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学语文不能只靠“大学语文”

所属专题: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  来源:    要点:拯救语文  
编辑点评: 近日,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程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但语文的“尴尬”和“边缘化”仍不容乐观。“大学语文”的困境,症结究竟何在?下文让我们一起探究。

“如果把弥补高中教育的缺陷希望寄托在一门课程上,即使这门课由最高明的老师来教,也并不能根本改变状况。语文如此,其他科目也是如此。”

在当今的教育趋势下,依然把解决教学问题的目光聚焦在一门课上“太过狭隘”,“这并不是一门课、一个学期的事情,而是整个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要完成的工作。”

 “大学语文怎么了?

前一阵,来自媒体、网络等多个渠道的文章,又开始对“大学语文”以及这门课所代表的高校母语教育现状所担忧。这些担忧的缘起,则是近期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在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大学汉语”课程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尽管校方一再表示此举旨在拉开全面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序幕,但依然无法阻止各种不乐观的情绪。

早在10年前的2003年,原本拥有必修课地位的“大学语文”,就已经开始在大量高校的理工类专业中变身为选修课。随后,一些非文学类专业的文科专业,也把“大学语文”移出了必修课队伍。当年,当北京大学将“大学语文”变为选修课时,同样引发了媒体的热议。从一篇篇报道和评论中,“尴尬”和“边缘化”成为了被提及最多的两个关键词。

10年过去了,翻看如今的报道,找到这两个词,依然不难。

那么,下一个10年,我们是否还会看到今日的讨论,再一次重复出现?

大学语文种种痼疾

2003~2013,这10年间,“大学语文”是不是就没见什么起色?至少在丁帆教授看来,不但没有好转,而且在高校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把它作为必修课的少之又少,有些学校连选修课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这无疑是和高等教育体制只注重实用主义的工具性是有着极大关联性的。”

丁教授所在的南京大学,曾经是改革开放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祥地——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在文革结束后不久,便提出沿袭“大学国文”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开设了这门基础课,旨在提高大学本科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一时间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热烈响应。但随着“大学语文”在各个高校遇冷,即便是在南大这个发源地也未能幸免。“这门课程衰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学校在选派担任这门课程的老师时,都是在专业上比较差的,且知识较老化的教师去应付而已,试想在一线课堂上没有一流的教授,这门课还能有强大的课堂支撑吗?另外,我们的教材也面临着陈旧,没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兴趣,焉能用心?”丁教授谈及的这些问题,10年前就已存在,10年后,依然是高校语文教育亟待攻克的痼疾。

走访一些高校后,你会发现“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化”。不过,“大学语文”对这些老师们来说往往是“兼项”——一所学校如果能配备一两个专职的“大学语文”课教师,在有些地方看来甚至是一种很“奢侈”的事情。“公共课,一般还都是大课,有点名望的老师一般都不愿意教,都怕人说自己是‘水平不行’才去教公共课。所以这些课都摊在我们新来的头上了。”一位希望“不要点我们学校名”的中文系青年教师表示,“想要出成绩、在学术上有发展,不但不能指望这种公共课,反而会被这样的课‘分神’,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状态,不可能把课上好。”

而那些责任心较强,愿意好好教课的教师,往往还面临着需要“另起炉灶”自行准备授课素材,因为不少《大学语文》教材还在重应用、在强调“字词”“语法”,被不少师生戏称为“高四语文”。一些“忍无可忍”的教师们甚至开始自己着手编写教材。“青年教师不能承受教材体系的陈旧之重,所以,才脱离课本,天马行空。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它促使教材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但对于编写教材的困难,丁帆教授也有很多体会,对于一些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外力干预,他称之为“悬在编者头上的两把剑”,“一把是许多好文章怕难过政审关;一把是商品经济的效益问题——这也是束缚编者手脚的重要因素。”

需要减负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式微,有关部门是否坐视不管?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也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不过,表明态度容易,解决问题则很难。“大学语文”的困境,症结究竟何在?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看来,大学语文是一门“负担太重”的课程:“一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幼儿园到高中接受的语文教育,不能一棍子打死,它们是有成绩的。但是这种30多年来的高考制度,造成了中学语文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以考定教、以分定学,导致了语文教育(其实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模式化、机械化和考试化。这种学习会把一个生动的学科整个被切块、定位、定向,使得教育走向了极端。而带着这样语文教育缺陷的学生来到大学,怎么可能仅仅通过两个学分、30几个学时的‘大学语文’课就能扭转过来呢?”

