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鉴赏说明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其寓意是相当深刻的。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宝玉和少女们的人间乐园。这座花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及社会理想,它干净、闲雅、脱俗,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主子与丫鬟之间几乎忽略了等级差别。里面没有功名利禄等世俗愿望的干扰,也没有外面世界的污浊恶臭。在宝玉看来,只有在园子里才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女儿们才能永葆青春与清净。他希望这座花园能常驻人间,女儿们也永远不要离开这里。但是,大观园毕竟只是理想的存在,它依托于现实世界的外在形式,自然不能避免世俗的袭扰。大观园的最终命运,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核心所在。抄检大观园,是毁灭的开始,所以惊心动魄。
抄检的起因是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这可能是司棋与潘又安幽会时遗落在园里山石上的。这件东西是男欢女爱的象征,而园子里住的是未婚男女,所以才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尤其担心宝玉乱性,做出风流情事,坏了名声。尤其是当她听信了王善保家的挑拨,见到晴雯打扮得像个病西施时,就越发动怒,于是下令抄检。
在这次事件中,邢夫人未出场,却扮演了一个可耻的角色。王夫人一来就怀疑绣春囊是凤姐所遗,显系邢夫人暗示的结果。邢夫人与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妯娌间本有矛盾;与凤姐更是介蒂很深,常常互相拆台。邢夫人借机一石二鸟,是想让王夫人与凤姐姑侄俩难堪。她还派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不乱,最终导致了抄检。所以说,此情节反映了妯娌、婆媳间的矛盾。
王熙凤在此间扮演的角色值得注意。当她被冤枉时,侃侃而谈,以五条理由辩白,终获王夫人信任,反映出她的机敏。当她知道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用心时,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以此后的言谈举止就特别讲究分寸,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把难堪又还给了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一方。凤姐管家有年,深明利害,有此翻云覆雨手段,是合乎情理的。从抄检过程看,凤姐只是奉命行事,并无故意加害于园中人的用心。她为晴雯、紫鹃、入画等说情,更可看出她的心是向着大观园的。由于后四十回掉包计的影响,凤姐与黛玉的关系常被误解,这是应当分辨明白的。
对于抄检事件本身,园中主人的表现,作者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两姐妹的反应。探春反应激烈,持坚决对抗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辞严,眼光敏锐,头脑清楚。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惜春年幼执拗,始则惧怕,继则撵入画,与探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丫鬟,主要写了晴雯、入画、司棋等的反应。晴雯最无辜,却先遭谗陷,被王夫人痛骂,所以抄检之夜她的态度也最激烈。她兜箱底倒物的举动,突出表现了她内心的愤怒与火爆性情。然而,结果对她十分不利,在七十八回,她成了抄检的最大受害者。晴雯的命运,集中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大家庭家长们的刻薄无情。入画被撵事出有因,衬托出惜春冷面冷心的特点。司棋完全是邢王两派家庭矛盾的牺牲品,但她无所畏惧,且毫无羞愧之意,可见她与表弟潘又安的相爱是出于真心的,她的性格也是泼辣大胆的。因此她的行为虽有失检点,其悲剧命运却也同样值得寄予深深的同情。
从艺术上看,这段情节颇为曲折。事件的发生极为突兀,王夫人的怒气令人摸不着头脑。接着写凤姐的辩解与谋划,事情得以平息。不料,王善保家的又来挑拨是非,王夫人立即叫来晴雯呵斥,情势急转直下。抄检时由南至北,开始平淡无事,忽写探春大义凛然,最后以王善保家的打嘴现世作结,可以说波澜起伏,变幻不定,文情非常活泼生动。
借事写人,是曹写芹一贯的艺术追求。通过抄检大观园一事,作者描写了众人不同的反应,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也刻画了人物的鲜明性格。王夫人缺乏心计,耳软面硬;凤姐精明干练,老于世故;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没有眼色;探春刚毅果敢,明辨是非;晴雯脾气刚烈,司棋敢作敢当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解题指导
一、主要矛盾有:①以邢王二夫人代表的妯娌矛盾,以邢凤代表的婆媳矛盾,以凤姐与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主奴矛盾以及以王夫人与晴雯为代表的另类主奴矛盾,还有王善保家的与晴雯为代表的奴仆间的矛盾等。
二、要点见“课文鉴赏说明”。应引导学生以具体事例说明人物性格,其中凤姐形象比较复杂,应细心体会,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回答此问题应分两部分,一是前奏的铺垫,二是抄检的整个经过。特别应当注意,这些情节固然起伏动人,但更是合理自然的。作者因事写人,借人行事,中心意图还是表现人物形象。
四、理解探春这句话,应着眼于家庭矛盾,其哲理意义可从内外因关系来说明。
五、(从略)
●教学建议
一、大观园的寓意是把握这篇课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文中各种矛盾都是围绕着园内园外人物思想矛盾展开的。教师应向学生简介大观园在书中的作用与意义,也可组织讨论。
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含蓄,如文中对王夫人似褒实贬就是一例,应让学生有所体会。另外,后四十回故事往往影响了人物形象的意义,凤姐是一显例。因此,要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把握人物形象,避免概念化、脸谱化。
三、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第二十三回宝玉和诸女儿入园的描写,对比繁华与凄凉的不同气氛。
●有关资料
一、《抄检大观园》评说(王蒙)
前四十回与其后四十回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详写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冬秋春夏,较少重大事件。金钏跳井,尤氏自尽等虽属人命关天,毕竟人微命贱,不影响贾府的整体荣华富贵安乐享受局面。前八十回中大场面大冲突主要两件,一是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即宝玉挨打;一是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出自雪芹手笔的是前八十回。这八十回中自前四十回到此后的四十回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甚至可以叫作转变。前四十回宝玉还在童稚未褪的时期,不仅闹学堂(第九回)是孩子气,他与秦可卿、花袭人、秦钟间的苟苟且且也流露着未省世事的天真。他与黛玉的关系套用马克思主义讲工人运动的术语叫作还处于“自在”的阶段。王熙凤正在崭露头角,协理宁国府也好,弄权铁槛寺也好,所向披靡,势如上午近午的太阳。再加上此书开始时候关于石头、关于木石前盟、关于太虚幻境与金陵十二钗套曲,以及关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等的描写,使前四十回具有一种开篇景象,“创世”喜悦,给读者以一种“乐莫乐兮新相知”的清新感至少是好奇心。
这四十回中也有一些严肃的与沉重的东西。甄士隐女儿的失散、家道的衰微是痛苦的,却毕竟是相当概念的,它预示了贾府的盛极而衰、色极而空的走向,却远远没有足够感人的生活、形象与情愫。秦可卿死前的托梦十分要紧,但也与冷子兴的“演说”一样,指出问题,忠言逆耳,却毕竟提得太早,又在梦中,打动不了谁,贾府的人们正陶醉于自身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的清醒的辩证法刺不痛也救不转贾家一个又一个虚骄浑噩的“乌眼鸡”式的灵魂。而作者的曲笔绕开了围绕着可卿之死的丑闻,并进而以耻为荣,以悲为喜,渲染了丧事的排场及宝玉路谒北静王的宠遇──贾宝玉恐怕还有曹雪芹的未能免俗的沾沾自喜在谒北静王的一刻跃然纸上,真实得很。
使宝玉自惭形秽的秦钟,秀美则秀美矣,其行事甚至其死亡写得如同一只猴子。宝黛钗的三角关系虽然麻烦却不乏稚趣。宝玉参禅、参“南华经”,一捅就破,轻如鸿毛,为生命(存在)所不难承受。袭人娇嗔,平儿软语,晴雯撕扇,龄官画蔷,众女儿活动于自己的领域及性格的规定性中,虽非游刃有余,绝不捉襟见肘,实乃差强人意。只有金钏之死如晴空霹雳,利剑穿心,令人惊恐震动于贾府平平常常乃至和和气气外表下的司空见惯的残酷。恰恰是这一事件造成了宝玉的被贾环所谗。宝玉冤枉地却是绝对事出有因地成为贾政惩戒的罪人,成为贾政维护正统礼教羽箭的理所当然的靶子。宝玉挨打是前四十回的高潮,是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是贾政回天无力,贾府后继无人的一个象征性的却也是斩钉截铁的结论。
