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练习设计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张衡传  
编辑点评: 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参考答案

[基础牢固]

1、答案:C    剖析:C项中“都”读dū。

2、答案:D    剖析: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3、答案:C     剖析:C项中的“羞”与例句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答案:B     剖析:A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C项中“拜”不指调动官职;D项中《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答案:C    剖析: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6、答案:C    剖析:C项中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
7、答案:B    剖析:B项均为“用”。A项前者表比较,后者表范围、在……方面;C项前者为召,动词,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8、答案:B    剖析:B项中的“机巧”应翻译成“器械方面的巧思” 。
9、①于,介词。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10、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

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

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拓展运用]

1、答案:C    剖析:C项中樵:柴,名词。
2、答案:A    剖析:A项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项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项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项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3、答案:C    剖析: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4、(1)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2)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3)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答案:A   剖析:A项中的“凶”此处应解释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答案:D    剖析:D项中前句中的“以”相当于“用”;后句中的“以”相当于“凭”、“根据”,所以用法不一样。
7、答案: B   剖析:②的做法是桑怿为了寻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虽然他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处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举,但是本句重在“不使之知觉”的方式方法上。句③这是桑怿暗中探访并用语言将其说服的“仗义助人”的最后效果,不是“仗义肋人”的表现。句④中则是表现桑怿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的,而不是“仗义助人”的表现,故也不选。
 8、答案:C   剖析:C项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见桑怿虽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炼,也显得威仪大方,所以他说的话就好像不是出自一个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实上前面桑怿召里中少年所戒之言和对一位王姓少年所说的话看来,桑怿不仅不是一个言辞拙劣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大方之家,可见选择题中“拙于言辞”的说法是不对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也不一定要讲成“耻于见人,不够自信”,把它讲成桑怿因为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总是非常谦恭,认为自己和别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C项错误。

最新2024张衡传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