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编辑点评: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经常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一个题型,古代诗歌都有哪些常见的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又都有什么作用。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讲解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技巧,方便t同学们在语文复习备考时使用。

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是: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寓情于景。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绩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描写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2.衬托。衬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反衬手法中,我们尤其要关注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动衬静。

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虚和实(联想与想象)。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尤其是梦境更是虚写的重要方式。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又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

  6.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予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又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三、修辞方法

1、比喻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的作用:⑴使语言生动、形象;⑵是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的表现出来。

2、比拟

所谓比拟,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比拟的作用:⑴色彩鲜明;⑵描绘形象;⑶表意丰富。

3、借代

一种事物,不用其本来名称,而用另一种与之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避免词语重复,给人以新奇感,也易于产生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借代的作用:⑴使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⑵使语言具体形象,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⑶使语言简洁、精炼。

4、夸张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夸张的作用:⑴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⑵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⑶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对仗)

对偶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对偶又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正对)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林则徐。反对)

串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又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因为这种对偶行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又叫“流水对”。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对偶的作用:⑴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⑵具有音乐的美;⑶表意凝练,肃清酣畅。

6、设问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而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设问的作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7、反问

反问使用疑问语气表达相反的意义。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表达强烈感情,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效果。

8、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增强某种感情色彩,有意将诗歌中某些词语句加以重复使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叫反复。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拍的修辞效果。

9、对比(对照)

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10、通感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0、引用(用典)

在诗歌语言中,凡是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或别的诗文作品中语句,都叫引用辞格。引用的基本类型有:引用典故类、引用语句类、摘引原文词语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典故)

11、双关

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又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2、反语

反语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去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13、顶真(顶针、连环)

顶真(顶针、连环),就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最新2024高三语文复习资料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