此后四十回柳暗花凋又一悲,大观园才修起来立起来,迅速地走向破败、支离、衰微。挨打以后宝玉大了,与黛玉的感情在赠帕题诗之后已经得到了确认与默许,可以说宝黛之盟已经确立,他们的爱情已由“自在”进入“自为”,再闹误会口角也已经带有血泪生死的严重性质。凤姐泼醋混战也好,大闹宁国府也好,效戏彩斑衣也好,虽然皆胜,却也一次又一次地付出了代价,渐露不支。晴雯补裘,平儿掩镯,勇而力尽,善而未功,读者旁“观”,便觉不是滋味。各种矛盾,更是洋洋洒洒而来,嗔莺咤燕,尴尬人事(贾赦讨鸳鸯碰壁),薛蟠遭打,嫌隙偏生(邢夫人找碴整王熙凤),加上茉莉蔷薇、玫瑰茯苓的混战与“红楼二尤”的横空楔入,按下葫芦起了瓢,奴才们互不相让,主子们各怀鬼胎,使宝玉及众姐妹的吟诗行乐似乎是行进在火山脚下乃至火山口上。“创世”早已完结,新朋渐成旧友,“上帝”把人造出来之后,人想要做的是享福,实际做的却是厮斗。明枪暗箭,战云密布,以斗争福,以斗卫福,却又以斗破坏了他们主奴人等相属相悖却又相通相成的“福”。于是乎在这四十回即八十回快要结束的时候出现了抄检大观园的不可思议的凶险事件,成为这四十回而且我要说是全书的高潮,成为各种矛盾的一大汇集,成为八十回曹着《红楼梦》的事实上的结局。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后,七十五回“异兆悲音”,七十六回“凄清”“寂寞”,七十七回晴雯夭亡,七十八回“杜撰芙蓉诔”,都可以作为抄检大观园的余波来读。七十九、八十两回写夏金桂、香菱、迎春诸事,另表一枝,虽仍属十二钗的故事,却已只见骨头不见肉,其艺术水准更像高鹗续作的另外四十回了。
探春的历史性评价
对待“抄检大观园”,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虑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是探春。人们熟知的探春的下面一段话,上纲之高,令人咋舌: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好一个探春,果然如五十五回王熙凤对她的评价:“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她的“利害”(即厉害)表现在第一,她是把抄检大观园这件事作为走向“一败涂地”的必然结局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凶险的征兆,一个终于被(锦衣府)抄家的事前的预演来看待的,叫作“渐渐的来了”。什么来了?一切厄运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和各种事件来了。第二,从某种意义上说,探春认为,这种预演,这种自己抄即“自杀自灭”,比被抄即“外头杀来”更可怕,更能致己于死命。因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也就是说,抄检大观园事件中,蕴藏了致贾氏家族于一败涂地的一切危机,一切病灶。
单从小说文本来看,探春这一段话略显突兀,因为此前的文字未能表现探春姑娘对于贾府的兴衰荣辱浮沉治乱命运的整体性思考。探春在与宝钗、李纨联合执政、三套马车、兴利除弊之时,似乎也还兴致勃勃,方能与宝钗一面讨论俗务利弊,一面引经据典地逗嘴(五十六回)。其次,像顶住赵姨娘的压力,维护自己的主子身份,以及在贾赦欲收鸳鸯为妾触怒了贾母时,挺身而出为王夫人辩护等事上,探春的表现都是积极的与有为的,远没有这样愤激绝望。为何别人未见大声疾呼地反对抄检,独独探春这样“言重”呢?这里也可能有作者未及写出的因素;如我们可以设想,探春在联合执政一段以后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忧愤得更广,我们还可以设想探春毕竟还是少女,容易冲动,自尊心备受“抄检”的伤害,因而言重了。但更为合乎逻辑的是:第一,这样深刻的论断决非探春冲口而出,她早有感受早有忧思,不过此前未及一一写出罢了。第二,更重要的是,这样深刻的论断实出自曹氏雪芹之口,没有过来人的清醒与犀利,很难说出那一段话来。通过自己的人物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是小说家包括伟大而且客观如曹氏者很难抵挡的诱惑,对这样的现象很难一概抹杀,这大概也是文无定法之一例。好在这话由探春说出,也还算“基本属实”,没有违背她的身份与性格。
但不论如何,探春的那一段话已是对“抄检大观园”的不移之论,一针见血,精彩确当,直捣要害,字字千钧。
阴差阳错十四卦
抄检大观园的缘起与始末,只有阴差阳错四个字可以讲得贴切。第一,赵姨娘为贾环讨彩霞事去求贾政,趁机汇报了宝玉已“有了”一个丫头(当指袭人)“二年了”。如此这般略去赵姨娘与贾政之私一段,赵姨娘房内丫环小鹊跑到怡红院报信:“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此段虽然惜墨如金,赵姨娘与宝玉的矛盾,赵姨娘在贾政面前“点”宝玉的“眼药”得手之势已出。第二步,宝玉临阵磨枪温书,内心其实“深恶此道”,晴雯建议宝玉装病蒙混过关,宝玉与贾政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再次突出。第三,金星玻璃即芳官报告“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了”,晴雯为制造宝玉唬病了的舆论强调此事的严重性,并斥“睡花了眼出去,风摇的树枝儿,错认作人了”之说为“放诌屁”,只准小事化大,无事化有,不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从而惊动了王夫人、贾母──晴雯何尝料到,她将成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她制造出来的紧张空气的受害者?第四步,贾母从而论述:“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每天只是“吃两口”“睡一觉”“顽一回”,自称“老废物”,生来“享福”(均见三十九回)的“老寿星”贾母,突然发此恶言,却原来享福的人对服务的人全不信任,主奴阶级矛盾,从来就难以调和。众姐妹“都默无所答”,独探春汇报揭发了下人们设赌与争斗相打之情。贾母就此引申:“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趁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做不出来。”既如此保不住不如此,就免不得更加如此如此,导致“何等事做不出来”,这种从苍蝇的前提得出大象的结论来的独特推导逻辑(或反逻辑),在我国也算“传”之长远而且普及的“统”,从正心诚意推导到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遵循的便是这种逻辑。探春的积极汇报导致了令探春痛心疾首的“自杀自灭”,真是动辄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探春听说,便默然归坐”,她也老实了。第五步,林之孝家的不敢怠慢徇私,“忙至园内传齐人,一一盘查……终不免水落石出”,查出二十多个“赌犯”,其中三个为首的,两个是林之孝的两姨亲家──又是走向反面。另一个是迎春乳母。搞得大家无趣,叫作全都灰溜溜的。此事暴露了围绕迎春的诸种矛盾,特别是迎春之软弱与邢夫人对迎、探春所受待遇“不公”之不服气与邢夫人就此事对贾琏、凤姐之不满。邢夫人到迎春面前露骨挑动,矛头直指贾府的“大拿”凤姐及其夫贾琏,暴露出的矛盾就更带有根本的性质了,它牵扯到贾府主要是荣府的管理大权谁属的问题,也牵扯到贾赦贾政两房之间的矛盾。凡此种种,大体上从宝玉装病开始,引起了大观园气候的恶化,构成了抄检的前提性的气氛与背景。第六,所以,邢夫人自傻大姐处“缴获”了绣春囊,也就是得到了向凤姐的管理权、向贾政王夫人的优势、向贾母对贾政一支的偏宠挑战的炮弹。第七,邢夫人的不忿影响了迎春乳母的子媳,于是爆发了此子媳与绣橘后来加上司棋的口角,扯出了迎春的财政亏空麻烦,主子间的矛盾演化成奴仆间的矛盾,这也是必然规律。之后探春、平儿(并代表凤姐)介入,宝玉欲为柳家媳妇之妹讨情而未能,事情更成为一团乱麻。还没抄家,天下已经大乱。同时,中间插了一段邢夫人要挟贾琏为她迁挪二百两银子,并点出“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的秘密,使邢夫人向贾府主流派贾母—王夫人—凤姐挑战的形势更加明显和紧张,凤姐与平儿猜疑一通,不得要领,说明凤姐至少在此事上陷于被动招架的地步了。第八,邢夫人派亲信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封了送给王夫人,将王夫人的军。素日“遮天盖日”“赫赫扬扬”(邢夫人语)的王熙凤成了嫌疑犯,只剩下跪在王夫人面前申诉辩诬的份儿。王夫人亲自出马抓“勘察”,有意识地安排王善保家的作搜检的先锋大将,凤姐跟着走成了陪同,说明大观园的管理秩序权力秩序出现了异常情势。第九,王善保家的趁机打晴雯的小报告,使与绣春囊毫无瓜葛的晴雯成为此次整饬风纪的行动的第一个打击重点,直至被逐、屈死。这既反映了晴雯急躁任性,关系学上有问题,更衬出了王善保家的之流对得宠的漂亮丫头的嫉恨已久及袭人的早期铺垫的效应、袭人麝月做人路线的胜利。
晚饭后搜检开始,第十,王善保家的一马当先,“请了凤姐入园”,首先一个遭遇战是在怡红院与晴雯进行了面对面的战斗。第十一,凤姐提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薛宝钗的处处设防,“一进角门……便命婆子将门锁上”(六十二回)的必要性、有效性即不战而胜的优越性显现出来了。第十二,王善保家的自取其辱,挨了探春一个耳光,又被待书抢白一顿,平儿解劝,凤姐服侍探春睡下。她们身为抄检队的成员,又一直是管事的,实际却站在抄检的对立面,看抄检最卖力最冲杀的王善保家的笑话,这种现象着实微妙。第十三,在惜春家发现了入画的藏物,入画虽有小疵,并无大过,抄检队并未怎样,惜春却一味逐之。惜春的洁身自好的另一面竟是如此残酷、自私、不近情理,也令人瘆得很,原来恶行不一定全部出自恶人,惜春不是恶人,王夫人也不是恶人,但她们的恶行仍然令人触目惊心。而后,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王善保家的一行搜检大观园的最大战果是破获了她自己的外孙女儿司棋箱中藏放的男人用品,暴露了司棋与其表弟的私情。凤姐与凤姐手下的周瑞家的趁机对之狠狠奚落一番,算是凤姐等于此次占下风头的事件中唯一的一点反击。王善保家的自打嘴巴,“只恨没地缝儿钻了进去”。
第十四,绣春囊或同类“淫秽物品”的窝主并没有查出,搜检的这一起因似乎被忘在了一边。毫无牵连完全无辜的晴雯、芳官被逐(回家或出家),虽有小疵但完全与此次搜检重点无涉的司棋特别是入画也落了个被逐的下场。
搜检大观园的前后与过程就是这样错综复杂纵横交叉,像个八卦(更正确地说是以上的十四卦)阵,而作者写得这样头绪分明,入情入理,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了大观园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混战,写出了这么多人物的各自的音容怒貌、外表内心,与他们之间的利害恩怨友敌真伪。《红楼梦》写到这里,确实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极致,已经写不下去、写下去也超越不过去了。这样的手笔,这样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当令那些把生活简单化、“小儿科”化的小说家、评论家愧死!
