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去年公布的虚假大学进行核实并实地探访,发现少数虚假大学的僵尸网站在招生季居然“复活”了。为此,北京市教委接连提醒考生以及家长,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要对一些无办学和招生资质的虚假院校提高警惕,注意分辨学校及网站资质。
什么是虚假大学?百度上说,是指未经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审批,没有办学资质而私自招生办学的学校。虚假大学最常见的为冒用某大学的分支或者某地的分院。嵌入“虚假大学”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显示2730000个结果(相关新闻或网页)。每年的招生季节,都有或多或少的考生,特别是成绩较差一点的落榜考生被虚假大学诱骗。这些案例虽然属个案,但它影响的是一部分考生的前程,伤害的是教育招生部门的形象。北京市教委接连提醒考生以及家长对虚假院校提高警惕,注意分辨学校及网站资质,这样的温馨提示非常必要,但严厉打击和果断查处这些虚假大学更必不可少。特别是在人们已习惯了从网上获取招生信息,了解学校概况的今天,应该对网上的教育类网站及招生信息进行一次专项清查,让那些骗人的虚假大学从网上彻底消失。
历年的招生实践证明,在愈演愈烈的招生战役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入随处可见的“招生陷阱”----为了招揽落榜生,一些根本不具备招生资格的虚假大学粉墨登场;一些规模小、名气小的民办高校在宣传时用词含糊、夸大;一些社会办学机构与名牌大学合作办学,但在招生时故意混淆办学主体;少数中等专业学校打着高校的名号给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从而争取生源;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视招生录取为商机,通过录取通知书为诱饵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等等。学校想招到成绩优异、有各种特长的学生,从而取得“水涨船高”的教学业绩,达到提高学校自名度,走上健康良性发展道路目的,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学校通过一些不真实的宣传来达到目的,让学生误入“招生陷阱”的做法让人不敢恭维,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在现阶段,造成招生市场雾里看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普通高校的招生逐年增多,学生资源有限。二是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和公立学校争资源。三是部分学校擅自发布招生信息,随意夸大办学能力,甚至委托经营性中介机构帮其招生。四是少数媒体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让那些没有经过审批的招生信息或广告轻易发布出来。
今年的招生战役已经打响,如何让各种成绩等次的学生都进入自己比较满意的学校深造,是今年招生市场纯洁与否的关键。要保证招生市场的纯净,就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虚假广告,真真切切的让考生看到“货真价实”的招生广告。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让违规者没有生存的机会。
愿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在今年的招生季节都能远离虚假大学,早日被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录取!