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说明
本文虽是一篇距今颇为久远的文言文,但字词上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字词的理解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解决掉,课堂上再解答学生的疑难词句。课堂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孟子在这篇文章里所反映的“经世济民”也即“仁政”思想,以及作为战国时期著名演说辩论家的论辩技巧。在具体的课堂内容呈现方式上,以论辩技巧为主线,将孟子的“仁政”思想融入其中,以使课堂话题集中,线索清楚。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大家还记得吧?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弟子冉有和季路的对话,孔子在这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是什么?
生:修文德以来之。
师:还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团结稳定;“修文德”是达到上述目的重要手段。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
师: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集中反映孟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字词方面还有那些疑难,可以提出来。
生1:后半部分,大概意思能懂,翻译起来就很难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孝悌”又怎么解?
师: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谨庠序之教”,即认真(注重)推行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悌”之类的道理来教育人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指代老年人,老年人自己不用在路上背负东西,这是上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结果。
生:“王道之始”什么意思?
师:就是王道的开始。“王道”就是称王而用“仁”的手段,与“霸道”相对。
生:“然而不王者”怎么解释?
师:此处“王”应该读第四声,做动词,称王。
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什么意思?
师:“焉”“耳”“矣”都是语气词,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连用三个语气词。
师:我再来提一些。“树之以桑”中的“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的“发”,“王无罪岁”的“岁”,当作何解?
(师生讨论解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领会文章大意。
(学生齐读)
师: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梁惠王提了个什么问题?
生:讲了梁惠王治理国事的事情,他向孟子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师: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怎么说的?
生:用战争打了个比方,然后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师:“以五十步笑百步”也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生:“五十步”喻指梁惠王之政,“百步”喻指邻国之政。
师:但接下去孟子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是直接告诉梁惠王“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可见,孟子这一次的目的不仅仅是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的,那么还有什么目的呢?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
(生齐读)
师:这段文字里有几个标志性的句子,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有提示作用,大家能找出来吧?
生:第一句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二句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最后一句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师:很准确。大家看这几句话是讲一个什么问题?
生1:讲称王的事。
生2:应该是讲“王道”吧。
生3:从最后一句话看,应该是说怎样使百姓归附自己。
师:三个同学讲的都没错。这三句话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
生:王道。
师:可见,孟子在这里是要跟梁惠王宣讲“王道”思想。这样一来,如何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怎样让梁惠王接受自己的主张,是大有讲究的。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孟子的论辩技巧。
师:我们看,第二段里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以战喻”,孟子为什么“以战喻”?
生:因为梁惠王“好战”。
师:孟子对梁惠王的判断是“好战”。这里有一份资料,我们看孟子的判断是不是准确?
PPT:梁惠王大事记
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公元前361年,(从安邑)迁都至大梁。
前353年,侵赵:桂陵之战大败于齐(田忌、孙膑“围魏救赵”)。
前344年,正式加冕称王,召集诸侯会盟。
前342年,侵韩:马陵之战遭齐(田忌、孙膑“减灶诱敌”)重创。
前335年,邀请孟子讲治国之道。
(师补充说明梁惠王好大喜功、好武尚斗的“霸道”行径)
师:了解了梁惠王,我们可以判断,他问“何也”时的心理。他是知道“民不加多”的原因是,这是只不过是来责难孟子而已。孟子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根本不正面回答,而“以战喻”。我们看一组材料:
PPT: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消息,入汛以来遭受洪涝灾害的地区,目前正全力开展抗洪救灾,力争将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杨春光要求全市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抗洪救灾工作中,各县区、各单位要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医院和保障部门要积极做好抢救性的保障工作,开展送温暖活动;公安、武警、消防等部门要维护好社会秩序,减少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师:这是我从网上随意搜索到的两条消息,讲的都是2006年抗洪救灾的事。从这两条消息看,各地救灾的目的是什么?
生:减少老百姓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秩序,让人民安居乐业。
师:我们再看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行动,“尽心焉耳矣。”连用三个语气词,加强了语气,自我感觉良好。那么他施行这些政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为了让自己的子民加多。
师:人口加多的目的是什么?