王夫人之惑
很明显,搜检大观园的主导人物是王夫人。一向很有身份、很有“派”又很有修养的王夫人在绣春囊事件上如此紧张激动,如此凶恶反常,不是没有原因。其一,她受到邢夫人的压力。贾赦为兄,贾政为弟,按道理贾赦应该处处占先。但实际上贾赦邢夫人在荣府处于靠边站的地位。可能是由于贾赦没出息,可能是由于邢夫人没背景(即娘家没势力,从“傻大舅”的行止似可看出邢家的低水平),也可能是由于贾母不喜欢贾赦,或三者兼而有之、三者互为因果;反正荣府的主流派是贾母──王夫人(贾政)──王熙凤(贾琏)。王熙凤虽为贾赦儿媳,但贾琏并非邢夫人所出,而熙凤又是王夫人内侄女,故仍属这一条线。荣府主流派与靠边派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大家都对之警惕。所以贾赦讲父母偏心的笑话立即引起贾母的多心与不快。贾赦讨鸳鸯而不得,虽王熙凤闪转腾挪,极尽打太极拳之能事,最后老羞成怒的贾赦邢夫人仍然把账算到主流派身上,遂借口扇子事件向贾琏发火,“不知拿什么混打一顿,脸上打坏了两处”(四十八回),邢夫人又忿忿把王熙凤抢白一顿,叫作“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七十一回),甚至使强人凤姐也“灰心转悲,滚下泪来”。如此等等,王夫人何能独无知觉?王夫人为维护表面上的孝悌齐家、兄弟妯娌之道,就更要尊重邢夫人,要多多让步,何况这次与为贾赦讨鸳鸯不同,邢夫人抓住了“赃证”绣春囊,占了上风头!
其次,王夫人一直受到自己的心病的压力。自从宝玉挨打后,袭人向她打了小报告,这块心病就一直占据着她。大伯子(赦)侄子(珍、琏)侄孙(蓉)外甥(薛蟠)的事她可以不管,贾宝玉的生长环境问题事关贾府的前途和她与贾政的晚年命运,她是放在心上的。仕途经济的事有贾政乃至有宝钗湘云袭人向宝玉进言管束,上学的事她也可以基本不问,宝玉的环境净化她要狠抓。宝玉的“下流痴病”可以不管,少女丫头中的“妖精”那是除恶务尽、必须肃清的。万恶淫为首,封建道德的精髓在于反淫防淫,并且只限女性之淫。女性反女性之淫比男性还要激烈,这是有弗洛依德的依据的。王夫人说:“……袭人麝月,这两个笨笨的倒好……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指晴雯)勾引坏了,那还了得!”(七十四回)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她的价值观念,什么轻,什么重,什么(笨笨的)好,什么最嫌(“都没晴雯生得好”),什么要管,什么不管,清清楚楚。王夫人的这种“最嫌”心情,这种“义愤”,充满了道德责任、家族责任感,她是自以为正气凛然的。
这样,收到邢夫人的“战表”“密件”──封好了的绣春囊以后,王夫人紧张得出奇。她喝令“平儿出去”,把素日众人喜爱怜惜尊重的平儿的脸面丢到一边,把平儿赶回奴才堆中,立即造成了非常气氛。开始审问凤姐,“泪如雨下,颤声说道”,真是如丧考妣,如临大敌,一副大难临头的真情实感。王夫人的道德意识,也实在够强烈了!真像是查清了绣春囊,就可以令贾府家泰人和,富贵万年!
此后王夫人的举措有两点最为失常。一是她重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用实际上牺牲王熙凤的权威与荣府的正常运行秩序的方法向邢夫人让步,采纳了突然袭击,强行搜检这一非常措施方案,大大败坏了毒化了大观园的安乐气氛,造成了行政管理上、心理上的失调。二是她亲自出马,处理从审讯凤姐、到组织搜检、一直到晴雯等丫环的去留这些具体问题,改变了她一向高高在上,全权委托与信任凤姐去办事的状况。她可能以为这样亲自动手才能加强搜检行动的威势,其实她比凤姐更不熟悉情况,更主观刚愎,凭一点先入为主的印象办事,搞得更是一塌糊涂。而且,这样做就更少回旋余地。
我国长期以来逻辑学不甚发达,人们讲话思考不按形式逻辑的起码规则。王夫人先断言绣春囊是贾琏夫妇的,理由是:“……女孩子们是从那里得来?自然是琏儿不长进下流种子那里弄来,你们又和气……”又反证曰:“……除了你们小夫小妻,余者老婆子们,要这个何用?”言之凿凿,连“你们和气”也成了有罪推定的论据。幸亏凤姐铁嘴钢牙,思路清楚,据理力申,“依炕沿双膝跪下,含泪诉道”,讲了五条理由,显然比王夫人的论断更讲逻辑。王夫人一听,叫作“大近情理”,便改了口说:“我也知道你是大家小姐出身,焉得轻薄至此?不过我气急了,拿了话激你……”又没主见,又常有理,实质仍是被邢夫人“将”昏了头,被绣春囊一个淫字吓酥了胆,自称是“气了个死”。这样沉不住气,动辄丧失理智,由她来管事,实不如精明强干的王熙凤。及至王善保家的走来,先谗晴雯,与王夫人一拍即合。从人事上看,王善保家的属邢夫人一系,与王夫人并非一宗;从观念上,却能共鸣。王善保家的献搜检之策,道理是“想来谁有这个(绣春囊),断不单只有这个……那时翻出别的来,自然这个是他的”,一口一个“自然”,语言与王夫人一致,逻辑之荒唐也与王夫人不相轩轾。果然王夫人应曰:“这话倒是。若不如此,断不能清的清,白的白。”又出来个“断”字,二人一个腔调,实在是难姊难妹,一样的水平。只是王夫人是主子,而且是大主子,才没挨上探春的嘴巴。
综观全过程,王夫人的表现可称“情况不明决心大,办法不多脾气恶”!于是先传晴雯,一见晴雯的样子便兜头盖脸一阵恶言。作者解释道:“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今既真怒火攻心……”词语上虽然尽量美化软化淡化,仍显现出王夫人的特点。什么“天真烂漫,出于心臆”,换句话说,王夫人一无经验,二无头脑,三无手段,只不过跟着感觉走,乱发脾气,语言讹诈,以势压人。折腾了个天翻地覆,仍然是不清不白,要查的一个没查到,信用袭人而迫害晴雯,更是颠倒黑白,蒙在鼓里。她大概至死也不知道袭人如何与宝玉“同领警幻所训之事”,真是又可笑又可气又可怜。
王熙凤的角色
王熙凤在搜检中扮演的角色值得评说。她精明强悍,两面三刀,“脸酸心硬”,“杀伐决断”(十三回),实际上是贾府特别是荣府的栋梁之材,铁腕人物。探春也厉害,毕竟是姑娘家,将成为人家的人,又是庶出,理事时既有临时意识又常有后院失火,赵姨娘混闹的干扰。宝钗只是亲戚,志在独善、保身,无意支撑大厦。其余(包括贾母、贾政、王夫人、也包括宝玉),从理家治事的观点看,说穿了都是废物,寄生虫,或干脆是挖墙角的害虫。当然,王熙凤也有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弄权玩术,仗势欺人,盛气凌人直至伤天害理的种种恶德恶行。她积怨甚多,不留余地,内内外外欠了不少的账,以至最后锦衣府抄家时,贾家许多罪状与她有关。但毕竟她是惟一的一直掌着权、用着权,也会掌权,会用权,能把一个大家族上上下下、主主奴奴玩转了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族的行政管理,她一直还是胜任的,她甚至还有余力向东府“智力输出”呢,舍王熙凤还有谁能扮演这个运转枢纽的角色?除了暂时的探春、宝钗、李纨三套马车执政,而且这个执政也是由于得到了凤姐—平儿主奴的大力支持与谦恭谨让才有可能出台,谁能代替凤姐的管理组织?凤姐一病就一团乱,王夫人一介入就一团大乱,正是从反面证明了王熙凤的价值。
当然,王熙凤又有无法解救的弱点。概括起来,叫做有权无势,有才无德,有聪明无智慧,有宠无戴。
有权无势是说,王熙凤虽然最有实权最能管事,但从身份上地位上看,她当然远远不处在宝塔式的封建家族体制的顶端。贾母、赦、政、邢、王夫人,甚至贾琏从理论上说都是她的上司。权与势的分离使她不可能做更长远更宏大的战略性思考,使她不可能真正对家族对家史负责,使她也免不掉得捞一把且捞一把的临时性、“雇佣”性、盲目性的心态,而有势的某些人,不熟悉情况,又缺乏具体管理、具体办事的经验,只知一味地讲享受、讲排场、安富尊荣,而又勾心斗角、“生事”。这种权与势的分离,实是贾家由盛而衰的一个原因,一个契机。
尤其严重的是,有权无势或多权少势的结果是,一旦发生非常事件──如捡到绣春囊,她就可以降为“催拨儿”(跟班),甚至成为有势者王夫人的审查对象。这造成了贾府管理秩序的不稳定,也造成了王熙凤对自己的命运的掌握不住。
有才无德不必多说,树敌太多,用心太过,最后“力绌失人心”(一一〇回)是必然的。
有聪明无智慧应归咎于她的文化水平不高,她一味逞强,其实多是小聪明,小苛刻。如玫瑰露茯苓霜事件中她提出“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只叫他们垫着瓷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也别给吃……”水平境界手段都低而又不计后果,有失大家风度,幸得平儿匡正才未成为事实。其实,她这种一人一事有问题便普遍折腾的做法,与搜检大观园的路子完全一致。当然,她能尊重平儿,以及尊重探春宝钗,也说明了她的慧眼识英雄,惺惺惜惺惺。
换一个角度看,宝钗等比她文化高,处事厚道周全,却只是自顾自,她们可肯投入?可愿负责?连平儿的“鸽派”言行也是既有为凤姐“补台”的一面,又有另树自己的形象、背着凤姐买好、实际上更加丑化了凤姐的形象的一面。
有宠无戴的问题是,王熙凤所以在贾府混到炙手可热的红里透紫程度,除王家背景、亲上做亲的双层姻亲关系,及她本人的才能因素外,主要靠宝塔顶尖人物贾母的宠信。《红楼梦》大量描写了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邀宠,特别是她的巧言令色,富有笑料“包袱”的阿谀奉承,常使贾母神清气朗,笑逐颜开,“猴儿,猴儿”地夸凤姐不住。要说这也是悲剧。对下,她是封建管理的全权代表,执行人与监督人;对贾母,她是个弄臣,佞臣,滑稽人,寻开心的“猴子”。
她得到了贾母的宠信,却得不到“平级”“下级”与“靠边派”的拥戴。她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五十五回,凤姐对平儿说:
按正理,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他(探春)这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于太太的事也有些益。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回头看了看,再要穷追苦克,人恨极了,暗地里笑里藏刀,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一时不防,倒弄坏了。趁着紧溜之中,他出头一料理,众人就把往日咱们的恨暂可解了……
这话很重要。第一,凤姐想放松一下,保护一下自己,但这又与从严管理的实际需要不一致,也与上面的要求不一致。底下闹出尤二姐事,凤姐哪里“抽身退步”了?可见,放松的愿望与她自身的利益与争强好胜的个性不一致。所以,话虽明白,终是空谈,实行不了的。
第二,她想找个帮手,哪怕暂时分点权出去,以免成为嫉恨的中心,终日烤在火上。这里甚至有几分哀鸣、示弱的味道,以致善良忠顺如平儿者也趁机与凤姐开了开玩笑。
但此时凤姐仍然没有弄清,主要危险来自邢夫人。邢夫人是她的婆婆,对她最为嫉恨。邢夫人靠边她得宠当权,这使邢夫人永远恨得咬牙,所以不论出了什么事都成为邢夫人攻她的炮弹。谁让她当权来着?邢夫人封上绣春囊送给王夫人,所以能把王夫人“气了个死”,就因为邢夫人的潜台词是:“这就是你们掌权,你的好内侄女掌权的结果!看,大观园的道德风化状况恶劣到了什么地步!人们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到了什么程度?连绣春囊这样大逆不道、十恶不赦、万恶之首的东西都出来了,还有什么坏事出不来?你们不负责谁负责?你们不处置谁处置?”
