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深入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愁”就是“秋”下一“心”,自古以来愁与秋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们还记得那些以秋来表达愁情的诗句吗?
(范仲淹《渔家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同是写秋景,在景物的刻画上呈现不同的特征,在情感表达上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将再次来品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理解诗人的忧思与苦痛,同时能够很好的体会一下杜甫诗歌的风格。
(二)赏析:
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同学们来背诵一下?老师给大家起个头: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师对背诵作简单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出诗歌朗诵节奏问题。)
同学们的背诵很流利,但是老师发现,大家在对这首诗的节奏和情感的把握方面还不太到位,从你们的诵读中老师还感受不到诗人想要传达的那种深沉浓郁的“秋兴”秋思。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一一解决我们在这首诗的解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拿到一首诗,我们从哪入手?
——读诗先读题,因为诗题是诗歌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我们能否从这扇“窗”中窥探出诗的“心灵”来呢?
教师提问:何谓“秋兴”?
明确: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课文注释)。
“兴”是兴感之意,就是抒发感慨。那么,杜甫借助“秋”到底抒发了什么感慨呢?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本诗的颈联。
2、师生共同研读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深入理解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师问:“丛菊两开”中的“两开” 怎样理解?
生答: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课文注释)
②师问:那么由此可见,这里的“他日泪”是不是今天才产生的伤感之情?
生答:“不是。”
③师问:既然不是写作本诗时才有的伤感之情,那么这个“他日”具体指什么时间?
(此处学生如果不能答出来的话,引导学生看课文注解)
明确: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了两个秋天。这里的“他日”指杜甫离开成都、流寓夔州的这两年。
④师问:这两年诗人都看到了些什么?
明确:诗的前两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⑤师问:在这两联中,“巫山巫峡气萧森”是很好理解的:意思是说“巫山巫峡”呈现出一派萧瑟阴森之气。那么,“玉露凋伤枫树林”、“ 江间波浪兼天涌”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三句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呢?
(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凋伤”、“兼”和“接”这三个动词的使用效果)
问:“玉露凋伤枫树林”描写的主体是什么?
明确:第一句主要是写“玉露”。
问:“玉露”怎么样?(玉露发出一个什么动作?)
明确:它使枫树林凋伤。
问:“凋”怎么理解?“伤”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凋伤”不仅写出了“枫树林”的凋零,而且似乎我们还看到了“枫树林”因凋零而落下了感伤之泪。枫树林尚且如此,那人何以堪?
第三句主要是写“江间波浪”。
问:“江间波浪”怎么样?
明确:“兼天涌”。
问:怎样理解“兼天涌”?
明确:一个“兼”突出了波浪的汹涌的气势,竟然和天连在一起。
问:面对如此波涛,如果置身其中的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那么,此时的诗人会有什么感觉?
明确:此时的诗人身居一叶孤舟,摇摇欲坠,一种灭顶之灾的压力和恐惧会油然而生,这恰恰就是当时十分动乱社会给诗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问:第四句和第三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四句与第三句构成了对仗。
问:对仗的两句诗在描写的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会有所不同吗?
明确:没有。
问:那么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氛围是怎样的呢?
明确:萧森、悲壮、恐惧、无奈。
⑥小结:诗的前两联具体而深刻地描写了“玉露”、“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这些两年来给诗人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萧森悲壮的秋景,同时也具体而深刻地刻画出了“丛菊两开他日泪”所承载的具体的思想感情。
⑦师问:面对两年来所见萧森、悲壮之景勾起了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呢?
生答:故园之思。
师问:何以见得?
生答:“孤舟一系故园心。”
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孤舟一系故园心”这句诗?而要弄清这句诗的内涵首先必须明白 “系”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明确:这里的“系”字不能像我们课文注释中所说的“系舟上岸”,它就是“牵挂”之意,这里只能读“XI”,而不是“JI”。
正因为诗人身处孤舟之上,倍感孤独,加之前面所说的波浪滔天、风云接地营造的哀伤、凄苦、恐惧、无奈等情感氛围,自然而然勾起了他的故园之思。
师问:同学们再深入地思考一下,这里的“故园”是指哪里?诗人只是单纯的想家吗?
(生自由回答,学生如果领悟不够,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故园”指“长安”,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诗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考虑是否要补充相关材料来帮助理解——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十年的蹉跎,也只是获得了一个看管兵器、钥匙的八品小官。安史之乱发生后,被叛军俘获,历尽艰险逃脱,投奔肃宗,虽获得左拾遗一职,但终因新旧权贵斗争,被贬华州,而这一次离开竟是与长安的永别。诗人漂泊西南的这些日子无时无刻不心系长安。)
明确:这里的“故园心”还包涵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⑧师引导:杜甫被我们后世尊称为“诗圣”,何为“圣”?我们尊孔子为孔圣人,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治国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杜甫一生抑郁不得志,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始终把国家的忧患、人民的疾苦装在心中,把自身的遭遇“推己及人”,想到千千万万的百姓的处境。同学们一起来看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里那个词体现了杜甫将自身处境推及到千千万万百姓身上?
明确:“处处”。秋寒岁暮,游子思归,万家盼团圆。白帝城里家家户户赶制御寒的冬衣发出的急切的刀尺声和捣衣声,不正是对远方漂泊之人、戍边之人深深的思念吗?
⑨小结:经过刚才咱们共同的分析,诗的颈联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丛菊两开”承接了上两联所见之景,一个“孤舟一系”不仅勾起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家的担忧,而且也引发了诗人在尾联中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这种深沉、浓郁、复杂的感情正是那种伟大“诗圣”的境界,他人无可企及的境界。他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他把这种失望而不绝望,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对百姓的一份悲悯之情寓于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⑩问:那么你觉得杜甫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是一种怎样的风格,你能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吗?
——沉郁顿挫。所以同学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种沉郁顿挫,与诗人共鸣、为诗歌传声、为诗人代言。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尽量放慢节奏;第二,要运用好气息来表达深沉而浓郁的情感;第三,一定要有顿挫感,也就是要处理好轻重缓急。
3、同学们不妨都来试一试,咱们一起来揣摩揣摩诗情,看我们能不能读出诗人心中的那份深沉的忧思与苦痛?
(先让学生自读自品,教师随堂指导,请个别学生诵读,学生之间互评)
(三)诵读:
通过本课的重读,我们对杜甫这首诗情感的把握更深了一层,我们也基本把握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老师再为同学们将本诗范读一遍,请同学们再度品味一下,我们到底该怎样来诵读杜甫的诗歌?
(教师范读)
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大声朗诵这首诗,将杜甫心中的郁结传达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四、布置作业:
阅读杜甫的《旅夜书怀》完成两道习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思考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
古文高辨识度词汇汇总(完整版)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汇,上镜率颇高,却往往并不是文章的关键知识点,如果不了解这些词,在它们的干扰之下,阅读释义的思路就很容易跑偏。其实,这些词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只要了解清楚,以后无论在哪篇文章中遇到它,都能第一时间理解其含义。
- 他是胡歌的弟弟,是沙瑞金的儿子,更是爸妈的教育模板!
- 『向古人求知』班昭
- 『向古人求知』班婕妤
-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