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权禁止女生穿短裙吗?

所属专题: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  来源:    要点:高考最新资讯  
编辑点评: 湖南女子学院对女生的着装又有了新规定,女生不仅出寝后不能穿拖鞋,也不能穿短裤,甚至不能穿不过膝盖的裙子。如果穿着这些学校禁止的着装,被遇到的将拍照出黄榜。对此,正方表示支持,反方则理性反对。那么,各位读者又是怎么看的呢?

学校自订校规算不算违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古今皆然,中外皆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弟子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校规,对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等做了详细规定。西方国家的学校也有校规,有些国家的校规也非常严格,例如韩国中学对学生仪表的要求非常严格。绝大部分中学都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而且对裤子长度、女生裙子长度都有明确规定。有的学校甚至还严格规定了学生所穿袜子、皮鞋的样式和颜色。各个学校对男生发型的限制就更严格了。比如,不许留长发、烫发和染发,有的学校还规定男生头发长度不能超过7公分、鬓角不能超过3公分等等。为了执行这些规定,校方经常对学生进行仪表检查。如果发现违反头发规定的学生,监督人员会当场给予罚站、打扫卫生等处罚,有的时候甚至干脆带到教室里强行剪短。古今中外的的校规其共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今天在我国,校规不但不可以弱化,相反,还必须强化。这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家庭规范、社会规范尤其是道德规范在不断弱化,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学校要通过校规建设为重建社会规范做出努力,为构建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发挥影响。问题是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校规呢?我觉得学校在制定校规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违法不违法?大多数人关心校规合法不合法,特别是有些调皮学生在违反校规受处罚时,往往会责问学校:你这个校规有什么法律依据吗?如果没有,学校处罚我就是违法。这样的责问是不成立的。校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法制定的,这是因为如果学生的行为违法了,就不是学校可以处理的了。校规主要是依据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制定的,因此,对于校规,我们首先要考查的是其有没有违法。纵观现行校规,多有违反法律法规之处,尤其是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私有财产权、隐私权以及申诉权等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广西柳州市南区某区民办中学校规规定,学生进校要搜身查行李,一经发现烟、打火机、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当场没收。这样一个本身就违法的校规,无论出发点如何,均不可取。
人性不人性?有学校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严防死守,全时空监控,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安全。这个口号反映出我们某些学校的管理不是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方便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学校在制定校规时一定要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琼海嘉积中学校规规定,每天6:45,快走或跑至操场,呼吸新鲜空气,作健身体操10分钟,按时大便一次。晚上9:30,作柔软体操,大便一次,刷牙,想一想一日所做的事或写日记。什么时候去厕所,哪是可以勉强得来的?这个校规就不够人性化。
谈到人性,我们还必须具体分析,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修养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社会人,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高等动物。猪想睡就睡,而人不行,因为人是理智的、有责任感的,是应该有所克制、有所取舍的。最近有人在批评“早恋标准”时说:“一个处在青春期发育的孩子,对异性产生某种好感是很自然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怀春’。禁止校园恋爱,不仅有悖科学常理,而且扼杀了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少年的自然需求,而这种自然需求当然要服从人的社会责任。而学校禁止早恋,不是扼杀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求,而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当下的责任,以及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因时不因时?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90后、00后的,时代不同,他们看重的是一种平等,一种被尊重。我们制定校规首先必须要走进90后,00后这一代的心理去,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未来的担当是什么,要解读他们的心理,解读他们的需求。学校的校规要取得成效,发挥教育效果就得因时制宜。清朝杭州万松书院“校规”规定:上课前,要先请老师,然后拜孔子、向教授作揖行礼、敬茶、击鼓后,方能开始听讲;课上完后,学生要再次敬茶、谢师、作揖,等老师退场,然后才能下课。万松书院的“校规”被当时岳麓书院等很多国内知名书院学习、借鉴。但这些校规今天行得通吗?郑州二七区张魏砦德全学校校规规定,上下课时小学生唱着《儿童团之歌》,手握红缨枪站岗值勤;学生偷钱学校开批判大会;老师学生都拿起《毛主席语录》,苦学“老三篇”;校园内被种上一片片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故意让学生抢苹果,体验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这些带有文革情节的校规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滑稽,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不得善终。
今天的校规要符合公民社会对人的要求,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要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友爱情怀;要赋予责任,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要重在引导,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校规制定要摸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层次的受教育者心态,更多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校规表述上应该少一些“禁止”、“不准”、“不许”,多一些“建议”、“提倡”、“允许”;内容上应该少一些教条、告诫、处罚,多一些理解、关注、宽容,应该把触角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要求延伸到心理、思想、情感各个领域,全面关注学生的喜好和状态。
可行不可行?校规,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在校师生的言行。校规的管理范围就是学校,管理对象是作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社会人,管理的内容是可见、可控的事,而不是思想和学生的私事。南京一初中校规规定,学生上课期间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中央电视台;生日不能跟同学过;不能使用电子产品,包括PSP、手机、电脑、MP3、MP4等。对于此类校规,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学校模糊了“校规”和“家规”的界限,对于学生个人行为,尤其是校外行为,自有社会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约束。“超出学校的管理范畴去干涉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个人空间,就是越权。”
接受不接受?校规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是要学生遵守的。只有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校规,学生才会心甘情愿的遵守。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校规呢?德国的教育专家约根·维尔克在应邀访问中国时介绍说,德国学校的校规都是由学生、家长、校方三方面推出代表,然后共同商讨决定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校规,而且因为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所制定的校规也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更加合理。
最近台湾有一则有关校规的新闻就证明了约根·维尔克的观点。中国新闻网4月29日报道,台北市私立静修女中学在早会期间不顾现场有男教官、男老师,要700多名女学生当场脱掉背心,检查内衣颜色,因为学校规定,不得穿深色内衣,这样的行为被媒体批评太粗暴。对此,有家长力挺学校,大部分学生也认为根本无所谓,因为这样的规定行之有年,全都经过学生、家长同意,遵守这样的校规,学生、家长觉得是天经地义的。
今天我们的很多校规是学校单方面的规定,虽然有很多校规,家长是理解和支持的,但学生不理解、不支持,因而学生就不愿意遵守,最后学校就强制学生遵守,从而造成一些悲剧。山东某校因剪发校规造成女生跳楼,我幷认为这个校规有问题,只是觉得这个学校在制定、执行校规的程序、方法上可能有些欠妥。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到底什么样的校规才是科学的?这应该要做具体分析。有些校规在社会看来是荒唐的,而在学校看来,却是有效的。就像“早恋标准”:“长期向异性提供金钱、物质诱惑”这条标准是一位家长要求的,备受嘲弄的“在操场上、通道,男女同学并肩散步”,则是该校多名“恋爱高手”建议的。因此对于校规,特别某些特殊校规,社会各界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同时,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校规的制定,而不是作为旁观者来看笑话,因为今天是学校的笑话,明天可能就是家庭的笑话、社会的笑话了。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高考最新资讯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