邢夫人是把凤姐与王夫人绑在一起将军的。所以“天真烂漫”的王夫人经不住这一“将”,立即与凤姐平儿划清界限,拿出太太的威严来,将凤姐打成嫌疑犯。这里,或有用话激她的因素,也有讹诈一下诈出个水落石出的懒婆娘的路子,更有认定就是出自琏凤夫妇的武断,尤其有即使凤姐出了问题王夫人也已表现了铁面无私因而能站稳脚跟的哪怕是下意识的自保自卫意图。八面威风的凤姐一下子只剩下跪诉流泪的份儿!八方肯定的平儿只剩下被喝令出去的份儿!权力秩序的情势,说变就变!何其迅速,何其容易!
即使在出了事,落入被动不利地位、只能跪着哭诉的时刻,凤姐的头脑也比别人清醒,所提方案也比较稳妥。她建议“且平心静气暗暗察访”,“胳膊折在袖内”,“丫头也太多了……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不能说她不支持王夫人整顿风化的决心。她试图把王夫人被邢夫人激起的怒火引到下面──丫头们身上去,化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而且顾全脸面和影响,采取不那么咋唬的做法,要设法不让“老太太知道”,也可谓用心良苦。盛怒中的王夫人却没有接受她的合理方案,而是采纳了王善保家的“给他们个猛不防,带着人到各处……搜寻”的凶相毕露的方案,搞得鸡飞狗跳,投鼠伤器,阴差阳错而实际上一无所获。
探春及其他人在搜检中
在搜检大观园中,能够有反抗的表示的只有三人,晴雯、探春、司棋。司棋的表现是“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用沉默表达了一种坚强不屈的血性,其后终于殉情而死,以生命进行了悲壮的抗争。晴雯和探春都采取了以退为进,以毒攻毒,以发展凸现对方的荒谬来寒碜对方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抗议。晴雯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上尽情一倒……”你不是要搜检吗,我让你搜检个痛快,“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晴雯主动倾箱,堵住了王善保家的嘴。探春则声称“先来搜我的箱柜”,“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既然你不尊重我这里,我便第一个迎上去,硬碰硬,干脆把矛盾激化,不允许你一面跑进我的房中对丫头作威作福,一面假模假式地说什么“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晴雯探春敢于这样用更加极端和激烈的办法来对待极端和激烈的蛮横,当然有一个前提:心中没病,己方没有辫子可抓。司棋不同便只有沉默的份儿。呜呼,如果竖立“搜检大观园纪念像”的话,应该塑这三个人的像。其他人的表现太差!堂堂宝玉,平常倒还略有几句过激的清谈,到了这种场合,噤若寒蝉,为晴雯连一句公平话都不敢说,他能算得上什么“叛逆”?最令人不解的是黛玉,连送宫花把最后一枝送给她她都要大挑其眼的,居然一声不吭地接受了搜检,接受了王善保家的从紫鹃房中抄出“宝玉的两副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并且“自为得了意”的事实。即使当时她不在场,来不及反应,事后何能不知?何能连一滴眼泪都没掉?她的“孤标傲世”哪里去了?她的“促狭小性”哪里去了?是曹公的疏漏,还是另有奥妙?
其他迎春、李纨,死人一般。惜春胆小,比凤姐等还要偏执过激,胆小的人的被动的激烈程度超过了胆大包天的人的主动的激烈,倒也是人性奇观,曹氏传之,功不可没。发现了惜春房中丫环入画藏有贾珍赠给乃兄的物品并听了入画的申诉以后,凤姐已表态如情况属实“倒还可恕”,“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这时作为主子的、占有了入画的劳动的惜春不但不为之求情,反而强调:“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了他,我也不依……”好一个“我也不依!”这也是铁面无私,“向我开炮”;只是打完了炮,中弹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下属!喊完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她把婢女推下地狱,而自己修行成佛去了。
一花独秀,主子中表现堪称精彩的只有探春,宝玉与黛玉与她比较起来也是黯然无色!她那个要搜就搜我的,“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的声明何其尊严!何其带刺!丫头的所有东西她都知道,一针一线也没让他们收藏,果然又歹又毒!潜台词是,你们要搞歹毒的吗,姑娘我比你们还歹毒十倍呢!所以是以歹攻歹,以毒攻毒,挺身保护自己的丫头,“怎么处置,我去自领”,这才是有派的真“主子”呢!相形之下,连凤姐也显得那么渺小。
看来探春的庶出不白庶出,她没有白白付出代价,看来她早已学会了在不利的情况下扞卫自己的尊严,她言语尖刻,说得又狠又准,她读书知理,能一眼判定此次搜检的极不正常的性质与严重后果。她敢于斗争,一个耳光的清脆响声永垂天地。《红楼梦》中整日男男女女吃吃喝喝,哭哭笑笑,本来就少阳刚之气,“搜检大观园”读起来更是令人憋气,幸亏有探春的这个耳光,金声玉振,为搜检的受害者也为读者出了一口鸟气!
