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清元年(1206年),作者当时66岁。1204年,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出于某种目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调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前线。辛弃疾一上任,努力作好北伐准备,并且认真分析了北方的情况,认为蒙古已经崛起,金内部矛盾纷起,政权必乱必亡。但他又认为,南宋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并建议起用老将重臣,可是韩侂胄之流的抗金目的本来就不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只是一个幌子,自然不可能采用辛弃疾的意见,并且对他疑忌不满,于是借口一件小事,给他一个降职调离的处分,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南下已四十三年,一直遭到主和派的猜忌、排挤,现在又遭打击,他那一腔热血无处可洒,满腹才华无法施展,北伐抗金恢复大业的宏伟愿望彻底落空。因此他在被调离镇江时,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满腔热忱的《京口北固事怀古》,借古人事说自己梦。
-
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不读熟,教师就无从讲起。
- 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 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 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