生:好打仗。
师: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大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口的多寡。因为人口既是兵源的保证,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保证。可见,梁惠王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安定,而是为了自己称霸。而且,对付灾荒,移民移粟是表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生:不是。这是治表不治本。
师:能不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治表,什么是治本。
生:我们前一段时间进行逃生演练,是为了预防灾难事故的发生,这是治本。如果真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什么事故,时候在抢救弥补,就是治表。
师:所以说预防是第一的,是根本性的措施,而补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师:正是因为孟子看透了梁惠王,才有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之政与邻国之政并没有本质区别。由此可见,要辩服对手,首先要“洞察对手”(板书),这是重要的准备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师:除此之外,还需讲究“论辩技巧”(板书)。
师:看第2、3段文字。我们刚才说了,面对梁惠王刁难性问题,孟子很难回答。大家想想,为什么难以回答呢?
生:如果真的说心里话,梁惠王会很不高兴。
师:不高兴的结果就是谈话无法进行,谈话无法进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就没法没法跟梁惠王说了。所以这时就要讲究策略,即要让对方愿意听下去,不仅如此,还要让话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所以孟子用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作出回答。我们可以把这种策略概括为“引君入彀”(板书)。从结果来看,梁惠王有没有“入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梁惠王中了圈套,他回答说“不可,是亦走也”。
师:所以当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的时候,梁惠王也无话可说了。
师:在辩论的时候,策略非常重要,但还要注意语言自身的“逻辑力量”(板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会孟子语言的逻辑力量。(板书:逻辑力量)
师:我们知道,第4段文字有三句已经提示了文章层次与内容。现在我们把这三句话找出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谁来说说这几句话在表达上的区别。
生1:我注意到三句话里使用的虚词是不一样的:前两句用“也”和“者也”,后一句用了一个 “斯”字。第一句是肯定判断,第二句其实是一个双重否定的判断,第三句是一个推理。可见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
生2:这三句话在内容上一个比一个充满诱惑力。由“王道之始”到“王(称王)”再到“天下之民至焉”,展示了实现王道的一个发展过程和实行王道后的美好前景。
师:两个同学都分析得很精彩。一个从语气的角度,一个从内容的角度,而且用“充满诱惑”“美好前景”等词语,说明了孟子这几句话的巨大作用,让梁惠王心向往之。我们再看看局部的语言。大家齐读一段文字,从“不违农时”到“王道之始也”。
(生读)
师:这几句话内部有什么逻辑关系?
生:总的来说是从条件到结果的推理过程。
师:具体来说呢?
生:前面三句话的逻辑结构是一样的,前半句话是条件,后半句话是结果。接下去“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前两分句是条件,后一分句是结果。再接着又以“养生丧死无憾”为条件,推出“王道之始终”的结论。
师:分析得很好,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生:下面的第二层从“无亩之宅”到“未之有也”,逻辑结构跟它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语文学习就需要这样,要能举一反三。第二层的这几句话我们就不再分析了,大家可以课后去琢磨。这种推理的方式就叫做“连锁推理”(板书),其好处就是“环环相扣”(板书)。
师:论辩时为了使要阐明的道理生动形象,使论辩语言有充沛的气势,在语言上还要运用一些修辞,这就是语言技巧。大家看,孟子在这篇文字里,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技巧。
生:比喻和排比。
师:举例说明一下。
生: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一个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排比句有两个,就是刚才我们用来分析语逻辑的那几句话。
师:第一个比喻,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谁来说说第二个比喻的含义?
生:把“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比喻那些不施仁政造成民不聊生的统治者把责任推之于年成不好。
师:孟子在论辩中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我觉得除了上述技巧,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他的“精神力量”(板书)——“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PPT:“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师: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师:孟子的“浩然之气”代表的是正义,是道德。因为他关心的是老百姓,他的内心充满人文关怀。如“不违农时”主要是对统治者讲究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又如“养生丧死无憾”,也是关注百姓生活。“谨慎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关心的百姓的精神生活,这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容之一,即将“民本”思想。
PPT: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邦国的主权在民。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7、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师解说以上内容)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可以思考,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否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呢?大家思考以后形成文字,下一节课我们来交流。
-
古文高辨识度词汇汇总(完整版)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汇,上镜率颇高,却往往并不是文章的关键知识点,如果不了解这些词,在它们的干扰之下,阅读释义的思路就很容易跑偏。其实,这些词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只要了解清楚,以后无论在哪篇文章中遇到它,都能第一时间理解其含义。
- 他是胡歌的弟弟,是沙瑞金的儿子,更是爸妈的教育模板!
- 『向古人求知』班昭
- 『向古人求知』班婕妤
-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