此七十四回题曰:“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惑奸谗”三字表现了曹氏的鲜明倾向。谁被奸谗所惑,当然是王夫人。谁是奸谗,邢夫人,王善保家的是也。再远一点的谗,则是袭人于宝玉挨打后向王夫人的投其所好、抓住要害而又极端虚伪的进言。邢夫人此举与她前不久的“有心生嫌隙”,或可为自己出一点气,实际并无所获,她和贾赦夺不了贾政夫妇的地位与凤姐的权,她们的挑战影响不了贾母对赦、政二枝的态度。其结果,只能是使贾府更加混乱、衰微!统治者的内讧中,其实并没有也不可能有胜利者。
王善保家的那副从狗仗人势到得意忘形,到挨了嘴巴,到现世现报的样子,写得不算太深刻,但仍然十分好读。《红楼梦》从整体上是不受善恶报应的观念的束缚的,但具体到赵姨娘、王善保家的这些人,曹雪芹似乎按捺不住要出出她们的洋相!王善保家的闹剧表演的下场,符合民意,值得多读几遍,以为势利恶奴的照妖镜,她们总是要挨耳光与自打耳光的。
薛宝钗最成功,趋利避祸,宝钗确有高明之处。只是这里也有悖论:宝钗的目的是“进入”大观园荣国府,成为其主宰至少是主宰之一,为此她必须远离大观园荣国府。她的独善其身的成功,正说明“兼善”的失败,她赖以生存和荣耀的家族的失败。她的心态与道路依然是贾府衰微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因素。
总之,搜检事件中,没有成功者。无辜的晴雯、司棋、芳官、入画首当其害。王夫人折腾了一场并没查出绣春囊的由来,也不可能收到整顿道德秩序的功效,而是使已经极堕落了的道德秩序益发不可收拾地堕落下去。凤姐受到打击。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所有年轻人受到打击。邢夫人除了积怨什么也没得到。王善保家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袭人因晴雯事而受到宝玉的怀疑。一阵风狂雨骤之后,只有凋零,只有灰烬,只有凄清与寂寞。
简单的结论
一、这是一场小题大作的事件。小题大作带来的实际的与心理的伤害性的后果远远超出了绣春囊所能带来的后果与伤害,即使严格遵循“万恶淫为首”的道德准则,也不必采取这种普遍抄检的破坏性极大的手段。
二、这是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因此,出这种事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随着宝玉长大,王夫人为之净化生长环境除“妖精”的决心越来越大,对晴雯芳官等采取铲除措施的时间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贾府主流派与靠边派的对立,势与权的分离,王熙凤日益成为矛盾焦点等等,迟早要酿成事端。绣春囊事件,不过一个导火线罢了。而正是这些内部矛盾,使贾府这个百足之虫的“自杀自灭”成为不可避免。
三、“历史……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列宁全集》20卷459页)矛盾激化混乱化的结果只能使打击矛头指向阻力最小的方面。搞来搞去,还是奴才倒霉,不仅晴雯司棋等属于被整肃的奴才倒霉,王善保家的这样凶恶整人的奴才也倒了霉。最后,搜检本身成了目的,没有一个人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人际关系的恶化与道德秩序的松弛是贾府的两大痼疾。王夫人企图通过坚决打击她心目中的“狐媚子”等与通过尊重邢氏的意见、约束王熙凤等手段来改善人际关系与道德秩序,但是采取莽撞行动的后果是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道德秩序更加混乱。
五、曹雪芹对这些人、这些事、这些错综的关系烂熟于胸,写得头头是道。既写出了整体运动与相互牵连,又写出了各色人的千姿百态。尤其是,这一段把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如迎春、惜春等写得很充分。不但写出了正常情况下各种人与事的状态,也写出了非常情况下的变态──凤姐收敛,王善保家的大翘尾巴,探春以恶抗恶,王夫人的恶言恶语等。一支笔,两万多字,表达了这样丰富复杂的内容,其信息量当属绝顶。
六、《红楼梦》开宗明义,第一回就通过“石兄”之口宣告:“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红楼梦》的创造性(新奇别致,不借此套)来自它的真实性,不仅有现象的观感的真实,而且有本质的内在(事体情理)的真实,这种事体情理写得愈深刻,就愈有永恒的与普遍的(不拘拘于朝代年纪)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表现为物质的统一性,也表现为规律的即事体情理的统一性。搜检大观园写的是贾府的一件很具体的家事,但因为它深刻地解剖了与展现了错综的人际关系,便可以给人以更多的启发,更多的咀嚼,更多的滋味。这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完全可能成为生活的教科书,特别是成为“人学”、人际关系学的教科书,只是其“教科书”价值完全不取决于作者的教育读者的意愿和教育人的姿态。
七、搜检大观园是一场悲剧。奸谗之得逞,无辜之受害,探春之悲愤,王夫人之刚愎,凤姐之无奈,以及从总体上看贾家之走向败落,俱足以悲。悲剧的内容却表现为喜剧、闹剧的形式:邢夫人之审傻大姐,王夫人之审凤姐,王善保家的之丑态,周瑞家的之“站干岸儿”,惜春之火上加油,尤氏之“吃心”(多心)挂不住……无不具喜剧闹剧之意味。
八、这是前八十回的一个总结,一个最大的高潮,也可以说是艺术描写的高峰上的高峰,全书的事实上的结尾。正像孔夫子“绝笔于获麟”一样,曹夫子写到大观园的搜检,大可以投笔而叹“谁解其中味”了。余下的事,就让高鹗夫子与此后的没完没结的红学夫子们去续、去评、去争、去回味好了。曹夫子在天之灵有知,能对本人这种初学乍练的评说报以一个眯眯的哂笑吗?
(选自《红楼启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二、谈“抄检大观园”(沈天佑)
(一)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名着,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小说能像《红楼梦》那样典型、集中而又完美地反映出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正因为这样,人们把它比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所写的范围,主要是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和某些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生活,这些生活被写得那样的逼真生动、纷繁多姿而又充满着情趣。
客观现实总是充满着矛盾、斗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生活的河流正是在矛盾斗争的不断解决和产生中向前发展着。社会生活的这一特点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红楼梦》中所写的大量日常生活,也是充满着各种矛盾斗争的,作者遵循生活本身规律写出了日常生活中小事件如何逐渐酝酿成大事件,小的矛盾怎样凝集成大矛盾,进而发展成矛盾冲突的高潮。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这里只谈谈抄检大观园。
(二)
大观园原是贾府为迎接贵妃元春回家探亲而建造起来的省亲别墅。元春回宫之后,怕家人敬谨封锁,致使园景寥落,就命那些能诗会赋的姊妹和弟弟宝玉进去居住。大观园是个规模宏大的贵族庭园,方圆有三里半,其中风景区有七八处,亭台轩馆有十几座,真是“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住在大观园里的,除宝玉之外,都是年轻女子,其中有少数贵族小姐,更多的则是婢女,因而大观园被称之为女儿国。这个女儿国在贾府内部固然是个比较自由的天地,但也不是个世外桃源,贵族家庭所存在着的种种矛盾斗争也必然要反映到这里来。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就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绣春囊”并非怪物,它不过是当时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什么这一小小物件,竟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后果?这确乎发人深思。
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生活之腐朽、道德之败坏是出了名的。那些爷儿哥儿们“今日会酒,明日观花,聚赌嫖娼,无所不至”,正如宝玉的挚友柳湘莲所指出的:“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在这样污秽不堪的环境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就算不了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可是封建统治阶级有他们所奉行的一套生活准则和衡量是非的道德标准。他们把自己的荒淫无耻看作是理所当然、可以被允许的。“老祖宗”贾母就说过:“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言下这是人的本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青年男女之间想自由相爱却被视为是丢人的事,是“伤风败俗”而决不许可。也是这个“老祖宗”,一次借批驳“才子佳人书”一事,指斥那些追求爱情的女子,“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正是在这种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春囊”的出现就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
当然,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时精神所以这样紧张,以至“气色更变”、“泪如雨下”,其中还有更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怕外人得知后,成为人们攻击贾府的一个有力把柄,致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无立足之地。对此,王夫人说得很清楚:“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但还有一个比这更为重要的原因,王夫人虽然没有说,可是在作品的艺术描写中却揭示得十分清楚,那就是早已存在于贾府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已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正如探春小姐所说:“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按封建宗法制度的常规,掌握荣国府家政大权的应该是长房贾赦,但事实却偏偏不是这样,由于贾母偏爱次子贾政,掌权的倒是二房。贾政这个“正人君子”在处理家政上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就落到了他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王夫人、王熙凤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权势,又有贾母这个“老祖宗”的撑腰,因而就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的飞扬跋扈感受尤为深切,内心十分嫉恨,一有机会就发作起来。这种不满情绪有时甚至发泄到贾母的头上。一次在贾府全家欢庆中秋的晚宴上,贾赦以借讲笑话为名旁敲侧击地抱怨贾母偏心。贾赦夫妇对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则更是处处找岔,想方设法地给他们以难堪。贾政妾赵姨娘及其儿子贾环一向为王夫人等当权派所鄙视,但贾赦却偏要当着众人面,夸奖贾环文章写得如何的好,将来是有世袭希望等等,这是有意的和贾政、王夫人等唱反调。邢夫人一次趁贾母过生日时,找出一件小事,给凤姐以没脸,弄得凤姐只好“回房哭泣”。上述这些冲突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导致更大矛盾的爆发。