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高校教育难满足就业需求

 来源:    要点:读书无用论  
编辑点评: 9月初,媒体报道,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位父亲有关“读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

“新读书无用论”背后折射的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是科学发展问题。反向倒推,当前社会环境下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少恰是学校教育、公民教育和家庭教育失语的综合表现,也与当事人缺乏科学学习和全面提升自我的经历相关。与公民旅游文明素养的缺乏、极端社会暴戾之气的蔓延、网络道德秩序和法律底线的丧失等问题相通之处在于,“读书无用论”的弥漫,也正是公民素养严重缺失的表现,背后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彰显。

因此,首先应承认,若不掌握面向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很难养活自己,更不要奢谈发展。其次,有一点应成共识:培养科学读书习惯,提高公民素养和人文情怀,以推动公民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系统的全民教育体系,而背后则需要制度的改良和观念的创新。

9月初,媒体报道,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位父亲有关“读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

随后,一项上万名网友参与的网络专题调查显示,7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有网友和媒体认为,新“读书无用论”观点正在卷土重来。读书真的没用么?上大学真是一项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的“失败”投资?经济社会越发展就越不需要读书学习?等等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读书无用论” 幽灵归来

调查显示,新一波“读书无用论”有向社会基层蔓延之势。从最新的成都父亲拒绝供女儿上大学事件,到之前媒体报道,“12岁男孩当婚礼主持人,母亲说只要有丰厚的收入,学习怎么样不重要”,再到“妈妈逼女儿休学参加红楼梦选秀,自称演丫环都值”之类新闻,都是这一心态的表现。

“读书无用论”并非新鲜论调。早在30多年前的“文革”期间就曾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引入时也曾流行。最近十年,随着市场经济日渐深入,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弊病日益显现,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这一论调卷土重来。

民众从投资角度衡量教育,得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现实中,子女教育成本的确在全面走高。以北京市为例,近期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的网贴引发热议。该排行榜显示,北京市生育成本是276万元,全国排名第一。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20年以上才能负担。生育成本中,教育投入约180万元,占总花费三分之二左右。该排行榜未必权威,但从引起的共鸣可以看出,大城市的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

大学教育费用涨速迅猛。新华社一项调查显示,大学学费10年上涨20倍,而同期国民收入增长不到4倍。另有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政协委员孙继业直言不讳,我国教育花费已“跻身世界学费最昂贵国家之列”。高昂教育成本之下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日益增多,就业日益艰难。2013年全国更是创纪录涌现699万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大学生薪金赶不上农民工,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问题显现。2013年《中国蓝皮书》中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报告称,约1/3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例子是,仅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读书学习也日趋“实用主义”,功利性阅读学习的倾向正悄然形成。

据新华网报道,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是课本教材和考试辅导类书籍。很多出版企业将这些实用类出版物作为重要利润点。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指出,这种功利性阅读的泛滥将成为国民阅读的“敌人”。

最新2024读书无用论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