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千分考复习之《美学》部分资料:第五章 艺术论(一)

所属专题: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  来源:    要点:自主招生美学  
编辑点评: 有人说高考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正可谓是一考定终身。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自主招生考,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们一个额外的机会来展现自身的才华。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自主招生考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二、基本理论

1.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所谓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他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而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a.抽象思维是对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现实关系的理性认识与概括,属认识论范畴;而意象思维对世界的掌握则主要不是认识,它通过想象、幻想、联想等方式创造一个虚构的、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超越、否定或提高现实,它当然包含某些认识因素,但主要不属认识论范畴,而属心理学范畴。

b.抽象思维运用的是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逻辑工具,以导向纯粹的理性,一般、普遍、抽象为其特征,排除了感性、个别、特殊、具体;意象思维则恰恰相反,始终以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意象运思为特征,它可以透过这些意象来呈现、暗示某种一般、普遍、抽象的观念,但一般不导向赤裸裸的纯粹的普遍理性概念。

c.抽象思维目的在求"真";意象思维目的则在求"美"。

d.抽象思维的成果是理性认识和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意象思维的成果则是它所创造的凝定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如自然界的花经过插花工艺转化成了精美的插花艺术品,房屋原本是用来居住的,在古代文人的设计下成了精巧的园林,原本不存在的园林艺术由此诞生,从而拓宽了艺术的领域。

3.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物质实在层

艺术品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因此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就构成了最基本的层次:物质实在层。这些物质材料和媒介并不等于艺术品的本体存在,仅仅是本体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或构成因素。

(2)形式符号层

物质实在层之上的是形式符号层。物质实在层是它的间接性物质存在,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因为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

形式符号层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3)意象世界层

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是意象世界层,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这是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审美意象虽然以物质实在层为基础,以形式符号层为指示,但它却是艺术品的一个更为高级、深入的层次。准确地说,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这意象也就是鉴赏中生成的审美对象。

可见,艺术的审美意象是作为其载体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引导鉴赏者进入审美状态后,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它是一种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只有当主体心理经历了一种从实在性向非实在性的飞跃,穿越了物理时空,才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意象。

(4)意境超验层

这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意象世界层是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艺术本体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层次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意味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

意境超验层次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艺术家对人生的体悟溶入到艺术品中,既表现了艺术家的人生境界又表现出一种非经验的意境。如在中国书画作品中的线条、形状,是艺术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而其中的气势则表现了一种意境。

如欣赏钢琴曲《命运》

必须有钢琴这样的物质存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钢琴演奏出的音符旋律组成了《命运》曲,这就是形式符号层。而创作者在《命运》曲中所蕴含的悲怆的崇高美意象就构成了意向世界层,这是我们可直接感受的。当我们在激动的心绪平息后,细细体会,感到命运的无常,人与名誉抗争的毅力,这就进入了意境超验层。四个层次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如下表),缺一不可,贯穿其中的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即通过艺术家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

↑  非现实┨

∣     ┖─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

∣     ┎─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

↑  现 实 ┨

∣     ┖─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

4.意象的结构

意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心理存在,是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辨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只是客观表象,而不是审美的"象";"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布满了意的线条构成了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

5.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生成并非是"意"与"象"的机械相加或拼凑,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意向和想象。

意向是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曲折折的融合,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是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

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向具有的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将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合、重组、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它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和思想、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

想象与意向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6.意象的主要类型

意象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可有四种类型:

(1)仿象

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在仿象中,"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2)兴象

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使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主要特点是"天然"、"隐蔽"。我国古典诗歌中赋、比、兴中的"兴",便是典型的创造兴象的方式。

(3)喻象

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如以梅、兰、竹、菊象征士大夫所标榜的洁身自好、清高自许、孤芳自赏的人格。

(4)抽象 指创造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为进一步理解意象的类型,可见下图:

意象的类型     主题与对象世界的关系

仿象            模仿

兴象            比兴

喻象            比喻

抽象            升华

7.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1) 虚拟性

虚拟性是一种非现实性。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它甚至可以表现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即使表现现实世界中已有的或可能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

(2) 感性

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题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3) 想象性

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生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 情感性

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的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它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这是意象与意境的一致性。

然而二者毕竟不属同一层次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说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范围较确定,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所以,境界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如道德、宗教、学术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9.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1) 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艺术品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先是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接受主体在对待艺术品这一精神产品时,在作品中意象的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 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娱乐、认识效应、道德教育、思想启迪等功能同时发生。贺拉斯所说的"寓教于乐",是指寓教育功能于审美功能中,通过审美功能的实现间接地实现教育功能。

(3)应当恢复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审美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遗忘、甚至有意贬低。如"文革"与"文革"前十七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艺术的审美功能遭到了曲解。虽然人们一般把艺术功能归结为认知、教育、审美三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而忽略审美功能;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艺术的政治宣传、教化功能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而审美的功能却被打入冷宫,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反对艺术的"唯美主义"或"艺术至上主义"。但在我国的艺术和审美实践中,忽视审美这种不良倾向根深蒂固,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应重视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作用。

 

>>点击查看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自主招生美学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