“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她之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其中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无非是说:“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在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之下,王夫人怎能不感到震惊呢?当然,王夫人是决不甘心就此认输的,她一定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在和凤姐紧急商量之后,就连夜抄检大观园,“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这样,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这次的抄检来势十分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那个邢夫人的忠实奴才和得力打手王善保家的对抄检大观园想得很美,妄图一箭双雕。一方面,她想通过查抄,搞个满城风雨,以此来出王夫人等当家人的丑;同时还想乘这机会给那些桀骜不驯的女婢们以厉害瞧瞧。所以在正式动手抄检之前,她就在王夫人面前,恶毒攻击这些年轻的奴婢,说:“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像受了封诰似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闹下天来,谁敢哼一声儿!不然,就调唆姑娘的丫头们,说欺负了姑娘们了,谁还耽得起!”对具有坚强反抗性格的晴雯,王善保家的更是切齿痛恨:“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耍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原先就对晴雯怀有恶感,听了王善保家的挑唆之后,更是火上加油,说:“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况且又出来这个事。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于是即刻派人把晴雯找来,进行百般的辱骂和训斥。
抄检大观园整个过程就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一批年轻美丽、聪明活泼的丫头被逐的被逐,逼死的逼死。惜春的丫头入画只是替她哥哥保存了一些银锞子、靴袜等物就被疑为贼赃,赶出了大观园。宝玉的丫头四儿只因为她和宝玉同年同日生,并说了“同日生的是夫妻”这样一句笑话,就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人。芳官、藕官、蕊官这些年轻女戏子,只因为她们活泼天真,就被主子们污蔑为狐狸精,逼她们离开大观园,最后被迫当了尼姑。晴雯、司棋的遭遇则更惨。晴雯在抄检后已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了,还被人从炕上拉下来,架出园外,终于被逼得含冤死去。司棋被加以“私授信物”“有伤风化”的罪行,立即逐出园外,临走时连和相好姊妹辞行一下都不允许,最后她只得撞墙而死。
在封建主子及其奴才的肆意迫害面前,这些年轻的女奴并不都是俯首帖耳的。她们中有些人作出了强烈的反抗,表现了被压迫者的不屈意志和凛然正气。这方面当以晴雯最为突出。当王善保家的要搜检晴雯的箱子时,只见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这使王善保家的十分难堪,她恼羞成怒就抬出王夫人这块牌子来压制晴雯,但晴雯不吃这一套,她立即针锋相对地回击王善保家的:“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的大管事的奶奶!”(此据程乙本)给了她以当头一棒!司棋也是个不同凡响的年轻女奴,在她看来,和自己表弟的相爱完全是光明正大的行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因此,当主子们加以种种罪名时,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正气。
(三)
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随着作者的笔锋所至,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和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等等无不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于王夫人、王善保家的和晴雯的描写上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谈了,现只就王熙凤、探春、惜春这几个形象作些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如何抓住抄检大观园这一重要事件来深入揭示人物性格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
当王夫人接到邢夫人送来的“绣春囊”时,就一下断定这是贾琏和王熙凤夫妇俩丢下的东西。王夫人的判断当然很主观,但她本人却深信无疑。她对王熙凤说:“你想,一家子除了你们小夫小妻,余者老婆子们,要这个何用?再女孩子们是从那里得来?自然是那琏儿不长进下流种子那里弄来!”王熙凤听了这番话后感到十分委屈,但作为晚辈却不好在王夫人面前大力抗辩,也不能简单否认了之,因为这样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她就以委婉曲折的方式,采取了层层剖析的手法,从五个方面来说明“绣春囊”绝对不可能是她和贾琏的。王熙凤的解释入情入理,不能不使王夫人感到原先的判断确实错了。这些地方充分表现出了王熙凤的精明。
这种精明也同时反映在她对“绣春囊”事件性质及抄检大观园一事的认识上。王熙凤非常懂得邢夫人派人送“绣春囊”以及王善保家的自告奋勇来参加抄检大观园的用心。她从自身利害出发,固然要查清“绣春囊”来由,好推卸责任,同时又不希望兴师动众,张扬出去,于是主张派人暗访。但是后来由于王善保家的力主公开抄检,王熙凤怕得罪婆婆邢夫人,又只好被迫放弃原来的打算。正是出于这一情况,王熙凤对这次抄检,始终是消极的。尽管她是抄检队伍的领头人,但抄检过程中,她有意让王善保家的冲杀在前,给她去碰钉子,做恶人,她自己故意落在后面。当晴雯、探春及侍书冲撞以至打骂王善保家的时,她心里是高兴的,这等于是给她出了口恶气。最后当查明了“绣春囊”原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棋所丢时,你看王熙凤的情绪是多么兴奋和活跃!她盼望的反击邢夫人一派进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她抓住这一机会,伙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对王善保家的竭尽嘲讽挖苦之能事,致使王善保家的“只恨没地缝儿钻进去”,只好打着自己的脸骂道:“老不死的娼妇,怎么造下孽了?说嘴打嘴,现世现报在人眼里。”演出了一场精彩的闹剧。
从王熙凤的所作所为中看出,贾府主子之间尖锐的派系斗争一直贯穿于抄检过程的始终。王熙凤在抄检中不仅表现出少有的精明,而且善于玩弄权术。
三小姐探春是个颇具才识的人物,她对家庭中的黑暗腐朽现象和明争暗斗的局面,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她对抄检大观园十分反感,而且立即表现在主动迎击上。当王熙凤和王善保家的进入她院中的时候,她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并向她们声言:“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探春这样强硬,目的就是要给那些查抄人一点颜色看,使她们懂得在这样一个书礼贵族之家,出现这样抄检的丑恶行为是不能允许的。正是出于这种思想,她紧接着又发表了一段痛心的议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但是王善保家的却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她错误地把众人不敢得罪探春视为没眼色、没胆量,仗着自己是邢夫人的心腹,竟向探春动手动脚起来,结果招来探春的一记清脆的耳光和一番严厉的训斥。从上述行动中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探春确乎是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不同凡响的女子。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丫头也都是十分厉害的,体现了她的风格,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当王善保家的遭碰壁之后,大发牢骚,声言“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时,她的丫头侍书当即予以有力的回击:“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言辞何等的锋利!
在抄检大观园过程中,与探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惜春。她胆小怕事,乖僻离群,惟恐牵累自己。与探春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丫环相反,她对自己的丫头表现得无情无义。入画从小就服侍她,照理她应该对入画很了解、很有感情,但当入画因收藏他哥哥交存的钱财、物件而被别人疑为贼赃时,她非但不出来保护入画,而且还主动要求别人给入画以惩罚。她对王熙凤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嫂子别饶她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当王熙凤和尤氏已表示了入画所为不算什么问题时,惜春还一定要坚持把入画撵出大观园,而且还明确表态:“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惜春的这些表现,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她性格中的胆小怕事已发展到冷酷无情的地步!
综上所述,抄检大观园的描写,在思想内容上,它深刻地反映出了贾府内部所存在着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且这两种矛盾又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抄检大观园起因于封建主子间的内部斗争,而最后以广大被压迫青年女奴的惨遭迫害为结束。在艺术表现上,抄检大观园起到了深刻揭示一系列人物性格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
(选自《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一),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三、关于两件大事情节结构的不同写法(段启明)
社会生活本身是无限丰富多彩的,它既有波涛汹涌的重大事件,又有如涓涓细流的日常小事。长篇小说要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就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巧妙构思,使大事件与小事件结合起来,构成跌宕多姿的故事情节,同时又要使大、小事件分别发挥不同的艺术效果,使整个情节发展过程充分表达主题思想。《红楼梦》正是这样做的。
下面让我们看看“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这样的重大事件,作者的写法是怎样的。
“宝玉挨打”发生在第三十三回,“抄检大观园”发生在第七十四回,这两起重大事件分别是《红楼梦》前半部和后半部的“高潮”。它们都是延续了好几回文字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对于所涉及到的人物的性格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情节的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表达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而且在写法上,堪称绝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这两起重大事件的写法有所不同,“宝玉挨打”主要是运用“舞台艺术”的手法,“抄检大观园”是运用“分镜头”的手法,都写得好。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
