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政策让高考改革蒙羞

所属专题: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来源:    要点:高考加分政策  
编辑点评: 高考公平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屡屡与钱权交易沾上关系的高考加分政策备受诟病,甚至有人直呼要取消高考加分政策。

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一项政策如高考政策那样牵动人心了。近日,北京的高考照顾政策又已经确定了,有10类考生的高考成绩可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6类考生可以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

高考公平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屡屡与钱权交易沾上关系的高考加分政策备受诟病,甚至有人直呼要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事实上,高考加分政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而且“经营”了这么多年,也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加分体系。只不过,即使有了完善的加分体系,但是一旦遭遇中国式的“造假”,高考加分政策也应该直面体系之外的制约因素,积极应对。遗憾的是,教育职能部门往往更加关心体系是否完善,而没有过多考虑中国式“造假”,这也是高考加分政策备受诟病的原因。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2011年曾认为高考加分很公平,应该按照规律来办事,该加的分要加,使一部分特长生获得差异性成长,“高考加分政策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而不是简单地取消。”此言一出,就被指不符合国情,“以目前的社会秩序和法治,可以做到合理加分的可能性几乎为0啊”。

其实,高考加分政策的是与非,教育职能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的争议,已经脱离了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强绑上了社会的诚信、公平,在这个层面争论高考加分政策的废存,结果永远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难分高下。

高考加分政策是国家为照顾特殊人群出台的高招政策,符合条件的高考考生可以在分数线以下按照规定的分值降低录取。而从执行的情况来看,这些人群往往就是优秀群体的代名词,当然不排除北京这次可以加分的“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但是更多是各类竞赛的获奖者。如果高考加分政策只是更好地照顾获奖者,使这部分学生能够获得如李小鲁所说的“使一部分特长生获得差异性成长”,那么,如今早已存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该唱怎样的戏?

高考加分政策已经让被教育职能部门誉为高考改革成功的标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蒙羞。

“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全国各地的中等学校组织的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综合素质评价来自于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测评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从2007年开始,教育职能部门标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就成为各地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问题是,这些年,到底有多少高校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了?今年,重庆也开始实施这项政策,可是,学生综合素质评测成能够成为2013重庆高考录取重要参考吗?

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的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那么它就有必要替代高考加分政策,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的发展,因为两者的目的几乎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既然已有一项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系,甚至这也是一项能够为高校录取到特长生而制订的政策,为什么教育职能部门还要死守备受争议的高考加分政策,而没有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寻找改革加分政策的突破口?这是另一个值得拷问的问题。

分数是高考公平的底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除分数之外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就可以在加分之外发现学生的特长。这时,就没有必要再担心取消加分政策之后会影响“一部分特长生获得差异性成长”。例如,在大家的分数都达到高考录取分数线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里的特长更显著,综合素质更好,就录取谁。既体现分数公平,又体现特长优先,何乐而不为?更为重要的是,以加分的形式来体现学生的优秀,还是分数至上的应试思维在作祟,正如一些人担心那样,当农村学生的优秀不能用分数来体现时,那么靠什么来证明他们的优秀?这时,教育职能部门标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恰恰能证明他们的优秀!

可惜,如今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远远没有体现出教育职能部门设计此评价体系的作用,让人感到诡异的是,即使体现不出其功能,但教育职能部门仍然把这一评价体系视为高考改革成功的典范。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有了一个可以衡量学生素质差异的学生综合评价,何必还要口口声声说取消不了加分政策?除了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只是形式上、理论上的成功外,几乎没有一点能够取代加分政策的理由。

高考加分政策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蒙羞。

>>点击查看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高考加分政策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