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和重臣曾国藩到玄武湖赏荷,他们各自坐了小船下到湖里,船并无差异,但是曾国藩一个姓张的手下为了凸显曾国藩的尊贵,竟然弄了一顶小帷帐罩在小船上,以避免暴晒,但由于小帷帐会被高举的荷叶牵绊,因此,这只小船只能绕荷花而行,而俞樾=虽然顶着烈日,却能够径入藕花深处,与荷花零距离接触。
放下身份,别有洞天
朝廷重臣曾国藩与国学大师俞樾一同赏荷,曾国藩的小船为凸显地位而设置了遮荫帷帐,也就是他所身居的高位。他的手下没有帮助他放下自己的身份,因此,他们就无法去体味游玩的真正乐趣,而国学大师俞樾却是放下了大师的架子,得以尽情的游玩。由此可见,放下身份,降低高度,会使你的活动更加自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情更加愉悦快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降低身份,会使你身心放松。身处社会,地位越高,待遇越好,责任自然也就越重。正如范仲淹所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河之远,则忧其民。因此,社会上的人没有地位追求地位,有地位的人保护地位,他们全部都是身心疲惫。而身为行役,能不劳神乎?放下身上那些不必要的包袱,使身心得以真正地放松,这就是古代隐士们不爱仕途,追求闲适的原因。唐代诗佛王维,才华横溢,身居高位,却急流勇退,在蓝天别墅幽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因放下而闲适,因放松而高寿;反观同为唐代的诗人柳宗元,在二王八司马事件后,始终不肯放下自己的身份,凄苦郁闷,最终忧愁而死。项羽放不下西楚霸王和大丈夫的颜面,失败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责任,反倒推到上天,有多少怨,有多少恨能够不再来!?
放下身份,会使你事业成功。当今社会乃物质社会,像古代隐士那般生活自然是痴心妄想,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板着脸做人。在工作中,记住自己的身份,在工作之外,就要放下身份,回归平民生活。这样才能让自己立得起,放得下,心情舒缓,劳逸结合。工作起来才会更加的高效,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东汉刘皇叔深谙此道,在战场上是以君臣相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在闲暇里,则兄弟相唤,最终培养了一批“贞良死节之臣”,开疆拓土,夺得了江山,换得了鼎足而立的局面,名垂青史。放下身份,降低高度,换来的却是大业的成功。
放下身份,应敢于担当责任。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也不等于降低,而是表现出的一种姿态,一种谦逊的品性,为的是更好的责任担当。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推翻满清王朝的的孙逸仙,放下身份,成为一名民主共和的斗士,成为国人敬仰的国父;弃医从文,以比作刀枪,同黑暗统治顽强斗争的鲁迅,放下身份,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成为万民崇敬的文学家;放下部落酋长接班人的身份,同种族隔离的白人专制进行了几十年的战斗,最终推翻了专制统治,带来民族和解,成为首任民选的黑人总统....。.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挑起来;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担当。因为,这是梦想使然,这是责任使然,这是人格使然。
亲爱的朋友,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正视自己,正视现实,抛弃小我,保存大我。学会放下,敢于担当,智慧人生。放下身份,降低高度,就能保全实力,跨越艰难坎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踏实,生活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前方的风景一定是别有洞天在人间。
【修改与点评】
1.题目“放下身份,别有洞天”在深入挖掘材料基础上,精准拟题,表明了一种因果关系。
2.正文部分采用了议论文“并列式”的结构方式成文,同时,在论述过程中,又层层递进。
3.作者注意了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开头应用材料,引出论题和论点;首尾照应,深化和升华。
赏荷得失话羁绊
曾国藩的小船罩上了顶帷帐,虽然避免了暴晒,浓荫之下,悠闲自得,但对荷花却只能是敬而远之,游览之余,不能饱餐秀色,实在给人留下些许的遗憾;反观俞樾大师,虽然头顶烈日,却能深入花海,与荷花亲密接触,嗅嗅荷香,秀色饱餐,令人羡艳。孰优孰劣,一眼便知。赏景如此,做人也该如此。现实生活中的得与失,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羁绊关系。人们不可能只“得”不“失”,也不能只“失”不“得”。但更重的是先明确“得失”二物间的优劣,再决定它们的去与留。
学会适时放弃,会得到更多。晋代诗人陶渊明,也曾是朝廷命官,当时小有名声。但他在官场生涯中,很不适应,在痛苦的抉择中,他毅然地选择了辞官,隐居田园。于南山之下,从此每天种豆、采菊、饮酒,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精神上好不快乐。而其诗歌的巅峰之作,怕也是在这时完成的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因为陶潜看淡了官场,适时将它“失去”而“得”到来数年的清静,其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升华。反观一人,虽功成名就,却因心急如焚,心力交瘁,死于军中的孔明,二人的结局谁更好呢?虽说仁者见二,智者见智,但其心境不同,追求不同,学会适当的“失”,也会带来更多的“得”。
明确得失,纵使后果难预测。叮当-叮当-叮叮当当,铿锵有力的打铁声,那是嵇康向世人表明的心志:一心归隐,绝不出仕。他也很清楚样做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一旦选择了远离官场,他便无怨无悔。每日放歌山间竹林,与同伴饮酒赋诗,不亦乐乎!哪怕最终的结果真的到来,他依旧是从容淡定,一口清冽的酒,一曲神作般的仙乐广陵散,披头散发,慷慨赴死。虽然失去了生命,但得到了美名流芳百世,人的一生当中,哪有比名节贞操还重要的呢?失去了,便是得到,他无怨无悔,放浪形骸于天地。
得失利弊,选择结果子自知。现实生活中,对待得失的选择,却有不同的认知,甚至相反的结果。分不清得失,只会让人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分清得失,让人倍受尊敬与爱戴。想一想,现在多少人为了钱、权而勾心斗角,身陷囹圄,失去了以往的快乐?那些雷政富们、“表哥”杨达才们,他们得到的无非是一时的欲望罢了,可他们失去了什么?连自己的后半生都搭进去了,又怎能叫做明得失,知利弊呢?对比“中国好大爷”与“大力出奇迹”这些平民百姓,却是只有他们的选择。他们好像很傻,没有得到金钱和财物,得到的或是暂时的痛苦,但却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追捧;另一个却得到了一时的快感,却失去了后半生的幸福。得与失的利弊,难道不是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显露无遗吗?
亲爱的朋友,如果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是会去选择曾国藩的远观美景,还是选择俞樾大师近距离的细嗅荷香?得与失是相对的,我们必须弄懂它们之间的羁绊,辨明是非,这样,我们才能把身外之物看得清淡,把节操审美看得纯净。
【修改与点评】
1.“赏荷得失话羁绊”羁绊者,束缚也。挣脱羁绊,摆脱约束。是一种精神境界。题目是在挖掘材料的题旨后解读出来的最佳角度——论点。
2.正文从三个方面围绕中心立意:学放弃、明得失、知利弊。这里既运用了层层深入,又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使行文起落有致,能开能阖。运用事例有名人,也有百姓。
3.结尾除了照应开头,形成首尾呼应,还能够号召激励,给人以指点迷津,鼓舞和力量。
4.语言运用灵活清新淡雅,优美与质朴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