宝玉挨打
作者写“宝玉挨打”这一重大事件,是采取把促成矛盾冲突的各种因素急遽集中到一个“舞台”上,快速推进,激烈爆发,极力渲染气氛的艺术手法来完成的。但是,在拉开这“舞台”的幕布之前,我们还必须强调说明一点,就是这一重大事件爆发的必然性。
(一)“宝玉挨打”的必然性
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贾宝玉与封建正统势力代表人物贾政之间的矛盾斗争贯穿《红楼梦》全书。以一次激烈的冲突,正面表现这一矛盾斗争,是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长篇小说中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切忌“无源之水”,“节外生枝”,而应该符合生活中事物发展的规律,应该是众多事件积累演变的结果,就是说要充分体现它的必然性。“宝玉挨打”就是两种立场、两种世界观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性,在作品中就体现在贾宝玉与贾政之间长期的对抗,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说,就表现在“挨打”以前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多次的矛盾冲突:
第九回写宝玉入学前来给贾政请安,贾政当即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第十七回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整个过程中,宝玉贾政之间的冲突,时而激烈,时而弛缓,始终是处在一种极不正常的状态下。贾政让宝玉随行拟题对额,或许也有出于对宝玉诗才的赏识,在清客们面前炫耀的意思,但是,就是这一点爱惜之情,也总是掩盖不了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特别是来到“稻香村”时,贾政对这里的所谓“清幽气象”大加赞赏,甚至说什么“勾引起我的归农之意”;而贾宝玉却在这里就“天然”二字发表了一段极为精彩的议论,彻底揭穿了贾政的虚伪。他说: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
未及说完,贾政喝命“出去!”刚出去,又命回来,“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掌嘴。”这一次正面冲突是很激烈的。
第二十三回,遵元妃之命,宝玉与众姊妹搬进大观园。入园前,贾政把宝玉喊来又教训一顿。尽管由于宝玉“神彩飘逸,秀色夺人”,使贾政“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但教训之后,依然是“断喝一声,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这就是说,宝玉的外貌的美好,也不能改变贾政与他的关系,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对立是无可调和的。这种必然性的矛盾斗争,通过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件,愈演愈烈,终将爆发更加激烈的冲突。“宝玉挨打”就是必然的结果。
(二)“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
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的具体事件才能爆发。构成“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就是带有偶然性的三件事情。曹雪芹关于这三件事情的写法,具有惊人的艺术特色,我们试作一些分析。
我们说“宝玉挨打”的情节是发生在一个“舞台”上的。现在就让我们拉开这个“舞台”的幕布。
“舞台”上的场景,是贾政的会客大厅,或许就是他的外书房。时间是夏天的一个下午。“幕启”后,贾宝玉上,他正为金钏跳井而哀叹着信步走到大厅上,刚转过屏门,就与一个人“正撞了个满怀”,此人不是别个,正是他的严父贾政。于是贾政大加训斥,并骂他会见贾雨村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
训斥还未结束,忠顺亲王府长史官到,点名要宝玉交出蒋玉菡,把宝玉与蒋玉菡的关系在贾政面前和盘托出,把个贾政气得“目瞪口歪”;
刚刚送走这位王府的长史官,贾政恰恰遇到了贾环,贾环乘机诬告宝玉强奸金钏不遂,致使金钏跳井,这一下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
于是贾政大喝拿宝玉,准备大棍,绳索。在这种情况下,宝玉再也无法逃避这场毒打了。
造成“挨打”的这三个原因,如此急遽地集中到“舞台”上来,真可谓密锣紧鼓。这三件事情如此巧合,聚在一起,连续快速出现,这无疑是偶然性的;但是,其中的任何一件,又都寓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贾宝玉会见贾雨村的时候,为什么会“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这一点贾政是既知道又不知道。他知道这个不喜读圣贤书的儿子,有满脑袋的“思欲”“愁闷”,所以就全无一点“慷慨”“挥洒”;但他哪里知道他这个儿子来会雨村之前的一段经历?本来贾宝玉一听贾雨村要见就已经“心中好不自在了”,接着,在不得不来见的路上又发生了“诉肺腑”,他大胆地向林黛玉表露了肺腑真情,是那样痛苦、那样真切,以至于陷于迷惑痴呆中。在这种感情剧烈震动的情况下,他哪里还能在贾雨村的面前有什么“慷慨挥洒的谈吐”?更何况他本来就对贾雨村之流深恶痛绝。所以,宝玉在贾雨村面前的所谓“葳葳蕤蕤”,正是由他的叛逆者的思想感情,生活行动所决定的;而贾政对宝玉举止的厌恶,实质上是对于一个叛逆者的仇恨,而决不仅仅是对宝玉谈吐的不满。
宝玉与蒋玉菡的交往是在从第二十八回冯紫瑛的筵席上开始的。席间两人倾慕,互赠表记,都是事实。但蒋玉菡逃出忠顺亲王府究竟是不是宝玉“引逗”的结果,这却是“疑案”。蒋玉菡逃出王府,是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的反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是会得到贾宝玉的支持和赞赏的,而且事实证明,宝玉是知道蒋玉菡的行踪的。但是,结交一个“王爷驾前承奉”的戏子,从贾政的立场上来看,这自然是大逆不道,惹下了大祸事,他怎能不气得“目瞪口歪”,决定痛打宝玉?这是必然的。
杀死金钏的是“宽厚仁慈”的王夫人,而受到毒打的却是贾宝玉!这里有一个贾环所谓宝玉强奸金钏不遂的诬告,这完全是贾环母子的阴谋诡计,宝玉是中了暗箭的受害者。其所以受诬告,中暗箭,这正是贾宝玉的地位所决定的,他是庶出的贾环继承家业的最大障碍,他受到贾环母子的陷害也是必不可免的。而且,金钏的死也确与宝玉有关,在第三十回中,他与金钏确有几句戏言。这就为贾环母子施诡计提供了机会。
总之,这三个偶然巧合在一起的事件,又都具有必然性,因此“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也就是必然要发生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宝玉挨打”的情节发展中,作者的同情,始终是在贾宝玉一边的,但是,却又没有一味地为宝玉喊冤叫屈,也没有把贾政写成无事寻衅、凭空罗织罪名的暴君。因为,“宝玉挨打”的实质问题,不是打者“无理”,被打者“受屈”的一场“冤枉”。是的,宝玉是被诬告了,有不少与事实本身有出入的地方,特别是贾环的无耻陷害。但是,这几件事情,即使除去诬告不实之词,就真实情况而论也都是宝玉叛逆性格的表现,因此,他被封建正统势力的代表人物打得皮开肉绽,却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从贾政的立场来说,这几件事情都涉及到国法、家法和个人的立身之道,他要维护修身、齐家、治国的封建道德,就必然举起大板下死命地打去。由此可见,“宝玉挨打” 的三个原因都是十分深刻的,这也就决定了这场激烈冲突的实质,是两种立场、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对本阶级的叛逆者的一次残酷的镇压。
在上述三个事件发展进程中,作者还巧妙地以“出人意外”“更进一层”的笔法,增强其戏剧性,这也是舞台艺术手法的运用。
宝玉与贾政这次的见面,不是奉命而来,不是垂手侍立,而是意外地“撞了个满怀”;忠顺亲王府的来人指名要宝玉交出琪官,问题已很严重,而这位长史官又居然指出宝玉腰间所系红汗巾子就是琪官之物──这又是出人意外,更进一层;我们从第三十回中知道宝玉与金钏有过几句戏言,并导致金钏被撵,现在金钏跳井,很可能要牵扯到宝玉,但却不会想到贾环居然无耻地诬告说是由于宝玉强奸未遂致死──这更是意外。几处出人意外之笔,都带有偶然性,但却使必然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尖锐,造成了一种极其紧张的气氛。
但作者还嫌不够,在这极端紧张的时刻,却又凭空出来一个聋婆,宝玉见了她,真“如得了珍宝”,把一切希望都集中在她的身上。但却偏偏是聋婆,把宝玉请她往里面送信说的“要紧”,听做“跳井”。这个小小的插曲,以忙中闲笔,写出情况的紧急,渲染了气氛的紧张。
几处“出人意外”,加上一笔“忙中偷闲”,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矛盾的激化,气氛的紧张,于是,贾政高高举起的封建淫威的大板,朝着叛逆者的身上,狠狠地打下来了。
(三)高潮、结束和余波
“戏”是要有高潮的,高潮是由“剧情”的一步步推进最后形成的。贾政先是喝命小厮代打,而后又自己亲手痛打。为了表现这次毒打的残酷,在贾府中引起的波澜,产生的影响,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物的登场和表演,并且随着这些人物的登场,使“剧情”达到高潮。先是王夫人登场,随后李纨、凤姐以及迎春姊妹都出场,最后贾母出场,于是达到高潮。
这些人物的登上“舞台”,完全是戏剧艺术的写法,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倘若使贾母先出场,那么贾母的“戏”演完了,也就只好收场了,因为贾母是贾府中的“老祖宗”。而把贾母放在最后出场,这才给王夫人、李纨等提供一个表演的机会。
王夫人是典型的伪善家,她当然不会使自己的行动越出“三从四德”的轨道,因此,她对这位“老爷”丈夫,只能哭劝。但她同时也以她的身份对贾政施加压力,她说:“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冤,到底在阴司里也得依靠。”这种语言,如果出自赵姨娘之口,则决无大作用,因为她本来就不值什么;而出自王夫人之口,就很有分量了,因为王夫人在贾府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贾政听了这话,果然“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接着,王夫人又哭起贾珠来,这一着也很灵验,不仅使李纨不禁放声哭了,连贾政也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贾政被“软化”了。请看,王夫人的表演既有劝说,又有施加压力,又有感化,而这一切都符合这一人物的地位和性格。
经过王夫人的行动,情节的发展似乎走向结束。忽然,贾母出场。贾母是居于贾府顶峰地位的人物,她的出场,必然使情节掀起新的波澜。果然,通过贾母的独特的语言和行动,使情节急转直下。贾母的第一句话就是“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这自然使贾政感到有千钧的压力。因为他就是靠着忠孝之类的招牌为人处世的。贾母的一段挖苦训斥和立刻要回南京去(虽然是假话),彻底压服了贾政。刹那间,贾政从一个毒打儿子的严父,变成受母亲严斥的不肖子。于是这场动人心弦的冲突达到了高潮,也就走向结束。
在这一场“戏”中,矛盾冲突似乎转化了,原来是贾政与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转化为贾政与王夫人特别是贾母之间。这个矛盾冲突的转化,特别具有戏剧性。事实上,贾母与王夫人对宝玉的保护,决非对宝玉叛逆性格的肯定和珍惜,她们主要是从把宝玉作为贾府后继之人的角度来加以保护的,从这一点看来,她们与贾政之间决无根本的冲突,贾政何尝不怕后继无人呢,他所以要痛挞宝玉不过是要把宝玉从叛逆的道路上“打”回来。本来是一致的,但却形成了冲突;而宝玉本来是贾府的叛逆,但却得到了贾府“老祖宗”的最有力的保护──戏剧性就在于此!
