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新高考能倒逼学生想想未来

所属专题: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来源:    要点:高考改革  
编辑点评: 作为全国高考试点省份,浙江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预示着未来高考的方向,其中有一个重点,正引起人们关注那就是从今年开始,浙江新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参加2017年高考的时候,文理不分科,现行的6门必考科目将改为3门必考科目外加3门选考科目,这3门选考科目将决定报考的专业,而3门选考科目要计入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绩。

作为全国高考试点省份,浙江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预示着未来高考的方向,其中有一个重点,正引起人们关注。那就是从今年开始,浙江新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参加2017年高考的时候,文理不分科,现行的6门必考科目将改为3门必考科目外加3门选考科目,这3门选考科目将决定报考的专业,而3门选考科目要计入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绩。这就意味着从高一开始,就必须明确自己三年后的报考专业,从而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因而也就意味着,从高一开始,就要认真想一想自己的未来了。(9月22日中国新闻网)

几年前曾给一个参加清华自主招生的学生辅导面试,我问他:进了清华,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位学生很认真地告诉我: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当时,我被震憾了。一个优秀得可以参加清华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到了高三,居然没有想过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兴趣,只求能进清华,根本没想过进了清华该读什么。前不久,我让一群中小学生写题为《我的今天和明天》的作文,要求他们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除了个别孩子写了想当律师,想设计汽车,想当国家领导人,90%以上的学生直言自己没有想过未来。

不想未来,想什么呢?想的最多、最现实的就是分数。考出好的分数,考进好的学校,然后就不知道还该干什么了。这就是今天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现状。它有合理性,因为分数不好,跟好的学校无缘,也就没有未来可以设想。在原来的高考模式中,只要分清文理科,就知道三年后该考什么。而选择文理科的依据,往往不是志向,而只是擅长。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只为考分而读书,不是为了志向而读书。这两种读书有何差异呢?听一听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吧:“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为分数而学习,最多能够得到好的分数;但如果为知识、为未来而学,那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并会得到更好的分数。”这个道理,许多学生不懂,许多家长不懂,许多老师似乎也不懂。无数学生就在没有未来感召的情况下,冲着考分在苦读。

同样是林建华校长,在那个讲话中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戴尔和吉姆同时进入铁路公司,20年后,吉姆成了给人发工资的总裁,戴尔则依然是领工资的员工,有人不解地问戴尔,戴尔说自己这么多年来,只是为了每小时1.75美元而工作,而吉姆则是为了这条铁路在工作。未来决定志向,志向决定动力。工作与学习都是这个道理。

于是,说到让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未来,那就得说到瓦拉赫效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瓦拉赫,读中学时,父母先让他学文学,不行;改学油画,也不行。后来,化学老师发现,这个“笨拙”的学生很适合一丝不苟地做化学实验,结果,成功了。学生的天赋到底是什么,这需要发现,中小学的学习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应该是发现天赋的过程。新的高考倒逼着学生要想想未来了,那就请家长和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吧。

>>点击查看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高考改革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