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30多年的英语热或将面临降温。
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是,2016年开始,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成绩3年有效。语文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一个多月后的12月8日,教育部方案公布,“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外语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解释:“考试结果是分数呈现,外语的分值以120分为宜。”改革时间表明确,2014年年底前,各地要出台实施办法,2017年总结推广。
教育部方案出来后,措手不及的北京表示,将随之调整。
外语高考改革骤然提速,并将迅速向全国铺开。英语会走下神坛吗?如果如此,学生、教师、教材、培训市场,都将受到巨大影响。同时,泥潭中的母语教育会获得拯救吗?
英语改革之辩 哑巴英语必须改了
数亿人多年学下来,仍以哑巴英语居多,面对老外说得最多的是“My English is poor”
“我支持这次改革。”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中英语教研室主任王忠山说。他认为,英语教师和英语学科的地位会因为改革而受影响。他认同考试和教法都需要改革,“所有的学科方向,都要重能力。”
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德斌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也赞同这次改革,但“这不等于忽略英语”。对于北京的方案,他认为,“降分是应该的,但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用更灵活、更实用的方式学英语。”
多年来的英语教育被广泛质疑,全民学英语,费时低效,令人发指。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是众多国人学英语的沉痛史。数亿人多年学下来,仍以哑巴英语居多,面对老外说得最多的是“My English is poor”(我的英语很差)。
知名教育集团英孚发布的全球首份《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年花费300亿元用于英语培训,但实际效果不佳,在44个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及地区中,英语熟练度仅排在29位,在亚洲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历史上,中国人学英语有个特糟糕的开头,清朝最流行的英语教材是《英话正音》。这本教材通篇汉字,没一个英文单词———“我”是“挨”,“做”是“妥度”(to do),“坐”是“西特当”(sit down)……
首次高考英语33分,第二年高考英语55分,继续落榜,第三年考中。中国最富有的英语老师俞敏洪的经历,是国人英语悲催学习史最好的逆袭故事。但俞敏洪并不看好北京的改革,他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说:“很难想象每个学生第一次就能考到100分,他要持续不断地考,因为每增加几分就对高考有帮助。同时,这会让高中英语教学更难。这可能是失败的改革。”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是改革的支持者,她并不担心外语专业学院的发展。“这项改革有望对解决语文教育相对薄弱和英语教育的某些偏颇有很大作用,会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国学教育,产生促进作用。”她在邮件里答复说。
最忧心忡忡的是中学英语教师
“我们有个老师非常喜欢织毛衣,她可以考虑开这个选修课”
反对英语降低分值的也大有人在。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在网上公开9条反对意见。“如果高一年级也可以去参加高考等级考试,很多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完全就可以考上那个等级,高二高三给他开不开英语课?”
另外的矛盾是,家长会纠结孩子的未来怎么定位,英语突出的人可能是塔尖上的人,“孩子爬不爬那个塔尖是个矛盾,家长们甘心吗?”王忠山说。但对于他身在的外国语学校,“不见得是不好的消息,可能反倒突出自身优势。”
北京网友“11love00”在教育部发布改革指针后提出强烈反对,“在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英文是用得最多的语言,只有更加学习的必要,而没有减弱的理由!我只能说,淡化英文的学习,只会使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更加地烂!”
最忧心忡忡的是中学英语教师。长春外国语学校一位年轻老师听说,沈阳一些学校已经减少了英语教师招聘名额。在北京,英语教师将面临着一次教学方式和教学岗位的“洗牌”,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我们有个老师非常喜欢织毛衣,她可以考虑开这个选修课。”北京一所附中英语教学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而此次改革导致的结果是,初中英语会更加受重视,每个学生都要争取尽早拿到英语考试“过关票”,在高二或高三解套。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重点研究语言经济学,他认为:“(改革)可能会激励学生稍微注重汉语言的学习,包括说、写、读的技能的提高,因为这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部分。对自认为学习外语将来用的可能性不大的部分人来说,可能减少学习外语的投入。但是,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投入的精力不会影响太大,因为对100分仍然不敢不重视。”
英文中文之争 外语和母语学习一定矛盾吗
母语学得好的人通常外语也会好,外语差的人往往母语也没学好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怎么翻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四级水平)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六级水平)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级水平)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专家水平)
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活佛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语文要提高到180分,英语降到100,差别不在英语水平。
被广泛传播的段子让母语外语争端有了戏谑化的答案。
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一定矛盾吗?在基础教育领域,被公认失败的还有语文。降低英语考试分数比重的同时,泥潭中的语文教育会获得拯救吗?
有评论说,北京的改革“对于英语好、语文差的同学来说,这就是噩耗”。
现实是,从中考、高考,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乃至考研;如果出国,还有托福、GRE、雅思考试;工作后,评职称也要考英语,庞大的英语必考系统卷入数亿中国人。近年来,英语学习甚至蔓延到胎教、早教领域。
与此对应的是,由于觉得语文“无用”,高校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低,众多高校的专业没有大学语文课。保卫汉语的声音,十几年来此起彼伏。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在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黄少安看法不同:“中国作为大国,大可不必太介意所谓的母语安全问题。我们不应抵制作为世界通用的信息承载和传递工具的语言,更不用担心中华文化的危机。只要我们经济强大就不会有问题。使用什么语言不是最重要的。”
在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小庆教授看来,母语学得不好,绝不是因为英文学得太多。“我们的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是‘少慢差费’的,是半斤八两。母语学得好的人通常外语也会好,外语差的人往往母语也没学好。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是正相关而不是负相关。”
不论是英语还是母语,都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把语言知识当成语言能力,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遗憾的是,语言教育“少慢差费”也是1978年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观点。
官方说法是,改革是弱化英语的应试功能,让其回归语言工具的本质。更深的背景在于国内兴起的国学热,无论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电视节目,还是中小学生热读的古典启蒙教材,从官方到民间,母语教育正向传统回归。
>>点击查看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沪高考英语一年两考 怎样选择大有学问
调查结果发现,100%的学生全部选择了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大部分同学的计划是—在第一次考试前完成一轮复习,然后参加考试作为练兵,第二次考试再冲刺。
- 高考改革各高中求才变阵 "小学科"教师吃香
- 广东高考未来三年不改 沿用"3+综合"模式
- 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是如何按等级赋分的?
- 网传“河北中高考改革方案”为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