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卢经钰(笔名路今),女,1922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1939年春刚入高中上学时,因日本飞机轰炸频繁,学校外迁;家境清贫,无钱交费失学。1939年底考入成都西川邮务管理局担任分拣、运输等工作。1945年,在成都邮局参加工运斗争,被指控为“共党”。1946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底调上海邮局。1949年初,在上海参加地下共产党。上海解放后,被选送全国总工会干校学习。毕业后,调全总邮电工会任女工部副部长。1958年调全总工人日报社当编辑。1980年任报社生产经济部副主任。1983年5月离休。青年时代爱好文学,曾在成都各种报刊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和小说。1993年收集部分诗稿,出版诗集《青春的脚步》。从事新闻工作25年,写过大量消息、通讯、评论等,绝大部分在《工人日报》发表。离休后,为全国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会创办《职工技协》报,被聘为总编。
章节欣赏
母亲和祖母
当我开始有了记忆的时候,首先在我眼前展现的是母亲和祖母那两张慈祥、善良而又刻满苦难的皱纹的面孔。
母亲是个农村妇女,生我的时候才二十岁,由于来自封建的农村,虽然出自大户人家,从小被缠了足,加上有些驼背,来到我家不曾被父亲宠爱过。她二十多岁就忍受着没有爱情、没有青春的生活,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母亲成年累月操劳在灶里厨间,一家五口的生活担子落在她肩上。为了老少三代能吃饱饭,母亲从二十多岁就到街上小商店去找活干。她用一手好针线,绣出漂亮的小动物,缝制成唐僧帽、老虎鞋,去小店换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每当夜深人静时,当我从睡梦中惊醒,总是看见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的手牵着、穿梭着彩色的丝线。
母亲似乎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也很少看见她流泪。我的记忆中,她总是默默地、坚强地活着。
父亲一岁多时祖母就守寡了。开始,她将祖父留下的几亩租来的薄田,转租出去,收租度日。后来,随着物价的上涨,母子俩的生活日渐紧张;特别是父亲结婚后,很少工作,经常失业。到我和弟弟出生后,家里人口多了,收入却日益减少。祖母只好退掉了租来的几亩薄田,吃押金老本。老本吃光,就变卖、典当家里的衣物。小时候,祖母经常一手牵着我冻红的小手,一手挎着菜篮,菜篮里装的是衣服或瓷器。祖母把这些东西送进当铺,换回几天的生活费,然后买点粮食和菜回家。有时,她牵着我走到较远的“会府”(卖旧衣物的市场),卖掉一两件衣服,换回较多的油盐柴米。这样可以过上较长的一阵子。
到我十来岁时,家里可以当卖的衣物当卖得差不多了。春天,全家人身上刚脱下的棉衣,也马上送进当铺“保管”,到下一个冬天再想法取出来。这时,祖母和母亲又租了一小间铺面房开小饭店,弄些简单的饭菜。来吃饭的多是些“苦力”,由于价格便宜,他们吃得满意,我们也挣回微薄的利润,勉强糊口。有时候,祖母和母亲在家做些包子、发糕之类面食,挎着篮子到车站、街头叫卖,赚回一点零用钱。
祖母是一家之长,撑着家的门面,但她没有架子,她和母亲相处得很好,待母亲像女儿。祖母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仿佛苦难的生活永远压不倒她。
短暂的学习生活
我的故乡是成都市,我们家居住在市区,封建的气氛较淡。因此,小时候虽然家境贫寒,祖母和母亲还是在我八岁时,把我送进了榴荫小学。
我能和同年纪的孩子一起上学,是我意想不到的幸运。在上学时,母亲改旧翻新,虽然没有新衣服,我也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比起那些有钱人家的小姐少爷,我显得寒酸;可是,在学习上,我不甘示弱。小心眼里想,好容易进了学校大门,我一定得为祖母、母亲争气。因此,从小学到初中,我每学期总考前三名,期期免费入学。在榴荫小学念完初小,我又考上了有名的树德小学高小。小学没上完,又以优异成绩考上成都县女中。1938年我初中毕业。1939年初,又考上了有名的省立女中高中。这一次,没考入前三名,得交学费了。这时,祖母已去世,家庭生活更困难。母亲除了做针线活外,还到附近一些小工厂领零活回家干。晚上,除了复习功课外,我还得帮母亲纺羊毛、糊火柴盒、装香烟盒等。我看母亲太辛苦,本打算不再上高中,自己也去工厂找活干,好帮助母亲撑持这个家。这时,我初中的一个国文老师周虚白已转到省女中任教。他了解我的家庭情况,主动帮我交了学费,让我继续去省女中上高中。刚刚上了两个多月,由于日本飞机轰炸频繁,学校决定停课搬迁到附近的彭县。这样,我不仅得交钱在学校入伙,还得交一笔住宿费。这时,家里早已无隔夜粮,我哪里交得起这笔费用。于是,我和弟弟一起失学回家,每天除跑“警报”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外,母子三人就到工厂领零活干,相依为命勉强度日。父亲也到一个县里的盐务局去干了一年多。
从此,学校就抛弃了我;生活的鞭子赶着我投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