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究竟好不好?
“高考结束,孩子心情较为轻松,对自主招生没有做特别的准备。”一位陪孩子到浙江大学[微博]参加考试的家长赞同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大家不能再同时报多所学校,投机行为也减少了。”今年,自主招生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招生时间放到统一考试后。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考生和家长普遍为这项变化“点赞”,认为压力减少了。一些中学老师也认为有利教学稳定。然而,也有不少高校人士另有看法。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指出,6月下旬高考成绩出来后,大学必须立即组织志愿填报,其间只有两周多时间,加上高校招生机构人手不足,人才选拔效率难以保证。将自主招生的考试时间“整齐划一”,被很多学者看作是遏止高校间白热化生源争夺战的一种手段。但也有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考试时间“撞车”,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备选学校,或者利用各校考试的“时间差”“打飞的”赶考。
“自主招生不是优中选优,而是大学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特点的学生。”秦春华说,“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他最后被哪所大学录取了,而是在报考过程中,发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哪里,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吴敏认为,自主招生的时间在高考之前或者之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校要探索在人才选拔中更多发挥自主性,科学公正地选拔出优质人才。
素质能否考出来?
“公务员工资该不该涨?”“支不支持大学生创业?”……
近年来,各个高校为更好地选拔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生,创新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测试方案。特别是在面试环节,专家小组往往要通过自我介绍、随机抽题、发表不同观点、讨论辩论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知识结构、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念等。“我们并不看重考生的答案,而是看重他的思维过程。”浙江大学东北地区自主招生组组长王杰表示,学科特长在学生的竞赛成绩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自主招生的面试题不再拘泥于学科,而是考查学生限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很多试题的设计都力图发现学生的专业特长。如在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考试中,请考生围绕“东方之星”“阳光动力”等话题展开论述,考生既可以选择工程技术、工程管理角度,也可以延伸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驾驶更加安全、节能与舒适。
“这种考试形式挺好,需要孩子日常的积累,不是短时间的培训能够达成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并没有参加社会上的一些辅导班,但这样的考试形式让他打消了先前的担心。一些高校招办的负责人表示,不少经过“培训”的考生,回答问题时往往是“答非所问”,即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就会绕过去,背一堆文不及意的答案。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说,中国高校自主招生体系还需要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在选拔方式上,如何使选拔更加科学、更能体现本校特色,都是面临的新课题。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一段时间以来,“母女论文”的新闻事件让自主招生再度遭受公众质疑。由校荐改自荐是否会助长各种证书、特长造假?成为很多考生和家长反复追问的焦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今年各个高校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机制,加强对报名、审核、公示各环节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录取流程。记者在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现场看到,高校普遍采取了考官随机抽签、考生匿名参试等做法。
中山大学纪委全程参与监督确保公平、公开。4月下旬,中山大学采取“随机分配+多人审核+独立评分”的方式评审了8200份报名材料。根据专家评审成绩,结合各大类招生计划,择优确定总计1400多人的面试名单并公示。整个面试过程考生组合、考场安排、考官组成和考试题目均现场随机产生,确保公平、公正。
专家认为,遏制招生腐败首先要把做决策的人选好,建立起职业化的招生队伍;其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录取结果公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藏污纳垢的问题;最后,录取决策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录取的决定因素和环节要复杂化。此外,惩戒力度应当加大,以强化对其他人和其他学校的震慑作用。
于世洁表示,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初评结果、认定结果将全部进行公示,自主招生认定及录取工作按照综合评价、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并接受社会监督,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腐败止于透明,最关键的是建立长久的监督机制。”吴敏说,“好的学校肯定会珍惜自己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