从构成“宝玉挨打”的几件事情到“挨打”的全过程,都集中在一个“舞台”上。“舞台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红楼梦》情节中的这一重大事件的发展特别紧凑、集中、强烈,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引为借鉴的。
我们前面说过,作为情节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它必然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较大的作用。“宝玉挨打”正是如此。第三十三回发生的“宝玉挨打”,它的余波一直延续到第三十六回和以后更远的地方。
贾政与宝玉这场斗争的结果,贾政是“失败者”,因为贾宝玉虽然遭到毒打,但他不仅没有改变自己原来的思想行为,而且在贾母的庇护下,“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益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环充役……。”可见,挨打后宝玉的性格特点更加发展了。
通过挨打后发生的“送帕”“题诗”的情节,我们看到宝玉与黛玉的关系更加发展了。而对于宝钗等人的说教,宝玉表现得更为反感,甚至慨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而花袭人则在“宝玉挨打”之后通过向王夫人“打报告”、出谋划策,得到了王夫人的恩典,捞到了姨娘的地位,成为死心踏地的奴才。
此外,在“宝玉挨打”中涉及到的问题,几乎笔笔有交待:“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一回,通过薛蟠却交待了琪官的问题;“白玉钏亲尝莲叶羹”则是由金钏的情节发展而来的。
这一切启示我们:构思一个重大情节,不仅要考虑到发生的原因,爆发的过程,而且要安排好它的余波。因为,在生活中,任何一个事件,特别是重大的事件,都不是孤立的,总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绝对的戛然而止。作为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也必须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实感人。而且,一部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应该具有连续性,使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否则就会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
“抄检大观园”
“抄检大观园”是一次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到第七十三回,贾府已经处于彻底崩溃的前夕。《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了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在《红楼梦》里,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瓦解过程”就集中表现在贾府的主子们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
第七十一回中贾母八旬大寿的日子里,邢夫人与王熙凤的矛盾公开化、表面化了,而它的后面还隐藏着邢夫人与王夫人、贾母的矛盾。正如探春所感觉到的:“我们这样人家,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厉害。”什么“烦难”呢?就是他们一小撮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与此同时,主子与奴隶之间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司棋之所以敢于私定终身,也正是因为她看透了“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显示了贾府的家法对奴隶已经失去了固有的约束力量。到了第七十三回,又揭出聚赌成风的丑事,可见贾府上上下下已经乱作一团。而“抄检大观园”,就是贾府内这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小小的一个绣春囊,不过是引起这一重大事件爆发的偶然性的导火线。
这一重大事件的写法,有很多地方恰恰与“宝玉挨打”相反,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略加分析一下。
(一)“引而不发”
我们在前面说过,“宝玉挨打”的写法是使矛盾骤然激化,突然爆发;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则是另一种情况,不是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但这个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以后,事情并没有直线发展下去,接着写的是邢夫人来到迎春房中的一段对话。这一段对话,插在这里是有深意的,它明显地表现了邢夫人与凤姐的矛盾,这正与绣春囊引起的大波澜息息相关。在这段对话以后又写迎春之懦,奴才之奸,以及邢夫人故意向贾琏借银子等等事情,绣春囊的事反而隐起来了。直到交待了贾琏通过鸳鸯拿贾母的东西的真象各种矛盾得到进一步渲染之后,在第七十四回,绣春囊才又出现。而这时,这个绣春囊已从邢夫人手中到了王夫人手里。这就说明,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中之后已成了她打击王夫人、凤姐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与王熙凤是掌管贾府的当权派,现在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
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得面色都更变了。为什么?贾府主子们的淫乱程度远远超过了一个绣春囊的问题,但王夫人何曾过问过?而这个小绣春囊之所以把她气得面色更变,泪如雨下,就因为这里面包藏着她与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正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的心腑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但这里又忽然引出晴雯无辜被斥责的情节,这就预示着即将爆发的这场大冲突的性质,远远不止于主子们之间的斗法,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主子对奴隶们的镇压。而且深刻地表明,主子们斗法造成的灾难,最终将落在无辜的奴隶们的头上;晴雯是反抗性最强的女奴,因此她蒙受的灾难也就最深重。
(二)“分镜头”的写作手法
如果说“宝玉挨打”的情节是采用“舞台艺术”的写法,使各种矛盾和情节发展过程全部集中在一个“舞台”上,那么“抄检大观园”则采取了“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王善保家的代表邢夫人,一心要在大观园中抓到王夫人、凤姐治家有罪的把柄,以期达到既能制服众丫头,以报私仇,又能打击王夫人、王熙凤一箭双雕的目的;而王熙凤与周瑞家的事实上并不热衷于这种抄检,但又要将计就计,侍机反击。至于丫头们的命运,在她们这些主子与奴才的心目中,不过是斗法的工具,她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在镇压丫头们的问题上,倒是完全一致的。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纭、生动感人的情节。
就抄检本身而论,所到之处不过是翻箱倒柜,细加搜查,凡有“可疑之物”,都要盘根问底,如此而已。但作者构思这一重大事件时,充分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使这样一个本来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却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
(1)“上夜的老婆子屋内”拣出些多余的“蜡烛灯油”等物;
(2)到了怡红院,别人都打开箱子接受检查,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检查结果并无“私弊之物”;
(3)到潇湘馆,拣出几样东西,王善保家的“以为得了”,结果是宝玉的,自然亦无话可说;
(4)到探春房中,王善保家的闹了个大没脸;
(5)到李纨房中,亦无所获;
(6)到惜春房中,虽搜到几样男人东西,但也未构成“罪行”,而惜春却要求凤姐严惩入画;
(7)到迎春房中,因为司棋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王善保家的想敷衍过去,结果却恰恰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王善保家的“只臊的没有地缝儿钻进去”,凤姐儿大为趁愿,而司棋则灾难降临。
请看,七个地方七个样,决不雷同。脂批说:“各得自然之理,各有自然之妙。”确是如此;就是抄检者们──打手们,在七个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状态,王善保家的一心要抓到把柄,包括在黛玉处她都切望拿到证据,但结果却是在自己外孙女处自己打了自己的脸;而王熙凤却始终抱着十分微妙的心理,终于在司棋的事情上如愿以偿。
抄检了七处,好像七个“分镜头”,顺序映出,但在这七个地方当中,又有重点,这就是晴雯与探春两个地方。
晴雯与探春对于这种残暴而愚蠢的抄检,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因此这两处抄检的情节最为生动。但是,由于她俩的地位不同,因此反抗的实质也根本不同。晴雯的反抗,是因为她是一个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的女奴,而且她在白天刚刚遭到了王夫人的突然袭击,预感到这种抄检就是针对她这样的奴隶而来的,必将大祸临头,因此,她毫无幻想,毫无畏惧,“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端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充分表现了她的清白无辜和敢于反抗的精神。
作为这一情节的高潮,是在探春室内的抄检。作者以以下几个层次,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抄检的高潮:
1.探春知道有人来抄检,“命众丫头剪烛开门而待”;
2.公然申明:“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
3.想到甄家的被抄,慨叹自家是在“自杀自灭”;
4.要凤姐明确回答“东西都翻明白了”;
到此,这一情节似乎已经结束,突然,波峰陡起:
5.王善保家的“趁势作脸献好”,拉起探春的衣襟;
6.探春大怒,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
7.待书挖苦王善保家的,凤姐赞许“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
8.众人劝慰探春,结束。
通过这八个层次我们可以看到,探春是极力反对抄检这样的丑事的。但是她的反对与晴雯的反抗却根本不同:晴雯是一种受害者的反抗,探春是为“自杀自灭”而痛心疾首,她认为正是这种“自杀自灭”必将导致一败涂地,就是说,她是站在维护贾家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对这次抄检的。然而,探春本人又何尝不是处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呢,请看,她打了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却得到了凤姐的微妙的赞许。
我们通过晴雯、探春两处抄检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分镜头”的艺术手法,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这种构思的最根本的依据是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在这对比鲜明的情节发展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由此可见,这种以“分镜头”的艺术手法来写重大情节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引为借鉴的。
(三)余波未尽,狂涛再起
抄检大观园的情节在王善保家的自己打嘴的嘲弄中似乎结束了;但司棋的命运如何?王夫人残害丫环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都还是疑案。所以,似乎结束,而实际并未结束。
然而,情节的发展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些问题。接着写的却是尤氏在抄检第二天来到荣府的一整天的经历,这一情节看来是插入的插曲,实际上是通过这一形式来写抄检后大观园中的反映。尤氏到贾母处之后,整个情节线索又完全甩开了抄检一事,先后写了贾母食用的上等米饭“如今是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裕也不能的”;宁府贾珍的淫乐;宁府八月十四的夜宴;荣府八月十五的中秋家宴;黛玉、湘云联句;王夫人找不出二两好人参等等。这些情节表面上看来似与抄检无关,实际上却与抄检的情节相辅相成,更加说明了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决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就在日常生活中,主子之间依然明争暗斗,而探春在抄检大观园的情节中所感受到的即将到来的一败涂地,通过中秋节的凄凉气氛也得到了具体的描写。在这些情节中,我们看到,抄检大观园的线索时隐时现,即使在隐去的时候,读者的心中也依然不能忘却,预感到抄检的余波并未就此平息。
果然,到了第七十七回,抄检的余波又掀起了新的狂涛。首先是司棋被赶出大观园;接着,王夫人亲自到怡红院“阅人”。她凶象毕露,毫无道理地赶走了四儿、晴雯,而晴雯就是在王夫人的残酷迫害下含恨死去的。这一情节,无论就情节本身的线索,还是所要表达的内在的思想上的联系,都与“抄检大观园”息息相关。它是“抄检大观园”的继续和发展,是在“抄检大观园”的基础上掀起的新的狂涛。我们在前面说过,在“抄检大观园”一事中,邢夫人与王善保家的,王熙凤与周瑞家的,各有各的动机和目的;而王夫人的动机却更为复杂阴险。虽然她也有与邢夫人斗法的一面,但她自始至终更着眼于对晴雯这样的女奴的镇压。邢夫人是个搞小动作的阴谋家,而王夫人却是个有深谋远虑的伪君子。她把对晴雯等人的镇压,看得比同邢夫人斗法更重要些,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贾宝玉的问题,正如她自己所说:
打量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
所以她的打击对象首先就是这些丫头;而打击了丫头,也就同时镇压了叛逆者。至此,抄检大观园这一重大事件的各种矛盾,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作为情节的发展演进来说,宣告结束了。
从七十四回的“抄检”到七十七回的“阅人”,一波未平,新波又起,由两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重大情节。这样的构思,不仅仅是写一个重大事件的余波或对一些问题做必要的交待,像“宝玉挨打”之后那样,而是使这一情节所具有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更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作为重大事件的艺术构思,这里又为我们提供了与“宝玉挨打”不同的经验。
与抄检一样,“阅人”同样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在抄检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表现的王夫人,却成了“阅人”这一情节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抄检中充分表现了反抗精神的晴雯,在阅人中以无声的反抗成为矛盾冲突的一方,她的遭遇和反抗,同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简单的分析和必要的叙述,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这两个重大事件的情节构思是深具匠心的,既有相同之处,又不拘一格,各放异彩,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来看,其共通之处是:
(1)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人物性格愈鲜明、突出,构成的情节也就愈生动。
(2)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而每一过程都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决不简单化。因此情节的发展都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生动、感人。
其不同之处是:
(1)“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遽激化,迅速爆发的手法;而“抄检大观园”则采取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交错穿插、此起彼伏的手法。两种手法,各极其妙,都发挥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2)“宝玉挨打”运用“舞台艺术”手段,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强烈感人;“抄检大观园”则运用“分镜头”的手段,把一个个场面逐次突现在读者面前,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在读者心目中造成深刻的印象。
(3)“宝玉挨打”之后安排了一个短暂的余波,与整个事件的紧凑、集中相一致;“抄检大观园”之后,隔了一定距离又发展为新的波峰,也正符合这一事件发展的节奏。
无论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都使情节更好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因此,这两个重大事件,成为《红楼梦》的两个激动人心的高潮,充分体现了《红楼梦》在情节构思上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节选自《红楼梦艺术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