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1934年——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中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面对这样两种倾向,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刻不容缓。《拿来主义》应时代呼唤而生。本文与作者的《论“旧形式的采用”》,可以说是“姊妹篇”。
-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课文朗读
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图片素材
- 高中语文鲁迅《拿来主义》教案精选
-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
-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