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内江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据获悉,该标语是在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而该校政教处主任邓盛刚表示,尽管“高富帅”价值观并不可取,“滚去学习”的“滚”字又颇为犀利,但会尊重每个班的班级文化。
观点1
奋斗太苦不妨来点花絮
不少人也是经历过高考,从那条老路过来的,相信更多的人对这种另类标语只会付之一笑,并因此感染到一种“那年高考”的青春气息。高考,和很多年前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天天学天天背,天天大小考,发条天天拧着,还是当年那样又苦又累!
教育、高考、学习,老师、学生、校长,虽然他们都很“势利”,但向着“势利目标”前进的过程却不失美好或壮烈。一群刚刚向社会睁开好奇眼睛的年轻人,他们为各自人生的幸福美好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来一点“口味有点重”却显然无伤大雅的“调侃”式激励和娱乐的花絮,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用充满“功利色彩”的“高富帅”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有何不可?比比“高富帅”,更加爱学习,成绩争上游,高考斩名校——这和“爱祖国爱人民”的激励手段本是殊途同归。
不管当初我们是靠着什么样的激励走过高考,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早已成年、历经世事的我们,早已忘怀了当初“奋发图强”出发点的“势利”或“崇高”,也毫不会在意当年的“教育”是“功利”或是“素质”,我们只是依旧亲切地能感受到那种“奋斗”的慷慨或激动的气息:年轻的时候,“奋斗”终究比没有奋斗过要值得怀念;“功利”或“势利”色彩的“花絮”,无损它的价值,只是青春的一种年轮,成熟的一种代价。我们的“奋斗”自会走出“功利”,而“教育”的目的也已悄然实现。
观点2
较真瞧瞧背后的悲情
急剧的社会变迁,在励志标语上留下厚重的时代印记。不论是“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抑或是“滚去学习”,都异曲同工地说明:社会阶层生存状态存在鲜明反差,在这个城乡二元结构深刻影响无数人生的时代,对于无数渴望“争上游”的社会底层来说,高考这条狭小逼仄的“独木桥”,依然是改变命运的路径。
作为一个身份界定的词汇,“高富帅”揭示了有钱人在日常生活和婚恋市场上的抢手地位。当一个社会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标准的时候,缺少优越家庭背景和现实物质财富的普通人就成为失败者。当先天的“高富帅”可遇不可求,通过后天的努力摆脱底层命运便具备了励志意义。
社会流动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寻找一种人生突破的可能,成为寒门子弟最大的希望所在。与早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自信与豪迈相比,“滚去学习”多了一份决绝与艰辛。为了在未来拥有一条光明大道,学生们不惜矮化自己、鞭笞自己,逼迫自己“往死里学”,成为一种悲壮得近乎残酷的励志。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可是,现实却令人无奈,明知道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滚去学习”的现实与庸俗,不过是阶层固化的产物。倘若社会流动的路径多元,又有多少孩子愿意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绝尘狼奔?
>>点击查看2014年高考考后特别策划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高三雷人标语:要成功先发疯
距离高考只剩下几十天了,有些高中为了给学生鼓劲和减压,举行形形式式的校园活动。当中以盐城中学的雷人标语最为突出。对此,网友表示褒贬不一。
- 高三另类冲刺标语:不是高富帅滚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