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3)

 来源:    要点:高考语文复习冲刺  
编辑点评: 高考复习首先要从基础抓起,语文古文阅读理解首先要吃透的是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以下是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给大家参考。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最新2025高考语文复习冲刺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