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是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那晚有人枪杀了他妻子和她情人,他被指控谋杀,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
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能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长时间以来,安迪几乎不和任何人接触。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石锤,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查房,典狱长拿过了安迪的圣经,却没有翻开便递还给他,并告诉他“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可是典狱长没想到,那“救赎之道”真的就在其中。随后,他被派去当监狱的图书馆管理员
为了争取图书馆的图书更新,他每周写一封信,为图书馆的扩大而努力着,六年后,他实现了愿望。之后,他开始帮助道貌岸然的典狱长洗黑钱。并且为监狱其他狱警处理其他事项所需文件。
一名小偷因盗窃入狱,巧合的是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虚伪的狱长表面上答应了安迪,暗中却用计杀死了告诉他这个事实真相的Tommy(安迪在狱中的学生),因为他一方面不愿承认自己曾经的误判,另一方面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
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行动之前,他给瑞德留下了神秘的留言。安迪通过努力成功“越狱”,他的越狱工具就是那本圣经里面的“救赎之道”,那把小小的石锤。他领走了帮典狱长洗的那些钱,并且将典狱长贪污与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典狱长在案发后绝望自杀。
当瑞德获得假释后,他找到了安迪为他留下的礼物,并克服了假释后的心理危机,找到了安迪。两个朋友最终相遇。
《肖申克的救赎》是什么感动了我?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锲而不舍地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下水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被关押40年的瑞德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是瑞德看完安迪埋在大树下的信之后。激动而感慨万千的表情?是瑞德在去往德萨斯州•汉格堡路上的自述?
是这些,却又不止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渗入我们的思想。一点一滴地叙述,在不设防间直触内心深处。
自由,这几乎是人类的共同观点,。但是这条自由之路对于囚徒来说,却闲的那么艰难。首先,他们不具备拥有自由的资格。法律剥夺了他们的自由。而安迪在监狱里所做的,是让囚徒们意识到,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希望。体制化是可怕的腐蚀物,它让人没有自己的思想,成为机械的人,安迪从来没有屈服过,他想他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是自由的,最后,即使命运与他作对,法律毫无保障,但安迪还是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他成为了自己的上帝
友情,在肖申克的第40年,瑞德获得了假释,不知道被拒绝了多少次,瑞德对于这次的通过,已经没有喜悦,甚至有了和老布一样恐慌,支持他活下去获得新生的事安迪,或者说是友谊,他对安迪的诺言,在安迪当初曾告知他的地方,他真的发现了安迪留给他的东西,一些钱,一封信,以及,他们的梦想,泪水涌出了瑞德的眼眶,
“一个自由的人开始了漫长的旅程
伴随着未知的结局
我希望我能成功越过边界
我希望看见我的朋友,和他握手
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我梦中那般湛蓝
我希望…..”
希望,永远是在的,也许很近,也许很远,但是永远不要失去。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梦想的实现,相信并且行动,不论是自由抑或是其他,终会得到。
救赎,
《肖申克》故事里,有两个著名的悖论。“无罪者,有罪”和“有罪者,无罪”。
安迪冤狱20年,是“有罪者,无罪”。而他以越狱的方式获得自由,以私吞全部假账黑金的方式完成对自我的赔偿,则是“有罪者,无罪”
第一重救赎是原谅妻子。在狱中曾对瑞德发表过一番自省,他认为是自己太过于专注工作,忽略了妻子的感受,才导致她的出轨。第二重救赎是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安迪作为一个青年银行家,人中才俊的过往30年以一罪定终身儿宣告失败。然而在监狱这一机关人际关系的环境下,安迪却一步步重建自我价值,并升华了自我品格。第三重救赎是新生,安迪的新生,不不能单一认为就是挖通地道逃离肖申克。必须还包括他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法律漏洞,为典狱长的假账黑金凭空创造了一个虚拟身份,这个身份最终的落实提是回归到安迪自己。
我受到的鼓舞:
你可以被剥夺一切,但是如果你有智慧,才华,毅力,永不磨灭的希望和懂得去爱的心,那么在任何环境下,你都是不可战胜的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导演,华纳影业公司拍制。影片中的第一主角为蒂姆罗宾斯主演。第二主角由黑人影帝摩根弗里曼联手搭挡。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7)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