“承载太多”的“大学语文”,一方面无法满足原本的教学期待,同时也必然导致了自身的定位不清,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对此,陈教授呼吁要给大学语文“减负”:“大学语文肯定要开设,但要改革,并且不要给语文课太多的任务,大学语文能帮助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对母语文化有更多了解就可以了。”但与此同时,陈教授更加强调,大学母语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一门“大学语文”来完成,而是要举全校之力来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已经增加了许多有价值的通识课、大类平台课,应该动员其他课程,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教学,一起来改变母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起来改变学生的文章写得不好、对母语缺乏兴趣等问题。”陈教授说,有一些教艺术、教哲学的老师,他们本身的文章写得就非常好,演讲能力很出色,这些教师本身就有能力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

“如果把弥补高中教育的缺陷希望寄托在一门课程上,即使这门课由最高明的老师来教,也并不能根本改变状况。语文如此,其他科目也是如此。”陈跃红教授认为,在当今的教育趋势下,依然把解决教学问题的目光聚焦在一门课上“太过狭隘”,“这并不是一门课、一个学期的事情,而是整个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要完成的工作。”

理科生不需要语文课吗?

“大学语文”课最早“沦陷”的阵地,便是各个高校的理工类专业。诚然,从专业角度来看,当你学会写出一首美妙的诗,并不能帮助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或者解开基因的密码。但是,理科生对语文的需求,是不是仅限于把学术论文写得更加规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跃红指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本科教育不再是直接就业的途径,而更多转向了对年青一代人的素质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从强调专业走向强调职业。专业和职业的差别是什么?专业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但在全球化时代,大多数学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这是因为职业方向对专业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要求学生懂得多个学科的知识。一个人一辈子不应该学一个专业,而应由多个专业构成个人的职业方向。”

除了未来发展,理工科学生从自身需求来讲,也需要语文课。在北京理工大学这样一所理工类为主的高校中,“中文系”大概是最无足轻重的院系之一。不过,该校中文系的陈洁、刘晓蕾等老师开设的面向校内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却总能吸引到不少理工科学生去旁听,而她们的课程多年来一直是北京理工大学选课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北理工,粗略估计,有近两到三成的理科生对文学比较感兴趣。”陈洁老师说,旁听她们课程的理工科学生往往是通过同学之间的口口相传,队伍慢慢壮大起来的,“有些时候,不仅是出于对于文学的热爱,有的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时,他们会向大学语文课程‘寻求支持’——或者说,他们把语文课当作了心理课程来学习。”

“其实我一直喜欢跟这些理科学生聊天的。他们不是文科学的不好,而往往是理工科学得更好,才能来到这里,他们的文学素质其实不低。”陈洁说,她希望给这些孩子们带来的语文课,能起到人格培养和人生教育的作用:包括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鼓励学生追求人生意义和永恒价值等。

显然,学生对语文的需要,并无文理之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建议,应该把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做为大学语文教育恒定的价值内涵。

还有哪些必修课遇冷

思想政治理论课——屡被吐槽的“无奈”课程

我国高校通常将思政课设为必修课且设置较多学分,现今的思政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我觉得思政课用处基本不大,同学们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知识较为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浪费。”中山大学本科生白雪菲表达了自己对于思政课的看法。采访发现,思政课的内容缺乏吸引力是其遭到吐槽的主要原因。

尽管屡被吐槽,但多数同学都能够理解思政课作为必修课的原因。另外,大学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也受到了质疑。

大学英语——“需求导向型”课程宜为选修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论是选择毕业工作、考研升学或出国深造,英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英语,因其占据较高比重的学分和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也难逃大家的吐槽。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周文英说,许多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高,必修课程的强制性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同人对于英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而这类“需求导向型”的课程宜设置为选修。

计算机课——内容较为落伍实用性缺欠

伴随着计算机发展成长起来的“90后”正在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对于这群对信息技术较为熟悉的“90后”来说,如果计算机课还在介绍windows的界面使用,那么这门课程不会被学生买账。

认为计算机课应进入选修的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王恺强说,计算机本身的实操性很强,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因而对于老师来说,课程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所以计算机应被设置为选修课。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拯救语文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