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实录(2)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琵琶行教学实录  
编辑点评: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教学设想:本课除了课前播《春江花月夜》,几乎没有使用其他信息化手段,吟诵也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演绎,纯粹以品读来深入文本,回归读书的本质,重点训练学生们用契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读文情绪、传达作者的委婉情绪,达到心灵的共鸣。本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着时空和阅历的不可逾越的隔阂,所以从细节入手,抓住“秋月”的几次亮相,来捕捉作者微妙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琵琶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弦乐。昭君出塞手里抱的就是琵琶,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也有飞天反琵琶的图案。刚才我们听的一段乐曲就是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而今天我们要听听白居易老先生是怎么说琵琶曲的。评书大家刘兰芳说《岳家将》,单田芳说《七侠五义》,那都是酣畅淋漓,痛快之至,白居易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来读他的长诗《琵琶行》(并序)
二、讲序
序一般交代写作原由。白居易写《琵琶行》是因为听了琵琶曲。
问:琵琶曲是谁弹奏的?——琵琶女。琵琶女身世凄凉,可以想见她弹的曲子也会凄凉。
再问:白居易怎么会遇上琵琶女,听到琵琶曲的呢?——“送客湓浦口”(九江)
三问:白居易跑九江干吗?——“左迁”贬官降职。他在任谏官时,由于文人的耿直,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仕途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从古至今,文人失意,却因此写下不朽的诗篇。屈原为小人所害,留下了《离骚》;陶渊明向往自由不可得,幻造了《桃花源记》;李白辞别宫门,慨叹《行路难》;杜甫一生飘泊,痛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辛弃疾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千古流传的佳作均饱含着作者的郁闷之气,而白居易也正是抱着失意的郁闷,写出了《琵琶行》。古语云:言为心声。看来本文难逃一个“悲”字。
三、讲文
板书:地点——浔阳江头
时间——秋、夜
景物——枫叶、荻花、明月、江水
心境——凄清
点拨:秋天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显得萧索、冷清。柳永在秋天听见的是寒蝉凄切,马致远在秋天看见的是枯藤、老树、昏鸦,但秋天在有些文人的眼里却也呈一派奋发之气,毛泽东眼里的秋色是“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刘禹锡也曾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秋色或欢快或清寂皆因作者的心境不同,境由心生,何景显何情,眼中有凄清之景,心中难抑凄清之意。
在这瑟瑟秋风中,白居易又要送客远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师生齐诵)主客饯别,理当饮酒,“举酒欲饮无管弦”,只好喝闷酒,本来希冀一醉解千愁,无奈借酒消愁愁更愁,离别愈近,愁苦愈甚。在加上当时一轮孤月独映江心,银波荡漾,白茫茫一片,更觉冷寂。
——正在这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客俱惊。
问:一听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暗示什么?——琵琶曲不同凡响。
再问:琵琶女出场用了什么手法?——欲擒故纵,设置悬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点拨:要见琵琶女,颇费周折。作者“寻声暗问弹者谁”,(暗问是怕惊吓琵琶女,破坏美妙的音乐境界。)而琵琶女有什么反应呢?“琵琶声停欲语迟”,欲语还休。这更激起了主客的好奇。问:哪些动词可体现作者急欲一见的心理?——移、邀、添、回、呼、唤
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本来夜深时刻,浔阳江头有琵琶声已经很神秘了,而这位琵琶女的出场更增添了这种气氛。可以想象她“伤心人别有怀抱”
问:她弹的曲子怎么样呢?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曲为心声,曲子起音便有抑郁之气。再看她“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奏随意,技法熟练。
    弹奏的指法——拢、捻、抹、挑(灵活多变)
弹奏的内容——《霓裳》、《六幺》(京师名曲)插问:当时的浔阳是作者被贬官的处所,是偏僻的穷乡,这琵琶女如何会弹京师的流行曲呢?——又设一悬念。
穿插朗读文中集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文字,请学生考虑曲调有几层变化。运用了几种修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粗弦如夏日暴雨急打屋顶,气势如虹,细弦如一双密友在避人处低声细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粗细弦交相错杂,声音圆润清脆,曲调舒缓流畅。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曲调由轻忽婉转逐渐变得缓慢沉咽。直至“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里似乎给人一种错觉,琵琶曲大概结束了吧?其实不然,琵琶女略作停顿是因为心中积压了太多幽怨,一时不好诉说。
问:白居易了解琵琶女的心态吗?
分析:了解,有诗为证“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出于文人的敏感和文学素养以及对乐曲的领悟,他理解琵琶女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诉起。
但琵琶女心中的怨愤又不能不发,已如离弦之箭,冲将出来,于是突然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的琵琶声犹如随着突然爆裂的银瓶急泻而下的水流,又犹如沙场上冲出的铁甲骑兵,刀剑相击,呐喊声嘶杀声不绝,气势锐不可挡。这是琵琶曲演奏到了高潮,也是琵琶女内心感情到了沸点。
如同烟花绚烂过后即是沉寂,琵琶女的感情爆发过后又归于平静。“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干脆利落,戛然而止。
进一步思考:如果刚才琵琶女弹奏时激情洋溢,轰轰烈烈,可说一“热”,那么她弹奏完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可说一“冷”,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什么?
——展开联想,我们有时看了一出好戏,闭幕时会有短暂的静场,是因为看戏者入戏太深,一时忘了戏已结束。这里也是一样,四周的看客沉浸在琵琶女的音乐里还未回过神来,所以一片寂静,唯见秋水秋月。这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有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重点赏析:江还是那条浔阳江,月还是那轮月,这里的江月与第一小节里的“别时茫茫江浸月”所表达的感情又有何不同呢?
这里的江月渲染的是东船西舫的船客为琵琶曲所感染的程度之高,而第一小节中的江月渲染的是主客间的离别之情。所谓情随事迁,相同的景物带着不同的感情去品味就会不同。
最后问:深夜浔阳江头的一位琵琶女,弹的是名曲,技艺又如此高超,曲子里又蕴含着如此曲折复杂的感情,背后一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同学们想象,你们会为琵琶女设定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四、小结,附板书:
凄清之景——失意之情
 
月夜琵琶——曲折之心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其中的名句。思考为何“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记:这是我2000年首次参加语文优课比赛时的一堂审美课,那时已经暴露了点拨过多,课堂陷于繁琐的弊病,常常讲得兴起,就少了让学生们表现的机会。后来,我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然而还是会偶露马脚。
我以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传达的悲悯情绪,与千年之后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描述的与纺织女工的朴素友谊,实有共通之处。他们都是持有慈悲之气,能关注弱小的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有着救济苍生的崇高理想,很有人情味。

最新2024琵琶行教学实录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