痔病的常吃柿饼,可以减轻;将柿子和米粉作糕饼,可治小儿秋痢,那么食物也可作药用了。
这是现代作家周瘦鹃的一篇说明柿树、柿子的短文,从这篇短文中,我们可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积累的丰富。
首先是园林知识的丰富。对柿树的枝、干、叶、果、生长情况、结实情况了如指掌,因而说明时具体、明白、准确、细致。特别是柿子转色的叙说,不仅具体,而且给人以美感。这是由于作者一边从事创作和翻译,一边以相当多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从亲身实践中积累了栽培花木、种植盆景的经验。
其次是文学知识的积累。柿树叶子肥大,可利用它来练字,非停留在一般性的叙述水平,而是举唐代画家郑虔的事例加以说明,更有说服力。举例又不拘于用叶写字,而是顺带介绍郑虔的官职——广文馆博士及三绝——诗、书、画(郑虔与杜甫为诗酒友,工诗善画,书法出众),使所举例子更为丰满生动。又如文章标题,引的是“柿叶满庭红颗秋”的诗句。全诗是“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松风梦与故人遇,自驾飞鸿跨九州”。诗题是《睡起》。该诗一般不为人引用,且作者一说苏东坡,一说黄庭坚。由此也可见周瘦鹃文学方面积累之深。
再次是古代科学知识、古代文化的积累。如古人对于柿树的“七绝”的评价;又如柿子未成熟时,孩子们食指已动的用典(《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国人送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子宋见了,食指忽然自己摇动,以为一定可吃到好的东西。)增添了情趣。
医药知识丰富,也是一特色。柿饼可减轻痔病,和米粉作糕饼,可治小儿秋痢等。
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形容柿树“年过花甲”;用词的生动、准确,如“大快朵颐”(“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叫做“朵”,“朵颐”,就是动颐,嚼。“大快朵颐”形容吃得十分开心。)等等。真可谓用得得心应手。
这篇短文选自周瘦鹃的《花木丛中》一书,如果有兴趣读一读,就会发现书中所反映的花木知识是何等渊博,有趣的典故,美丽的诗词,俯拾皆是。读了,能大大增添学养。
习作评说
尾巴趣谈
动物有尾巴,这个结论童叟皆知。猫有尾巴,那黑白相间的尾巴,就像一把钢鞭,给猫增添了不少威风;鱼儿有尾巴,那片月牙儿似的尾巴灵活地摆动着,鱼儿也悠闲地穿行在水草之间;松鼠有尾巴,那条红棕色的尾巴几乎和身子一般大,每当松鼠在树上活蹦乱跳时,这条尾巴也随着身子一起一伏,高高地翘在后,看上去还挺可爱。
可是,动物们长了那么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尾巴,作什么用呢?首先,尾巴能帮助动物活动。就拿我们熟悉的鱼来说吧,鱼的尾巴就像船上的浆和舵,它左右摇摆时,可以产生一股反冲力,推动鱼身的前进。金枪鱼的速度之所以能达到70公里/小时,还是尾巴起了重大作用;另外,鱼尾也能控制前进的方向,当它向左偏时,能使身体两侧的水压不平衡,于是,鱼儿就会向左转弯;反之,则会向右转弯。另外,尾巴还能保护自身并成为一种武器。在烈日当空的夏天,牛常常会受到一种叫牛虻的小飞虫的袭击,它们专门在牛、马的皮肤上吸血,牛为了避免受到袭击,往往会拿自己的尾巴在身上拍打,以便赶走牛虻。还有一种动物——鳄,它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亿多年了。鳄之所以没有在茫茫的生物界中消失,主要是由于它的尾巴,它的尾巴几乎有身长的一半,且表皮十分坚硬,当它猛一转身甩开尾巴时,有几百公斤的力量,可以把一棵大树打断。一般的羚羊、牛、马等动物更谈不上挨它一下子了,连“百兽之王”——老虎,也惧它三分。所以鳄鱼凭着尾巴几乎可以打败除了人以外的一切动物,使它历经沧桑,在二亿年中没有被淘汰。
这就是一般动物的尾巴的主要功能。可是,还有些动物的尾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使尾巴成了这些动物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大家颇为熟悉的动物——袋鼠。袋鼠一般高达2—3米,它前肢特短,生在胸前,后肢特长,这样的结构十分有利于跳跃,使它能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前跃进;可当它站立时,由于前肢很短,不能支持到地面,很容易摔倒。可是袋鼠长了一条1米多长的尾巴,平时跳跃时,尾巴也一上一下地摆动,保持袋鼠的平衡,当它站立时,尾巴又好像“拐杖”似的,直挺挺地支撑着地面,以防摔倒。要是没有尾巴啊,它真的要“寸步难行”了。
绵羊大家一定很熟悉,可它的尾巴也有特殊功能。当绵羊来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它就会“开怀畅饮”,吃得饱饱的,然后把养料都储藏到尾巴里面,就好像骆驼把养料藏在驼峰里一样,那条尾巴一下子会长粗2—3倍,好像胡萝卜一样;在行走的途中,绵羊就利用尾巴中的养料过活。当它再来到水草丰盛的地方时,那条粗大的尾巴已经变成了细细的一根了,接着,它又大吃大喝,把养料再储藏进去……
除了以上几种以外,有些动物的尾巴具有报警的功能,当它把尾巴外面深色的地方竖起时,就表示“没有敌人”,当它把尾巴里面浅色的地方竖起时,就意味着“危险,快逃”……
看到这里,你知道了吧,别看尾巴大小不同,功能各异,可是对动物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了。
这是一篇初中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当堂作文,尽管文字上有缺点,但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还是颇具特点的。
参赛者对动物的尾巴的形态、功能有所了解,并作了一定的积累,有些有关知识储存在记忆中,使用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文中谈到的尾巴涉及的动物面较广,有猫、松鼠、鱼、牛、鳄、袋鼠、绵羊等;说明尾巴的功能,有一般的,有特殊的,并运用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具体生动。如果平时阅读不认真,不注意积累,笔下不可能有如此生动的材料。
语言毛病比较多。有形容不当的,如鱼儿尾巴像“月牙儿”;有以偏概全的,如猫的尾巴“黑白相间”,其实猫的皮色多样,不都是“黑白相间”;有说明欠准确的,如袋鼠的尾巴在于支撑地面,帮助袋鼠站立,而不在于助跑,不在于没有尾巴,就“寸步难行”;又如绵羊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吃水草,不能说是“开怀畅饮”;有的不够明确,如尾巴的报警功能,未举例说明。此外,在说明的层次方面也可作一点调整,使条理更为清晰。尽管如此,由于参赛者平时注意知识积累,故而文章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可读性。
广为采撷,对中学生来说,也是做得到的,采撷越广,文章材料越丰富多彩。下面是香港一位中学生的习作,从中也可见到平日注意采撷的情况。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2015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漂亮开头
还在对高考语文作文感到头疼?还在看到“作文”二字时不知从何下手?不用着急,快看一看本系列的写作指导吧,希望能帮你找到高考作文的突破点!
- 2015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临场作文
- 2015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
- 2015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反复扣题
- 2015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高考作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